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青海省的人文地理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7 18:41:32
青海省的人文地理有哪些?
要详细些,说出青海省的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要求图文并茂,写的昊的加分!加油吧
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有汉、藏、其他有回、蒙古、土、撤拉等全国所有56个民族中的54个藏族:     有人口600万人.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藏族自称“蕃巴”(bod-pa),汉语的名称“藏”来自藏语gtsang“后藏”,gtsang这个名称的原来意义可能是“雅鲁藏布江yar-klungs gtsang-po流经之地”.      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除了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     藏戏独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体现了民族风格.藏族雕刻技艺高超.   【饮食习惯】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此外也饮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巾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维生素不足,帮助消化.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婚丧习俗】  藏族人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因为这是不太好的.回族:     人口982万.    宗教: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民族整体为穆斯林民族.中国回族穆斯林少年      语言:回族的通用语为华语,第二语言为阿拉伯语,在族群内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大量的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通晓并使用当地民族的语言.      主要节日: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大尔迪)、宰牲节(小尔迪)、圣祭,所有节日都与其他穆斯林保持高度一致有着密切的联系.       回族是以中亚细亚阿拉伯、波斯族系为主体,兼容吸收了蒙、汉、维以伊斯兰为强有力核心而凝结成的一个天授的穆斯林民族.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一样,以认主独一为民族向心力.其不可战胜力由此可见一斑.     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如举行婚礼,要请阿訇念"尼卡哈"即因阿拉伯经文进行证婚和祝贺.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      回族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区中,回族群众依然保持着中亚人的传统穿衣打扮.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            回族禁忌: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土族:     人口数为24万.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使用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过去通用汉文,近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土族与蒙古族有着密切关系.在互助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属将格日利特(格热台)率部留驻今互助县一带,以后与当地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而成土族的传说.过去土族人把格日利特当作本民族的祖先来崇拜.     土族人民能歌善舞,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文学全为口头传诵,其中大都可以演唱的叙事诗《拉仁布与且门索》已搬上舞台.土族高级喇嘛、僧侣也著书立说.由土族活佛所著的《宗教流派镜史》一书,曾被译成英、德文流传国内外.    土族的饮食习惯与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的生产特点紧密相关.日常的主食以青稞为主,小麦次之.    土族人民有重礼仪的传统.尤其注重尊敬长者,如路遇相识的老人,要下马问候.土族人热情好客,忠实守信.客人来时;主人常说:“客来了,福来了!”客人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炕上,先敬一杯加青盐的浓茯茶,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孔锅馍”.     丧葬,一般行火葬,部分地区行土葬.      土族居民原信奉多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后普遍崇信喇嘛教,但民间信仰仍然存在.撒拉族:       人口数为10万,撒拉族人民自称“撒拉尔”,简称“撤拉”而得名.有人认为,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的后裔.传说撤鲁尔即乌古斯汗之孙,塔黑汗之长子.“撤鲁尔”意为“到处挥动剑和锤矛者”,原住唐代中国境内,后西迁中亚.元代取道撒马尔罕,东返中国,行至西宁附近定居.             撒拉族传说,其祖先尕勒莽与国王有隙,遂率其部众,牵了一峰白骆驼,驮着水、土和《古兰经》离开撒马尔罕,向东迁徙,辗转到达循化,见地平水好,草场广袤,森林莽莽,遂定居了下来.后来吸收当地藏、回、汉等民族成份,逐渐形成单一民族,迄今已有约700年的历史.     撤拉族具有独具一格的文学艺术.以民间说唱文学为主.说,包括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谚语和笑话等.十分丰富,且语言幽默含蓄.唱,包括撒拉曲、宴席曲和花儿等民歌.“撒拉曲”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语演唱的一种抒情民歌.由许多具有独立意义的短体小诗组成.流行较广的曲子如《巴西古溜溜》、《撤拉尔赛西布尕》等.“宴席曲”是一种娶亲时的传统唱曲.撒拉“花儿”则是一种汉语演唱的山歌,歌词一般为四句.受藏族的影响,其音调普遍带有颤撒拉族邮票音,婉转动听.    撒拉族婚姻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实行家族外婚.近亲家族“阿格乃”和远亲“孔木散”之间禁止联姻,但并不十分严格.婚姻的缔结全凭父母之命,婚礼由阿訇主持,还“挤门”,即新娘在娘家人簇拥下要强行入屋,而新郎家闭门要礼;“对委”,即表演“骆驼戏”;“哭嫁”,新娘哭唱着走出家门;“摆针线”,即新娘到新郎家要出示针线活儿.   因为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其葬礼,从速从俭,行土葬,一般“孔木散”都有一处公墓. 蒙古族: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        蒙古族的起源.据《史记》记载,蒙古部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逃到了额尔古涅昆(额尔古纳河畔山岭)一带居住下来,公元8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得不外迁徙,这时已分出了70个分支了,这70个分支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蒙古秘史》和《旧唐书》记载:苍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们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间.然后共同渡过腾汲思,在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前开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这里所说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其实,苍狼和白鹿在蒙古语中分别读为:勃儿帖赤那和豁埃马兰勒,只是汉译为苍狼和白鹿.  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的问题上,现、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出自东胡.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总称.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公元前5至前3世纪,东胡各部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各部落过着“俗随水草,居无常处”的生活.     2)蒙古人起名习俗  其男子起名的特点有:  一、按民族心理习惯起名,如:帖木儿、格斯儿、巴特尔等;  二、按长辈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赛音(好运)、巴雅尔(喜悦)、 白音(富足) 、吉日格勒(幸福)等;  三、按婴儿出生时,长辈的年龄起名,如:宾塔(五十) 、吉仁泰(六十)、 达楞(七十) 等;  四、以勇猛的禽兽名称起名,如:少布(飞禽)、 巴拉(虎)、 赤那(狼)、 阿不尔斯郎(狮子) 、部日固德(鹰)等;  五、按自然万物名称起名,如:朝鲁(石头) 、阿古拉(山)、 牧仁(河) 、塔拉(原野)等;  女子起名的特点有:  一、以明亮的星辰为名,如:娜仁(太阳) 、萨仁(月亮)、 敖敦(星辰) 、娜仁高娃(太阳般美丽) 、萨仁高娃(月亮般美丽)等;  二、以美丽的花草树木为名,如:萨日朗花(山丹花) 、其其格(花儿) 、娜布其(叶子) 、海棠等;  三、以珠宝玉器为名,如:哈斯(玉)、 塔娜(珍珠)、 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丽) 等;  四、以理想为名,如:斯琴(聪颖)、 乌云(智慧) 、高娃(美丽)、 斯琴高娃(美丽聪颖)等.      献哈达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女方家陪嫁的东西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钥匙由女方家送亲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后,由新郎的母亲拿钱来赎钥匙,再交给新娘.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贴有红纸的猪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为礼物又让女方家用于招待宾客.     宗教: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佛教取代了萨满教在宫廷里的地位.但佛教的影响仅限于蒙古上层统治阶级,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萨满教.    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打鬃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