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唐朝经济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8 13:44:30
唐朝经济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1.农 业
  推广铁器牛耕 唐朝的农业迅速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在黄河流域乃至今甘肃、新疆地区,铁犁牛耕已普遍用于农业生产.关于这一情况不仅在文献中有记载,在一些墓葬和敦煌、榆林石窟的众多的壁画“牛耕图”中,都有反映.其中多数为二牛抬杠,用长单直辕犁;少数用一牛耕田,犁有双长直辕,亦有短曲辕.犁均为铁制,多使用犁壁(鐴土).这时在江南地区也推广牛耕,并使用曲辕犁.(唐)陆龟蒙《耒耜经》中详细记载了江东(今江南)所用曲辕犁的结构和使用功效.曲辕犁比直辕犁轻巧,犁辕上躬,便于深耕;牵引点低,犁架平稳;犁辕缩短,回转方便.这是古代步犁中最先进的类型.惟当时使用此种犁者极少,以用二牛抬杠者为最多.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这时边疆地区也在推广铁犁牛耕.
  兴修水利 唐代的水利事业有很大发展.唐前期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有一百六十多处.遍布于黄河中下游之南北,南到淮水和长江流域.一般渠塘,可溉田数百顷.如开元时在文水(今属山西)所修甘泉渠等,溉田数千顷.在彭山(今四川眉县)、武陵(今湖南常德)所修堰渠,各溉田一千余顷.
  所用灌溉工具也有进步,如辘轳、桔槔、翻车等传统汲水工具,已被普遍使用.此外,还在江南水田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灌溉工具,其中主要的有水车和筒车.水车和筒车相似,都是用巨型木轮缚若干木桶或竹筒于轮上,随水流转动,将河水汲至高处水槽中,引入沟渠浇灌.水车在北方也有推广.水碓、水磨、水碾也在广泛的使用.
  水利事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粮食加工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垦田与产量 唐初田地荒芜的很多,后来逐渐垦辟.至天宝年间,许多高山深谷地带也开垦出来,垦田面积达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亩产量也有增加.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青州、齐州一带,米价最低时每斗才五文.
  2.手工业
  唐代的手工业可分为官营和私营.
  官营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在唐代手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央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机构是工部.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在市场上出售,只供皇室和官府消费.官营手工业中的劳动者有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户、杂户等.官营手工业规模较大,分工较细,又有最好的工匠从事生产,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但官营手工业强制性劳动的特点突出,束缚了工匠们的劳动积极性.
  私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主要是农村的家庭手工业,其产品在纳税后自用有余时,也在市场上出售.手工业作坊大多集中在城市,有纸坊、毡坊、酒坊、铜坊、染坊、绫锦坊等.有的作坊规模很大,如定州(今河北定县)富豪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①由于政府征调手工业者到官营作坊服役,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主要手工业部类 唐前期的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等.
  纺织业中以丝织业和麻织业最为重要.丝织品的主要产地仍在今河北、河南一带.主要品种有绢、绫、锦、罗、绮、纱等,花色繁多,图案精美,色彩鲜艳,织造精巧.当时生产的布绝大多数是麻布,麻织品盛产于南方,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赀布是其中的上品.毛织品主要产于今西北地区.棉织品主要产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和岭南一带.当时棉布称为白叠布,已在内地销售.唐代的印染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夹缬、蜡缬、绞缬等印染方法都广泛流行,印染的花纹十分精美.
  陶瓷业在唐代有很大发展,制瓷技术亦有很大进步.越州(治今浙江绍兴)的青瓷类玉类冰,邢州(治今河北邢台)的白瓷类银类雪,昌南镇(今江西景德镇)的青瓷、白瓷,四川大邑的白瓷,都很有名.陶器以唐三彩最为著名.这是一种造型生动、色彩艳丽的铅釉陶器,因主要是青、绿、黄三色,故名三彩.
  唐代采矿业比较发达,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锡、铅、矾、水银、朱砂等.铸造业的规模以铸钱业为首.玄宗时,政府有铸钱炉九十九处,每年铸钱三十二万七千缗.另外还有许多私人盗铸钱.唐代的金属制造加工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武则天时曾在洛阳铸造高达一百零五尺的天枢,其下还有周围一百七十尺的铁山.盛唐的一些精美的金银器,采用了铸造、切削、抛光、焊接、铆、镀、刻凿等工艺.当时可能已有了手摇脚踏的简单车床.
  3.商业与交通
  唐前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交通也迅速发展.
  商业与市集 当时的城市仍以政治性城市为主,纯商业性城市极少,但所有政治性城市都在程度不等地迅速增加商业城市的性质.京城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业城市.长安城周围七十多里,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等三部分构成.外郭城是居民区和工商业区,共有一百零八坊和东西两市.坊是住宅区,市是工商业区.市内出售货物的店铺称“肆”,经营同类货物的肆集中在同一区域,称“行”.东市有二百二十行,数千肆,四周还有许多为商人存放和批发货物的邸店.西市比东市更繁华,而且外商云集,“胡风”甚盛.当时各大城市和州以及多数县的治所都设有市.在乡村也有定期进行交易的场所,称为“草市”、“墟”或“集”.
  国内交通 唐代的交通相当发达.国内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东至宋(今河南商丘)、汴(今开封),远达山东半岛;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成都;西北至凉州(今甘肃武威),远通西域;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南至荆(今湖北江陵)、襄(今襄樊),远达广州.国内水路交通有大运河贯通南北,黄河、淮河、长江与南方的许多河流湖泊形成纵横交错的水道网.国内海运也初具规模,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沿海航线.
  唐代驿传制度也有很大发展.在水陆交通要道上,大约每三十里设一驿,全国共有驿一千六百四十三所,其中陆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驿二百六十所,水陆相兼驿八十六所.陆驿备有马,水驿备有船,以供官吏往来和文书传递.在水陆交通线上,还有私人开设的旅店,接待来往客商,供给食宿和马匹等.
  国外交通 唐与国外的交通亦甚发达.主要交通线有西北的陆路和东南沿海的海路.陆路由洛阳、长安经河西走廊、西域,通往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东南海路从广州、扬州、登州(今山东蓬莱)、楚州(今江苏淮安)、明州(今浙江宁波)等港口可达东南亚各国以及新罗、日本、波斯、大食等国.
  唐后期        
  唐后期,南方的造船业很发达.官府经营的造船业规模很大.刘晏曾在扬子县(今江苏扬州)造船二千余艘.民间造的大船也很多,著名的俞大娘航船,载重上万石.从事海外贸易的商船,大者长达二十余丈,载客六、七百人.在荆南一带,还出现了用脚踏动两轮前进的轮船.
  唐后期的造纸业比唐前期更为发达,重要产地多在南方.益州的麻纸、浙东的藤纸、韶州的竹笺、宣州的宜纸、扬州的六合笺、临川的滑薄纸等都是著名产品.
  制茶业在唐后期有很大发展.茶树的种植遍及南方各地,制茶业具有相当规模.如歙州祁门县有十分之七、八的人以种茶、制茶为业.唐德宗时,开始收茶税,后来茶税成为政府的重要税收.宪宗时,仅浮梁一县每年的茶税就有十五万余贯.在制茶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唐人陆羽写了《茶经》一书,记述了茶的性状、品质、产地、采制饮用方法及用具等,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茶专著.
  唐后期的商业有很大发展,南方商业的发展尤为显著.长江流域的城市比以前更多,更繁荣.扬州是漕米、海盐、茶叶等的集散地;许多大食、波斯等国的外商在此经营珠宝等奢侈品,商业十分繁荣.益州(今四川成都)是西南的政治、经济中心,西南生产的丝织品、食盐、纸张、瓷器等,多由此运销外地,商业也很繁荣.所以当时谚称“扬一益二”.即扬州居天下第一,益州居第二.洪州(今江西南昌)、鄂州(今湖北武汉)都是长江流域繁荣的城市.苏州、杭州是新兴的商业城市.在沿海,除广州外,泉州和明州也开始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城市.
  由于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原来住宅区“坊”和商业区“市”被严格分开的旧制度,在扬州等一些城市开始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市.在扬州等大城市中出现了夜市,打破了日落闭市的旧制.在一些大城市中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经营钱物存付,代人保管钱物,向存钱物者收取一定的柜租、凭书帖或信物支付钱物.这种书帖类似于后世的支票.飞钱又称便换.商人在长安把钱交给某道进奏院(驻京办事处)或某军、某使、某富家,然后带着当事人付给的文券,到目的地凭文券取钱.这种文券类似于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都是商业发展、交易频繁,营业额巨大的产物.此制产生后,减少了支付钱币的麻烦,避免了携带重金走远路的危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由于商业的发展,唐后期在各州县普遍设置管理商业活动的市令.在农村的交通要道上出现了更多的草市、墟市,这些市定期交易,交易后即散去.其中有些草市、墟布生意兴隆,迁来定居从事交易或谋生活的渐多,就发展成为市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