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鱼我所欲也先后用什么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他的观点,请你根据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8 01:06:48
鱼我所欲也先后用什么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他的观点,请你根据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
孟子是继孔子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政治上主张“仁政”、“王道”,反对武力兼并和暴政害民的“霸道”,并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是儒家学术的重要著作,文章巧于辩论,语言流畅,犀利明快,富有文采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从我们所学的这两篇文章就可以领略到,但两篇文章又可谓是各有千秋,以下就通过比较来看两篇文章的异同:
一、两者在艺术表现上的共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层层推理,构思缜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由个别到一般据事论理,提出人才必须经过磨练的观点,并由此引申推论,最后得出结论.
《鱼我所欲也》一文先以鱼和熊掌设喻,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接着进行逻辑推理进行论证,第一步推理进行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第二步推理是假设推理,从反面逆证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义),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
(二)正反对比,鲜明突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先提出造就人才所具备的客观环境的艰苦磨练,第三段中扣住上文“动心忍性”四个字,论述了造就人才所具备的主观因素,这些都是从正面进行论证的;接着由上文论述的个人推广到一个国家,从反面进行论证,告诫国君要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经受内外方面的艰苦的磨练.
《鱼我所欲也》一文第二段通过举例从正面进行论证,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也不愿意接受,证明“义”的普遍存在.接着作者再举例从反面说明“万钟”的丰厚俸禄不应接受,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由此可见无论是“万钟”,还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从而深刻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论点.
(三)多种修辞,灵活多变
两篇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形式多样,极富表现力.尤其是排比手法的运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列举历史人物,用的是主谓句并列排比;而“人恒过……而后喻”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以看出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其他还有对偶、顶针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使文章增色.
《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连用“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为之”等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式,这一排比句有力地论述了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二、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题材各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主要强调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以及国家没有忧患就容易遭灭亡的道理.《鱼我所欲也》一章主要讲的是:人人都知道“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然而只有贤者能把这一主张贯串于他人生实践的始终.孟子要求人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做到“舍生取义”.
(二)结构各异
这两章篇幅相当,但其结构各有特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显而易见,其结构方法为先分后总,论证方法为归纳推理法.而《鱼我所欲也》在开头通过设喻引发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然后运用分析论证和层进论证法,第二部分运用举例论证进行正面论述,最后再举例从反面进行论述,其结构方法可概括为先总后分.
给个最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