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为《关雎》或为《蒹葭》一段赏析文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7 03:43:34
为《关雎》或为《蒹葭》一段赏析文字.
什麽是赏析文字?要怎么写的?
《诗经》的第一篇《关雎》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丽委婉的相思爱慕故事:一个贵族青年男子(君子),见到采摘荇菜的女子,爱慕之意于内心油然生起,遂被“求之不得”弄得“辗转反侧”,只能在想象中和她亲近、结婚.“君子”对认为是“君子好逑”的对象是明确的,既看重她的外表又看重她的内涵,所谓“窈窕淑女”,这区别仅仅是外貌的一见钟情(当然,外貌的第一观感心生悦意也无可指责).对爱情的叙述方式直白又含蓄,他不敢正面去表白,似乎只限于“辗转反侧”和“寤寐思服”,让自己在爱情的幻想中求得满足.这是典型的中国民间传统的爱慕方式,是柔美含蓄的,也是清新健康的.《诗经》中的民歌有许多是古代男女爱情的写照,有些是场景,有些是对话,更多的则是这种矜持羞怯式的心理描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关雎》为我们保留了一千多年前民间传来的一缕情丝.
  除了河洲的一群水鸟,《关雎》中有两个形象,君子,淑女.君子称得上真正的“君子”,他对心仪的女子没有过激的行为,甚至没有一点言语或行为表示,只有苦苦的单相思.诗歌用两段的篇幅描述着“君子”意欲亲近的想象,又用采摘荇菜的镜头切换,情境和意识跳跃性的闪现,到高潮处戛然而止,很有"蒙太奇"组接的现代感.三次采摘荇菜的描写,不仅仅是诗歌节奏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刻画人物,我们仿佛通过“左右流之”“采之”“芼之”的行为描绘,看见了那位娴静可爱美妙娟好的古代“淑女”.孔子说这种情感的描写“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固然是本篇情感的有秩序有节制的倾吐,也正是整个中国艺术对“写意”手法和审美“间离”效果的追求.
  孔子时代的士大夫们言必称“诗”,常说的“诗云子曰”“赋诗言志”所指皆是《诗经》.《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在中国文人诗人心目中,《诗经》的地位是很高的.引起研究者注意的,不仅仅是古代的这些爱情描写和生活场景记录,当然还有它的艺术手法.虽是民歌,但它是中国诗歌的良好的开端和当之无愧的“基础”,韩愈称《诗经》的艺术手法为“葩”,王士祯说它:“如画工之肖物”.关于艺术手法,《周礼》总结出了《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前三种是分类,风是土风,土乐,是民歌小调.雅为“夏”地的雅音,可为“官调”.颂是舞曲,可看作宫廷歌舞乐曲.郑樵《六经奥论》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但在《诗经》中三者互有渗透.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直接叙述或描写.比是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中国人是很会运用比喻的,《诗经》中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对喻.兴,是启发,是借物起兴,是诗人见到一种景物,由此引发心中储存的情感而发出的感叹,也或许是把早已潜伏于内心的“本事”放置于某一特定的情景后的相互交融,换句话说,是一种心灵或情感需要.谢榛《四溟诗话》对赋比兴作了一番统计:“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看来,那时的民歌作者已经把这几种修辞方法应用得得心应手了.
  《关雎》是现存《诗经》中的第一篇,其“比”“兴”的作用非同小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事先营造的环境和美妙的气氛,“关关”也有水鸟相互鸣唱应答的意思.也有学者考订,鸠意指女性,相传这种鸟多雌雄情意专一,与常鸟不同.《淮南子·泰族训》说:“《关雎》兴于鸟,而君子美之,为其雌雄之不乖居也.”王先谦解释:“不乖居,言不乱耦”.如此说来,“兴”又有“比”的成分.诗人不可能拿一个毫不相干的东西来起“兴”,更不会借一个截然相反的事物与所营造的境界相悖.河,有人解释为黄河,“兴”起的一句话并不特指黄河,那么下面的“左右流之”呢?黄河里有“荇菜”吗?这只是诗人创造或想象的一种氛围,是“空镜头”.《诗经》的这种手法一直影响到后世的民歌诗歌,或者说,这种手法一直被中国的诗人民歌所沿用.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现代民歌《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咱们革命的队伍大发展.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信天游》:“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先挑你人才后挑你的心.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你把你白脸掉过来.青杨杨的柳树长得高,你看看妹子哪达儿好.荞麦子开花一溜溜白,你看看妹子哪达儿美.马里头挑马一般般高,人里头挑人就数你好.”“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盼着好光景.”现代独唱歌曲:“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这些来自民间的歌声,其借物起兴、兴比互补的用法,与古代民歌是一脉相承的.
  《关雎》和《诗经》绝大部分篇目一样,以四字为主,读来琅琅上口,振振有声,几番“参差荇菜”大同小异的重复,起到了描写人物行为、强化感情色彩,以及调节节奏的作用,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更使得诗歌有声有色,显现出绘画音乐的“音色”美,难怪孔子称之“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乱”相当于“副歌”,章句的重叠,一唱三叹反复的吟咏,渲染了音韵、节奏气氛,达到了意象合一的妙合,完成了意境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