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如何从宏观上培养孩子的担当意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04/30 10:54:54
如何从宏观上培养孩子的担当意识
很多人对此表示诧异,然而正如国际著名智囊团罗马俱乐部认为的那样,提高人的素质的核心是建立人们对全球发展的高度责任感,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社会责任感作为人才素质的首要内容.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国力的竞争,更是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是一种精神的竞争.人有责任心,则民族团结、国家兴盛;人无责任心,则经济衰退、国力不济.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责任的民族,古人曾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责任意识逐渐淡化的挑战,强调以我为主,讲究实惠.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应该说,教育责无旁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是时代的需要,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社会责任感则是人们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或者说是一个社会成员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及使命的态度.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存继的基石.要求社会中的个体对每一种行为表现都应当选择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有利的,舍弃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有害的,并始终为有利于社会的事而不懈努力.年轻一代他们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因为它是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一种强大的内动力.作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是逐步成熟的开始,理应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的发展,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感.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应让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人格主体参与教育活动以及相关社会情境之中,凭着自身的理智与激情去选择、思考、判断、实践其与社会相关事物的关联.我们要用优秀文化来启迪学生的理想,扩大学生的智识视野,增进学生的社会文化与价值认同,以文化的精神来充当社会责任感的基础,在文化精神的传递与创造中,全面唤醒人的内在能动性,领悟人与社会关系的完整性,为全面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谋求文化精神的依据.我们要把学生引向与他人,与周围世界广泛的、活生生的交往中,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个体与社会世界的息息相关,真实地体验并努力践行人与社会的活泼联系,激发且努力彰显其生命内在的责任意识.我们要牢牢地把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根基置于学生“生活世界”之中,使责任感的教育成为学生生活实际中活生生的责任感的教育.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在复杂的生活实践中去积极自我分析、判断、选择,承担其所应负担,可能承担的责任,真正使学生的主体性落到实处.借鉴其他学校、其他老师的经验,结合自己班主任工作实际,对培养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感悟如下:1.充分利用学校德育资源,大张旗鼓地构建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与学生个性发展息息相关.从心理过程看,社会责任感涉及人的知、情、意、行四个层面,以认识为先导,以情感为动力,以意志为保障,以行动为根本.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作用,加大力度对当前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依靠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责任意识的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在班级集体中积极承担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有健康的人格.“个体人格关联于个性”,个性的张扬是社会责任感承担的基础,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则使个性的张扬保持正确的方向,良好个性发展与积极的社会责任感的内在相契合.在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内容取向上,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的要求,循序渐进,由近及远,从具体而抽象,逐步扩展学生的责任视野,提高他们的责任能力和担当责任的勇气.2.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养成社会责任意识.活动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载体.如主题班会、演讲会、时事教育报告会、法制报告、辩论比赛、“评选责任典型”等活动.还有参加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军事训练、家庭训练、家庭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都能培养和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与班级、学校、社会紧密关联在一起,生活世界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最佳课堂,我们应设计形式多样的集体生活,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去体验,感受责任意识.譬如在集体劳动中能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关心他人、勤劳肯干的优良责任感;对见义勇为者的宣传能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关怀社会正义、积极对抗邪恶与不义的发达责任意识.集体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置身于广阔的大家庭之中,激发热情,唤起为集体、为班级、为社会、为国家的广博责任意识,使学生的集体活动成为有责任感的活动,使责任感的教育成为活生生的生活教育.3.利用典型人物教育激励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我们可以利用富有时代精神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英雄模范人物或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教育激励学生,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李大钊,为了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完成那个时期人们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英勇就义.还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人民的好公安局长任长霞等英雄人物,同样也是为了完成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有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些英雄人物都是实施社会责任的典型.时代不同,人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同,通过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激起了中学生为完成自己在这个时代所肩负的崇高使命即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信念.还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责任典型”来激励学生.例如部分同学在参加校运会比赛中经过努力拼搏取得了抱球接力第一、拔河第二的好成绩,为班级争得了荣誉.这样通过英雄人物和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意识,强烈地激励着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及国家主人翁责任感.4.从个人抓起、从小事抓起,持之以恒,实施责任感培养教育日常化.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应达到人人知责,处处尽责,事事负责的目的.在日常化的培养中还应注重管理主体意识的培养.学生是学校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结合我校争创“自主管理班集体”的活动,完善班团干部竞选、定期轮换制以及全员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组织并主持活动.可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设立学生“意见箱”,开展“为班级、学校管理献计献策”的活动,等等.学校和班级对此应给予重视解决和采纳选用有益建议,让学生都来体验承担责任的甘苦,培养学生关心集体,主动负责的精神.总之,高中阶段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要全面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养成,责任感则是健康人格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获取知识、创造价值、实现自我的素质保证.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我们要把握好教育的时机,掌握好教育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为今后实现自身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自然、人类责任感的培养众所周知,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摆放在人类面前的严峻问题.时至今日,人类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类利用它开发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又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不遵循科学规律,毫无节制.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地球不堪重负,人类也随之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因此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奔走呐喊:“还我一片洁净的蓝天”“把绿色还给大地”.“世界只有一个地球”,既是现代的生态观,也是现代的教育观.学校校园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知识传授、创新基地,传承优秀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自然、人类责任感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一)科学论证,使自然、人类责任感培养教育具有目标性要提高学生的自然、人类责任感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习惯,确定自然、人类责任感教育的目标是不可少的.并且目标的确定要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单一走向多层次.我们把小学生态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为:(1)使学生获得生态环保的基本知识和观点,了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简单关系;(2)从小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规范日常行为;(3)使小学生懂得最基本的环境伦理,培养小学生“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环境道德观念;(4)使学生懂得家庭和自己怎样以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一些爱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对一些有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加以制止,积极参加一些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具体物化为可操作和评估的目标如下: 1、认识校园的花木 2、不乱扔垃圾,在老师的帮助下整理教室卫生 3、了解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主动参与学校的“弯腰行动”(即见地上有纸等垃圾能主动捡起) 5、掌握初步的环保知识、了解河流与湖泊 6、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爱护劳动成果,积极参与学校的垃圾回收. 7、能体验生活中的美,主动深化、美化校园 8、掌握基本的环保知识,了解生物知识、生态平衡、环境的保护,学会垃圾分类. 9、有较强的生态环境生活意识,初步辨别那些是环保,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及学校的各种环境兴趣小组 10、了解地球与人类密切关系,积极参与环保宣传活动 (二)通过活动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能力和素质1、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以生态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活动,整合了校园文化,能够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到环境教育活动中,关心周围环境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优化社区、校园环境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自己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提高主题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形成参与环境的责任感和积极态度,树立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的信念.2、 通过对环境教材的开发和实施以及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态环保知识,懂得保护环境应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呵护绿色、亲近生物,自觉维护生态平衡.3、通过学生课题的研究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学会初步的了解环境,保护环境和治理环境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探索精神,并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使学生的创造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并在创造性活动中发展能力.更重要是学生的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课内知识和课外实践的有机整合.为了探索有关环境概念和关系,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中搜集信息,寻求帮助.这一过程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全心全意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陶冶他们的情感,澄清了他们的价值观,实现了校内知识与校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加强生态体验教育,将给学校的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使新的教育观念与新的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构筑学生的知识世界、社会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非常有益.4、学生环保意识、环保习惯得到了培养.通过对学生的生态德育体验教育,使学生了解了我国乃至整个地球所遭受的环境污染情况,了解了一系列与生环保有关的纪念日,了解了一些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知识与做法.尤其在校内开展“集废”运动以后,使孩子们懂得了保护环境贵在“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了良好的环保意识和习惯.(三)把自然、人类责任感培养教育的影响延伸到家庭、社会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家庭、社区的生态环保建设,促进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在生态性的德育系统中,学生个体是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生态位”,他们在参与道德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体现自我的道德价值,有利于个性的丰富和发展.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学校德育的有限性,学校德育不能包含或替代家庭、社区的德育,学校德育如果不关注学生的家庭和社区生活,就不能说反映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校德育如果不主动取得家庭和社区的配合,就不容易取得好的效果.因此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的、家庭的、社区的道德文化建设,通过参与上述道德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在活动过程中丰满自己的个性,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从而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德性,使德性成为自觉意识、自身习惯、自动要求,成为道德自律、活的智慧;另一方面为家庭、社区道德文化的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作出贡献,体现道德价值的自我实现,达到个体内部道德价值系统与外部道德的生态系统的完善统一.自然、人类责任感培养教育只有联系家庭,深入实际才能收到成效;只有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才能扩大影响,才能深深地扎根.学校的环境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环境教育与家庭、社会紧密相联,环境教育与家庭社会互动.(四)整体引导,竞赛激励竞赛是一种途径,是促进自然、人类责任感培养教育不断推进的催化剂.在教室文化布置方面,开展了“我的班级我的家”教室环境布置比赛,要求整体布置体现学习性、文化性,并以此为起点,不断美化、变化班级的环境,真正起到教化的作用.首先是精华,要求每个班的教室要卫生整洁,桌椅排放整齐,卫生工具排放有序,垃圾进行分类.其次是美化,要求各班的环境中必须具有宣传栏、学习园地、队角等固定阵地,其余由班级自定,但内容必须健康向上,设计美观大方.再次是教化,要求各班在环境布置中无论是内容还是格式必须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选择、自主布置,布置的环境要具有班级、学生的特点.在整个布置过程中,学校针对各班的环境布置展开了“学生环境关注度”调查.各班也根据这些建议,做了适当的调整,努力使整个班级环境更能被学生接受,更能教育学生,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在班级整个环境中,黑板报的宣传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但如果每期黑板报都是由班中的宣传委员负责,这不仅使宣传委员的工作量过大,而且班中其他学生也失去了展现的机会,这样的板报也不可能得到学生太多的关注.因此,各班基本上都将本班学生分成了若干各小组,轮流出刊班级黑板报,让班级每位学生都能参与班级环境建设,并且要求每期的黑板报必须三有,即有主题、有分工、有班中学生自己的文章,而且提倡文章是写有关班级的事情,学校则组织校学生会成员对各班的黑板报每月评比两次.在寝室文化布置方面,开展了“内务最优、卫生最好、环境最美”的寝室文化布置比赛,要求整体体现团结性、家庭性.并作了明确的规定,首先寝室的内务和卫生是第一位,卫生整洁和物品摆放必须做到位;其次是寝室内必须有绿色植物,并且寝室成员要了解、保护好这株绿色植物;再次寝室的布置同样必须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布置;最后各寝室都必须有自己的寝室名.在各寝室布置结束后,同样也是由学生会成员对各寝室内的文化布置进行打分,评出各类优胜寝室进行表彰鼓励.虽然说有些寝室布置显得很凌乱,但也体现了学生自己的特点,这样的布置不仅学生消耗的经费少(大部分都是学生自制、自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参与能力和关注意识,更让学生懂得了去爱护寝室,使寝室内的成员更加团结.人类正在向生态文明时代迈进,这是一个崭新的历史进程.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强烈呼唤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高度协调、和谐的生态系统,一种新的世界观——生态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