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联系时事,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当前学院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谢谢帮我写个大概吧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9 16:48:21
联系时事,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当前学院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谢谢帮我写个大概吧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要在新的形势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化的狭义理解,主要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国际金融的一体化等等.广义的全球化的理解则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指人类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的联系、沟通、交流和互动.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说过,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P276)一个社会系统,主要有经济、政治、文化三大要素构成,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经济全球化不是孤立的,必然对政治、特别是文化发生重要影响,其后果必然反映在政治和文化领域.
二是信息化.电子计算机和全球互联网的发展,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连成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文化交往,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文化消费模式.如果说,农业时代以犁和手推磨为特征,工业时代以蒸汽机和发动机为特征,信息时代则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特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交往的网络化和虚拟化,使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全球互联与沟通,是人类交往活动的一次伟大革命.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和地区在封闭的状态中都无法实现现代化.而且,任何国家和地区,要想再过从前那种孤立、封闭的社会生活也是不可能的.现代世界信息系统每天跨越时空向不同的国度和地区传播林林总总的文化信息,不管你意识到与否,每天早晨人们睁开眼睛实际上面临的是整个世界.现代信息系统几乎网络了人们的一切视觉和听觉器官,从而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使人们都成为世界的一员.
三是市场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和文化建设中来.为此,就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逐步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四是文化商业化.以商业、娱乐和消费为主要形式的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是当前文化传播的重要特征.比如磁带、光盘、卡通画,就具有可批量生产和复制生产进而广泛传播的特点.再比如肯德基、麦当劳、米老鼠、唐老鸭、可口可乐、芭比娃娃,其文化符号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快餐符号和玩具符号的意义.以标准化、大批量、可复制为特点的商业文化对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的影响,决不能低估.

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发展起重大作用.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极端重要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以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三个方面应当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其次,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在党的建设中,引人注目地突出了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再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关于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
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发展经济,完善民主法制,而且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如果说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主流是军事竞赛,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是经济竞争.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主流可能是文化的竞赛.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对人类的作用,可能超越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乃至民族与国家."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都是文化用自己神秘而万能的雕刀所精心雕塑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与赐予."[2]我们应当以全球化为背景和观照,加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与责任心,在与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对话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为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先进文化,支持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御腐朽文化.第二,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把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同时,建立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第四,贯彻科教兴国方针,培养高素质人才.第五,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
面对着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从方法论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先进性与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毫无疑义的.在坚持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先进性的同时,也必须注意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人民性,离开了人民性和群众性而盲目追求先进性,就会使文化发展失去活力,失去对象.不仅人民大众的生活是文化发展的源泉,而且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愿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出发点.
二是时代性与民族性.如何处理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是五四以来围绕当代中国文化选择所展开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之一.面对世界局势的变动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文化保守主义者主张回归传统,复兴儒学.他们认为中国的出路就在于儒学的复兴,甚至认为二十一世纪就是儒学的世纪.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是因为儒学本质上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它是与皇权政治、小农经济相生相伴的,是同今天的工业文明在总体上尖锐冲突的.儒学的整体结构随着它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崩溃遭到破坏,是必然的.儒家文化整体结构的破坏表明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形态对现代社会发生作用已不可能,当然,其局部功能并未完全丧失.也就是说,它在现代化建设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比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体制上的弊病与漏洞等原因,坑蒙拐骗,见利忘义的现象大量出现,而儒家文化则是重义、重诚信的.这表明,对于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儒家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具有一定的遏制负效应和纠偏的作用.但这决不等于是重新回到重义轻利,的老路上去.因此,即不能看不到儒学的这种作用,也不能将其无限夸大.不能一看到见利忘义,金钱万能,个人至上,就说还是要靠儒学来解决问题,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主要的还是要靠健全法制,以及法律观念、契约观念、公平观念这些现代的思想观念和制度,如果不是这样看问题,就不可能对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科学的评估与准确的定位.儒学不是什么万世适用的常道,农业文明的本质精神不可能成为重构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基础.当然儒学作为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仍然可以成为一个对于未来人类面临的挑战有发言权的学说,并以其特有的人文价值在未来人类文化建构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遏止工具理性压倒一切,唯科学主义、物质主义泛滥方面做出其它文明所不可替代的特殊贡献.但是关于二十一世纪是儒学的世纪的提法,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三是继承性与创新性.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其中诸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等,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仍然是可以借鉴的资源.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继承、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着重论述了民族精神问题,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是激励和凝聚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世界大势和时代主题结合起来,始终立于时代文化大潮的前列.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传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扬弃与更新,才能永保青春与活力.因此,即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又不能全盘照搬,食洋不化.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历史的眼光,开放的意识,平和的心态,宽容的精神,借鉴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精神,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继承与创新是统一的.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四是主导性与多样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导性,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主导性并不排斥多样性,相反,只有在多样性中体现的主导性,才能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而离开了多样性的主导性,很有可能成为空洞的说教和僵死的教条.必须看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转型,其中最重要的是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同质一元性向异质多样性转型.由于社会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传播方式也必然走向多样化,其中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发展令人注目.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绚丽色彩,这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反映和具体体现.
五是吸纳性与辐射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提高两个能力.一是吸纳兼容外来文化的能力,二是向外辐射民族文化的能力.形象地说就是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并举.近来,国内不少学者都谈到了这一问题.大家感觉到,现在拿来主义是重视了,但是送去主义则不够.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只有进入对方文化而非征服对方文化,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才有可能.今天,中国正在大量吸收西方文化,而西方并没有象我们一样大量吸收中国文化.自然现象中的水由高处往低处流,同样适用于文化现象,强势文化就是高处的水.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确实是全球化中的不平衡现象.如国际互联网上,英文信息占97%,法文占2%,中文只占千分之几.1993年中国图书出口总额仅为世界图书年贸易额的0.04%,几乎可以或略不计,与我国的大国地位极不适应.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辐射能力已是当务之急,任重道远,我们应当做出不懈的努力.
六是开放性与自主性.对外开放,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当今时代是开放的时代,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与当代中国的发展一样离不开世界.当然,讲文化开放,决不等于放弃文化的自主性和自主权.任何时候,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文化安全,都是不应忘却的.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仍然是世界政治秩序的基本单元,仍然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主权独立和平等原则仍然是建构未来世界秩序的基础.民族主义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极端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在全球化时代,个别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偏好,不得不让位和服从于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普遍价值.一定程度的主权让渡是必要的,发挥国际组织的功能,实行不同程度的全球治理是合理的.全球化是当今人类社会不容置疑的客观大势,作为理性的民族主义,只有主动地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并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孩子 你舞蹈学院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