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要十篇:古文(短些好),要有翻译和字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7 20:27:46
要十篇:古文(短些好),要有翻译和字义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è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编辑本段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进大门,(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进庭院,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锲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海之鱼, 有乌贼其名者, 响水而水乌.戏於岸间, 惧物之窥己也, 则响水以自蔽.海鸟视之而疑, 知其鱼而攫之.呜呼! 徒知自蔽以求全, 不知灭迹以杜疑, 为窥者之所窥.哀哉!
  [翻译]
  海中有一种鱼,名叫乌贼,它能吐出墨汁使海水变黑.有一次,它爬上岸边游玩,它怕别的动物看到它,就吐出墨汁把自己隐蔽起来.海鸟看到了乌黑的海水而起疑,知道一定是乌贼在里面,就毫不犹豫地往水里把乌贼抓了出来.
  王戎识李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⑥.
  (刘义庆《世说新语》)
  ①〔王戎〕晋朝人.②〔诸〕众.③〔游〕玩.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信然〕真是这样.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1.明人吴俨,家巨富,至尚书益.其子沧州酷好书画,购藏名笔颇多.一友家有宋宫所藏唐人十八学士袖轴一卷,每欲得之,其家非千金不售.吴之弟富亦匹兄,惟粟帛是积,然文人常鄙之.一日,其弟语画主曰:“《十八学士》果欲千金耶?”主曰:“然.”遂如数市之.后置酒宴兄与其素鄙已者,酒半,特谈画,并出<十八学士>以玩.或曰:”君何以知其名画?”其弟顾左右而言他.时人传为笑话.
  译文:
  明人吴俨,家巨富有的,至目前书值得.他你沧州酷好书画,购藏名声笔颇多.一友家有宋宫处所藏唐人十八学士袖轴一卷,每想得的,他家非群(泛指多)金不售.吴的弟富有的也是匹兄,只粟丝绸这堆放,然而文人常低下的.一天,他弟告诉画主说:“《十八学士》果想群(泛指多)金耶?”主说:“然而.”于是象几市的.后置酒宴兄和他白低下停的人(或事物),酒半,小兽谈画,一起出<十八学士>拿来玩弄.或说:”你凭什么拿来适应他名声画?”他弟难道左右并且言他.的时候人传作笑话.
  2.刘宠任会稽守,除苛政,禁非法,郡中大治.朝廷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叟,自若耶谷间出,人 百钱以送宠,曰:”山谷鄙人,未尝识朝政.他守时,史索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史;年老值圣明,故相扶而送.”宠曰:”吾之政何能及公言邪!”叟奉以钱,宠不能辞,遂各选一钱受之.
  翻译:刘宠担任会稽太守,除去苛刻的政令,禁止非法的事情,郡里因此被治理得很好.于是朝廷将其征用为大将委派重任.那个时候山阴县里有五六个居住在若耶谷的老头,从谷中走出来,每个人送了一百钱给刘宠,说:“住在山谷里的人,不懂得朝廷政事.之前其他人任太守时,一直向来百姓苛索,一天到晚不停,有时狗叫一整天,老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来了,晚上狗不叫了,百姓也不到官吏了.年纪大了才碰到贤明的官员,所以相互搀扶着来(给您)送行.”刘宠说:“我的治理怎么能像您所说得这样(好)呢!”老人将钱奉送给刘宠,刘宠不能推辞,于是从每个人那里接受了一钱.
  3.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如何?”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由百兽之畏狐也.
  翻译: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不敢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臣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4.郁离子谓执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数与,抑亦以为良而倚以图治与?”执政者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郁离子曰:“若是,则相国之政与相国之言不相似矣.”执政者曰:“何谓也?”郁离子曰:“仆闻农夫之为田也,不以羊负轭;贾子之治车也,不以豕骖服.知其不可以集事,恐为其所败也.是故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入官,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系族,惟其贤,不鄙其侧陋.今风纪①之司,耳目所寄,非常之选也,仪服云乎哉?言语云乎哉?乃不公天下之贤,而悉取诸世胄昵近之都那竖②为之,是爱国家不如农夫之田、贾子之车也.”执政者许其言,而心忤之.
  翻译:
  郁离子谓执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数与,抑亦以为良而倚以图治与?”鸷得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郁离子曰:“若是,则相国之政与相国之言不相似矣.”执政进曰:“何谓也?”郁离子曰:“仆闻农夫之田也,不以羊负琦;贾子之治车也,不以豕骖服.知其不可以集事,恐为其所败也.是故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入官,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穖,惟其贤,不鄙其侧陋.今风纪之司,耳目所寄,非常之选也,仪服云乎哉?言语云乎哉?乃不公开下同,而悉取诸世胄昵近之都那竖为之,是爱国家不如农夫之田、贾子之车也.”执政者许其言而必忤之.
  5.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翻译: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捧着进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因而刖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献给武王.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是欺骗,而刖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说:“天下被刖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6.新城王大司马霁宇镇北边时,常使匠人铸一大杆刀,阔盈尺, 重百钧,每按边,辄使四人扛之.卤簿所止,则置地上,故令北人捉 之,力撼不可少动.司马阴以桐木依样为刀,宽狭大小无异,贴以 银箔,时于马上舞动,诸部落望见,无不震悚.又于边外埋苇薄为 界,横斜十余里,状若藩篱,扬言曰:“此吾长城也.”北兵至,悉拔而 火之,司马又置之.既而三火,乃以炮石伏机其下,北兵焚薄,药石尽发,死伤甚众.既遁去,司马设薄如前,北兵遥望皆却走,以故帖 服若神.后司马既老乞骸归,塞上复警,召再起,司马时年八十有 三,力疾陛辞.上慰之曰:“但烦卿卧治耳.”于是司马复至边,每上 处,辄卧幛中.北人闻司马至,皆不信,因假议和,将验真伪,启帘 见司马坦卧,皆望榻伏拜,挢舌而退.
  翻译:大司马王霁宇是河北新城人,他镇守北方边境时,曾经让铁匠特意打了一把大杆刀,刀面宽一尺,重数千斤.他每次巡视边防的时候,就让四个大力士抬着.每到一处,他总是让人把大杆刀丢在地上,故意让北边敌兵来拿.敌兵发现大杆刀,打算扛回去,可就是拚尽全力,刀还是一动不动.王司马又暗里用桐木照大杆刀的样子另做了一把,宽窄大小一模一样,外面贴上银纸,经常拿着这把假刀在马上挥舞.北边敌兵看了,无不震惊他力大无穷.王司马还在边关外插上芦苇作边界,芦苇墙横斜几十里,像篱笆一样,他还扬言说:“这就是我的长城.”北边敌兵一来,把那些芦苇都拔下烧掉了.王司马又命人重新插上.不久,又被烧了.这样搞了三次.到第四次时,王司马在芦苇下埋上火药炮石.当敌兵再来焚烧时,火药炮石爆炸,敌人死伤很多.敌人逃跑后,王司马又像先前一样插上芦苇.敌兵远远望见,都退走了.因此北边敌兵害怕王司马,对他服服帖帖.后来,王司马年纪大了,请求告老还乡.他一走,边塞又紧张了.朝廷只得召他复职.当时,王司马已是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了,便在皇帝面前极力推辞.皇帝安慰他说:“只是麻烦你躺在那里镇守就行了.”于是,王司马又到了边塞.他每巡视一处,就躺在帷帐中.北边敌兵听说王司马来了,都不相信.于是假说议和,准备检验王司马是不是真的来了.议和时,卫兵掀开帘幕,他们看见王司马真的安然地躺在里面,连忙惊慌逃走了.
  7.好好先生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原文:
  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今人称「好好先生」,本此.
  译文:
  东汉末年的司马徽,平常从来不谈论别人的短处,凡事几乎都是说「好」.曾有人问起他「最近还安康吗?」他只简单地回答一个字:「好.」又有一次,某人告诉他有关自己儿子的死讯,他听了竟说:「很好.」见到先生如此,他太太就责备说:「人家是认为你有德行而出于尊重,才把儿子的死讯相告,那有听说别人死了儿子,反而对他说很好的道理呢?」听完妻子的话,他响应说:「像您刚才的话,也很好!」如今世人所称的「好好先生」一语,其出处就来自于此.
  8.
  
  原文:
  久雨屋漏,一夜数徙床,卒无干处,妻儿交诟.迂公急呼匠葺治,劳费良苦.工毕,天忽开霁,竟日晴朗.
  公日夕仰屋叹曰:“命劣之人!才葺屋便无雨,岂不白拆了工费也?”
  翻译:
  下了很久的雨房屋漏雨,一夜(之间)多次移床,最后没有干的地方,妻子儿子交替着骂.迂公赶忙叫来工匠修 葺,劳作花费实在辛苦.做完了,天忽然开晴了,一直晴朗.迂公整天仰望屋(顶)叹道:“命运不好的人啊!才修屋便没有 雨,岂不是白花了劳力费用吗?”
  9.疑邻窃斧
  《吕氏春秋·去宥》和《列子·说符》中都有这则故事.
  原文如下:
  人有忘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译文如下: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
  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10.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是岁,文侯卒,太子立,是为燕易王.易王初立,齐宣王因燕丧伐燕,取十城.易王谓苏秦曰:「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资先生见赵,遂约六国从.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苏秦大惭,曰:「请为王取之.」
  苏秦见齐王,再拜,俯而庆,仰而吊.齐王曰:「是何庆吊相随之速也?」苏秦曰:「臣闻饥人所以饥而不食乌喙者,为其愈充腹而与饿死同患也.今燕虽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大王利其十城而长与强秦为仇.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强秦敝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是食乌喙之类也.」齐王愀然变色曰:「然则柰何?」苏秦曰:「臣闻古之善制事者,转祸为福,因败为功.大王诚能听臣计,即归燕之十城.燕无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己之故而归燕之十城,亦必喜.此所谓弃仇雠而得石交者也.夫燕、秦俱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莫敢不听.是王以虚辞附秦,以十城取天下.此霸王之业也.」王曰:「善.」於是乃归燕之十城.
  翻译:秦惠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燕太子为妻.这一年,燕文侯去世,太子即位,称为燕易王.易王刚继位,齐宣王乘着燕国有丧事,发兵进攻燕国,夺取了十城.燕易王对苏秦说:“以前先生您到燕国,先王资助您去见赵王,于是约定六国合纵.现在齐国先进攻赵国,其次就轮到燕国,因为您的原因让天下耻笑,您能为燕国取回被侵占的土地吗?”苏秦非常惭愧地说道:“请让我为您把失地收回吧!”
  苏秦去谒见齐王,行了再拜礼,低下头来表示庆贺,随着又抬起头表示哀悼.齐王说:“为什么你的庆贺和哀悼相继来得这么快啊?”苏秦说:“我听说饥饿的人即使很饥饿也不肯吃毒药乌头,是因为这东西虽然能暂时填饱肚子,却和饿死并没有什么两样.燕国虽然弱小,但燕王却是秦王的小女婿.大王贪图燕国十城,却长期和强大的秦国为仇.现在使弱小的燕国做先锋,秦国在后面打掩护,进而招引天下的精兵来攻击你,这和用乌头充饥实际上是一回事.”齐王忧虑地变了脸色说:“那么怎样办呢?”苏秦说:“我听说古来善於处理事情的人,能变祸事为好事,变失败为成功.大王真能听取我的建议,就把十城归还燕国.燕国无缘无故地收回十城,必然高兴;秦王知道您是因为他的原故而归还燕的十城,也一定高兴.这叫做去掉仇敌而得到磐石一样的交谊.燕、秦都接受齐国的领导,这样,大王只不过表面上作了个依附秦国的姿态,实际上却是用十城取得了天下.这真是霸王的伟业啊!”齐王说:“很好.”于是把十城归还给燕国.
  11: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翻译:张乖崖是崇阳县令,一名卒吏从库房出来,张乖崖看见她鬓角的衣襟下面有一文钱,就责问("诘"的意思是"询问,责问"的意思,这里一定要用"责问"这一类的词)他怎么回事,那名卒吏就说是库房中的钱.张乖崖命人用杖刑惩罚他(这里的"杖"是名字作动词用),那名卒吏生气地说:"一千(这里是不是楼主打错了,原文是不是"一钱"啊?)又算什么,你就打我?你可以打我,但是你却不能斩我!"张乖崖拿起笔写下判书:"一日一文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文钱,用绳子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能把石头打穿."张乖崖拿起剑走下去将这名衙吏斩首了.
  12: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
  翻译:赵国有个人非常忧虑老鼠为害,到中山国去要猫.中山人给了他一只猫.这猫很会捕捉老鼠,也很会捕捉鸡.过了一个多月,他家的老鼠没有了,鸡也没有了.他儿子很发愁,对他说:“何不把猫送走呢?”他说:“这个道理不是你所能知道的.我们的患害在老鼠,而不在于没有鸡.有了老鼠,便偷吃我们的粮食,咬坏我们的衣服.
  13: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翻译: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楚王为此甚为恼怒,就要杀死这个卫士.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楚王就放了他.
  14: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此非楚之路.''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翻译:今天,臣[我]看见有人在一条大路[也说解释为太行山]上,朝着北面驾车前行,对我说,想到楚国去.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却将要向北面驾车?[楚国在南面]”.车的主人说,我的马很好,跑得快.我说:“马虽然好,但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财物多[有钱]”.我说:“财物多,但是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我说:“”他说:“我的车夫好.[回答者不是车夫,是坐在车里的人]”.像这样的东西[良马、财物、车夫]越好越多,离楚国就越远了.
  15: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犹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
  翻译: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答道,“国君的行为要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要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要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要符合儿子的要求.”齐景公说,“说得好啊!要是真的国君的行为不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不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不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不符合儿子的要求.即使有粮饷俸禄,我能来享用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