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优美哲理古代诗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30 20:30:15
优美哲理古代诗词
古代哲理诗词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本文拟从赏析几首哲理诗入手,试图帮助同学们了解哲理诗的特点,提高对事理的认识,辩正地分析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
一、《放言》(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让时间证明一切.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本诗告戒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二、《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三、《过沙头》(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四、《论诗三十首》(元好问)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阅读并鉴赏这类诗歌,有助于提升对事理的认识,同时增强议论文写作的思辩色彩.
六、《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人借助方塘,形像的抒写自己钻研书卷的体会.半亩方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这首诗讲的是学习要注意方法,防止思想僵化,只有不断地汲取营养,获取新的知识,就像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塘中,才能豁然开朗,融会贯通.这首诗形象新颖,情趣盎然,因为富于启发而历久弥新.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七、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开头两句实写游山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这首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其实,看待自己,看待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全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精警简括,逸趣横生,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八、《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本诗的重点在后两句,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浮云遮望眼”,结合当时的现实,可以理解为暗指那些阻挠变法革新的顽固分子.诗人登高抒怀,含蓄而又坚定的表现了自己高瞻远瞩,不畏艰险,锐意革新的远大抱负.本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荀子《劝学》中也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看来站得高,比起站得不高还真有优势.在学习中,如果你比别人站得高,当然也就会比别人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全面.可如何方能站得高,绝不像爬上山顶,登上楼顶那样容易.你的知识积淀要比别人厚,你掌握的方法要比别人好,你的头脑要比别人灵活,你的眼光才能比别人锐利,你看问题的角度才能比别人新,你的思想才能比别人深刻.
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登高远眺之作.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寥寥十个字,却将天地山河的万千气象收拢于笔端,缩龙成寸,快人胸襟.结尾两句写当前实感,眼界更阔,立足更远,不仅表达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而且注入了诗人昂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热力和激情.这首诗气势宏大,意境高远,言论与形象相得益彰,哲理与诗情完美统一,真正达到了情、景、理水乳交融.
十、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人抓住古原草的特性,用野草每年春荣秋枯来说明这样一个哲理:毁灭生命的力量固然强大,但生命的顽强与伟大更胜过毁灭生命的力量.全诗借景写情,刻画形象生动感人,蕴含深刻,不愧为千古绝唱.
十一、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写蝉以清露为食,择梧桐而居,是表现其心地纯净,立身高洁;写蝉居高声远,是表现其清华隽朗,高标逸韵.诗人以独特的感受表达了这样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这首诗寄哲理于咏物之中,读来耐人寻味.
十二、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人借景物抒发情怀,开朗达观,表现出愈挫愈坚,积极进取的精神,揭示了新陈代谢之理.这首诗诗情跌宕,寓意深远,沉郁的意境中又显出豪迈之风.
十三、卢梅坡的《雪梅》
“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雪争春,不肯服输,于是诗人放下笔,细细评判,诗人认为梅雪均佳,各具所长.不仅梅雪如此,每一种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人也是如此.这首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
卢梅坡还有一首同题《雪梅》诗,也是出类拔萃的咏梅之作: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十四、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荷塘初夏的优美图画:泉水悄无声响的细细穿流,倒影在水里的树荫一片晴柔;小荷刚刚露出尖尖细角,一只敏锐的蜻蜓就发现了,早早立在它的上头.这首诗很有情趣,卓立小荷上的眼光敏锐的蜻蜓,就像特写镜头一样,为全诗点上了眼睛.小诗富含哲理,启发人们应该敏锐的发现新生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