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全世界的科学巨匠为什么会发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4/27 21:59:55
全世界的科学巨匠为什么会发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这是一个问答题,要回答的,
骗人的.科学家没几个知道孔子的.所以不用吸取他的智慧.
是中国人在自欺欺人. 不过给你参考一篇文章,就是写这个的.
[转贴]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2006-10-24 14:36:00
———从人与人 自然 社会的和谐说起
建国后的历史发展无不显示出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行为.明清之际的黄宗羲,目睹了专制独裁和浮躁尘世的害世之后,深刻的反思了整个明朝社会的传统体制,提出天下为公的济世之论,反对君主专制,抨击腐朽世风.其中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负担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这就是人与人关系的深刻认识.
许多王朝为增加财政收入,克服官僚们的胡征乱派,减少税收的流失和层层贪污中饱私囊现象的发生,封建政府的整体改革思路就是:并税----除费-----简化税则.但每一次并税改制就会催生一次杂派的高潮出现.而且每一次的周期与所处王朝的盛衰有明显关系.这就是黄宗羲定律.这一现象昭示着执政的共产党人要十分注重解决好农民问题.
建国初期的全国性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剥削,还地于民,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不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而且为国家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翻身后的农民洋溢着一种全新的主人气象.
经济的恢复离不开农民的积极性,而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兴修当然水利,继而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是当时短期的有效行为,是一种过渡性的做法.
当然小农经济的落后,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工业发展的需要又必然地要对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造,使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适应新的社会制度变革或建设之所需,农业合作化运动在积极发展稳步前进与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顺利又平稳的完成了其历史所赋予的任务.
但是过渡的强调公有制及公有化程度,过分要求规模,范围的大而全,势必会引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狂热.这种瞎指挥,共产风,浮夸性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乌托邦式的革命理想和大跃进交织在一起,不知觉地宣告了一场灾难的降临.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种辩证法的悖误,把小麦的产量,水稻亩数直吹上了成千上万斤的极端,甚至连猪子在一夜之间便从自己变成了大象.人们还在迷失自我,沉醉于从社会主义社会迈入共产主义社会的迷梦之中.
小生产者的盲从,感恩,迷信和疯狂一经烘烤,加热并幻化为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狂热.农业大国的人们被调动起来,目的是制衡落后与低下的生产力,制衡财富正在日益增长的的英美国家,当然也为制衡霸权主义盈脑的赫鲁晓夫.
三年残酷的自然灾害的袭扰,加上我们尚不自知的左倾错误的加深,伴随着经验的不足,外部环境的紧张与恶化,我们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大批居民被饿死,无数土地被荒芜,村落废弃,贫困蔓延.
事实上我们的行为受到了来自客观规律与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光有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大动乱的发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和谐,简而言之,它就是一种政治上的不平衡,是左倾错误蔓延的结局.许多无辜的人在反右倾斗争,反右派斗争中成为牺牲品,更为惨痛的是左的浪潮不仅淹没了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而且吞噬了大批的老干部,连共和国的主席都不能幸免,足见不和谐的负面效应.
大动乱结束后,工作重心又很快转移到发展生产力方面.发展才是硬道理,当然发展不仅仅是经济范畴,更包含了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内涵.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只是理解了发展的一方面,只认为发展只是经济方面的内容,其实这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
农村的改革侧重于承包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长期以来的基本温饱问题.城市的改革则主要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说到底,就是对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变革.对外活动强调实际,对外开放涵盖了对外交往尤其是对外的经济贸易活动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创面.短短的十多年,整个改革开放牵动了每一个平凡普通的中国人.
这里引用历史教科书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的确,改革开放的十多年来,我国的粮食和棉花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今天 ,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的不仅餐饮形式的具有多样性,而且人们的衣着服饰也丰富多彩,富裕的人群们甚至走出了国门.另一方面.大量农民工广泛的飘零在城市的边缘或不知名的角落,分布在各种企业之中.
从矿山,铁路,水利,交通到航天,造船,计算机和核能的开发利用,大大的提高了我国的工业装备水平和技术能力.对外经济贸易工作与对外交流工作也打开了新局面,人民生活科技文化教育方面成就突出.
当我们在品味着巨大物质财富的时候,我们却惊异的发现,我们的活动却被大自然制约着,但长期以来我们却不自知或知之甚少.
自古以来,在思想界中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就广泛存在,特别是人定胜天的意识广为流传.从荀子到刘禹锡再到王夫之,他们的思想说到底就是主张人类要凭借先进的工具不断的去向大自然索取,因为在所有的事物中人被抬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另外,人们一直崇尚人多强调人的力量的伟大,因此人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不断的大规模的增长与蔓延.我们也许还记得大跃进时期,人多被说成是绝对的好事,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是人多力量大,于是人越多,多快好省的建设聚会越快.
实际上,人类虽然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而且人类不断的引其为自豪,认为自己最终战胜了大自然,成了自然的主人.但是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制约中,自然界是无法被战胜的.它更不会被打倒,它始终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
今天我们的经济在日渐发展,但我们的生存环境却出现了有些逆向反差.曾几何时,黄河断流,淮河被污染,长江发大水,北方的沙尘暴,沿海地区的赤潮,西北地区的水土流失-----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的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的确是警醒人类的至理名言.人们可以尊重自然,保持着与自然的和谐一致,有限度的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决不可以去贪恋的掠夺自然,战胜自然,否定自然,任何把自然当敌人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也是会受到惩罚的.
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和谐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则.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同样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缺乏制衡缺乏自我约束,大自然会愤怒地惩罚人类.西方人有着主宰自然的狂热,反过来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就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例如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洛杉矶的光化学污染事件,伦敦的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印度的博帕尔事件,前苏联的切尔若比利事件等都造成了大量植被枯萎,饮水中毒,土地污染,作物歉收甚至人畜死亡的惨境.
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只有接受大自然的制衡,努力使自己做到与自然的整体性和谐与统一,宋代的张载曾形象人的天人合一的观点,或许对我们每一个人有所启迪:“人是天地生成的,天地犹如父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气构成了天地的体,也构成了我的身体.”他还不无深情的说“人民是我的兄弟,万物是我的朋友”.
伟大的李约瑟认为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财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可以说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制约理论,在这里发展的含义是全新的,双向的,又是相互的.2004年岁末的印度洋海啸到目前已造成20万人死亡,另有 50万人受伤,100多万人流离失所,近200万人需要食物,洁净的水和卫生医疗服务.面对这场天灾,有谁说它不是一场人祸呢?不是一场自然之祸呢?
从理论上看,海啸似乎是一场自然灾害,是地球板快移动引发地震继而出现海潮的泛滥的结果,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活动越来越激烈的作用于地表和地质结构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印度洋海岸建立的捕鱼者居住大片简陋低矮的渔村棚户,浪漫多情的海岸假日酒店,星星点点的海上帆船,填海造堤的人工景致-------尤其是全球的气候变化,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多,气温的上升各种自然灾害的次数将会增加,强度也会增大.
有人说,人类几千年的文明积累抵不上大自然的一次怒吼.它几乎只用了一瞬间就唤醒了人类关于洪荒的记忆.的确在大自然的暴怒面前人类所有的力量都显得不堪一击.
只有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做到彼此之间相互制衡,相互联系,人类才会拥有光明,发展和永恒的未来和明天.各个国家,各个政府和各个地区部门在制衡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政治优势和职能契机,只有放弃争斗,着眼于未来,更理性,更团结,更有责任,那么我们就会创造更加美好更加煌煌的新世界.
今天,我们欣喜的看到,我国政府无论是制定国策还是重大活动,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职能管理部门都自觉的贯彻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性发展精神,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耕地,限制人口,维护森林植被,节约水资源,治理大江大河和退耕还湖,林,牧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类的安全,人类的未来和人类的共同利益被大自然紧紧的捆绑到了一起.制衡就是其中的核心与脊髓,有时候在灾难中也包含着契机,往往是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人们才会有所醒悟.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全世界的科学巨匠为什么会发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呼吁?
实际上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所倡导 “仁爱”的观念、“为政以德”之道、重德教化和民本等思想,可以解决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与弊端(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今天世界,美国的外交行为,恐怖主义的猖獗,民族主义的盛行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钱至上,道德沦丧和传统丢失,文化多元性等无一不说明道德重建,建立和谐社会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