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明十三陵-定陵 的奇闻趣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8 08:19:52
明十三陵-定陵 的奇闻趣事
定陵 的一些奇闻趣事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个皇帝万历帝及两位皇后的合葬墓.万历帝年仅10岁时即已登基,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当政之初,推行改革措施,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中后期怠于朝政,终年不视朝,致使朝政日趋腐败.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历时6年才完成,耗银八百万两.陵墓建成时万历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如今,定陵已成为北京最著名的旅游点之一,每年都要吸引数百万游客来到这里,人们被这个古老的中国皇陵深深折服,感受着一代皇帝的传奇故事.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项考古计划曾试图解开十三陵所有的秘密,但最终只有一座陵墓的地宫被成功打开,这就是中国第一个也是至今惟一一个被考古学家打开的皇陵——定陵.
□明代的永乐皇帝朱棣亲选陵址,并起名天寿山.从此,包括朱棣在内,总计有13代明朝皇帝于此修建了陵墓,整个陵区居然比当时明朝北京城的面积还要大……
十三陵建造于公元15到17世纪的明朝,它的创建者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明成祖朱棣.朱棣亲自主持选陵址,并起名天寿山,从此,这里就成为明朝的皇家陵园.包括朱棣在内,共有13代明朝皇帝在这里修建了陵墓.到明朝灭亡时整个陵区的总面积已超过120平方公里,比当时明朝的都城——北京城的面积还要大.
十三陵的总体布局就像一棵大树,每个陵墓如同是树枝,大树的主干就是通向陵墓的神道.神道,是进入整个十三陵的必经之路.神道两边排列着十八对巨大的石像,这些文官和武臣的雕像,表示皇帝在死后仍是帝国的主宰.按照中国古代皇陵的陵寝制度,阴宅仿照阳宅,十三陵的地面建筑全部仿照紫禁城的皇宫建造.外围是高大的城墙,城墙内的宫殿也严格地按照一条纵向的中轴线分布.在十三陵每
一个陵墓的后部,都建有一个明楼.明楼下立有皇帝的墓碑,明楼后是皇帝的坟墓.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一份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计划,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批准.一次秘密的考古行动在1956年春开始了……
对十三陵的考古挖掘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这个计划的,是当时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份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计划.
在挖掘计划中,长陵是首选目标.整个十三陵中,长陵规模最大,保存得也最完整.然而,对长陵的调查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最终,考古队决定,先另找一个陵墓进行试掘.经多方调查,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钧(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进入考古队的视野.
1956年5月,试掘工作正式开始.考古队在定陵宝城一处城砖脱落的相应位置挖开第一条探沟.探沟刚刚挖到1米多深,就在宝城内侧的墙壁上发现了一块砌在墙里的石条,擦去石条上的泥土,3个刻在石条上的字显露出来:“隧道门”.十几天后,考古人员在城墙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券门,同时在探沟的两侧发现了两道砖墙,两墙之间形成一个隧道,伸向宝城的深处,考古队判断这就是通向地宫的隧道.为减轻挖掘工作量,考古队没有继续第一条探沟的挖掘,而是在第一条探沟的延长线上挖开了第二条探沟.但是一个多月过去了,第二条探沟一直没有新的发现,在第一条探沟中曾经出现的隧道砖墙也奇怪地消失了.
进入9月,挖掘工作才出现新的转机.一天,在第二条探沟的深处,一个参与挖掘的民工意外地发现了一块带有刻字的小石碑,上面刻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明朝人把地宫的墓墙称为“金刚墙”,这块石碑明确提示了地宫的具体位置.考古队在通向宝顶中心的方向开挖了第三条探沟.到第二年5月,考古队穿透厚厚的土层,找到了坟墓的外墙——金刚墙.在金刚墙上,考古人
员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梯形开口.它应该就是万历皇帝入葬时的入口.
□中国古书上记载,许多皇帝为了保护自己的陵墓不被盗掘,都在坟墓中设有复杂的暗器机关,一旦有人进入就会瞬间丧命.疑虑与担心在考古挖掘人员中蔓延……
十三陵中所有的地宫都被深埋在陵墓最隐秘的位置.白万玉是考古队中最富有经验的考古专家,也是现场的实际指挥者,在打开金刚墙时白万玉也很担心会有意外发生.
为了保障安全,考古队决定先把梯形开口最上面的几层砖拆下,金刚墙很快就被打开了一个缺口.经过谨慎的观察,考古队决定先派一个人进入地宫.白老决定派考古专家庞中威下去.庞中威回忆说:“我当时也害怕.给我在腰上拴了一条大麻绳,然后我背着一个手电筒就下去了.下去以后,弯着腰,躬着身,精神特别集中,心里也很紧张.”等他出来以后大家才松了口气.之后又有几个人跳了进去,
借助手电筒和马灯,他们找到了地宫的大门.
第二天,考古队决定彻底打开金刚墙.墙砖很快就被全部拆下,用整块的汉白玉石雕凿而成的地宫大门完全暴露在考古队面前.
这是一座全部用巨大的条石砌成的石头宫殿,沿着一条纵向的中轴线分布着三个大殿:前殿、中殿和后殿.考古队员最先进入地宫的前殿.前殿的地面上铺满了条状的已经腐烂的木板,这是当时入葬时为避免棺椁压坏地面而使用的垫板.考古队员穿过前殿进入中殿,摆放在中殿内的座椅全部用白石雕刻而成,座椅上雕有龙的图案.座椅前面是用来祭祀的器皿,一口盛满了黄蜡的大瓷缸,即民间传说中的
万年灯.
仿照紫禁城中的东西六宫,定陵地宫的左右有两个配殿.配殿通过狭窄的甬道与主殿相连.这里应是留给妃子陪葬的墓室,但空荡荡的棺床显示这里没有被真正使用过.
考古人员继续前进,最终找到了隐藏在地宫最深处的后殿,对应于紫禁城中的皇宫,后殿相当于皇帝生前居住的寝宫.挖掘定陵之前,人们已经知道定陵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合葬墓,地宫内三口棺椁的发现印证了文献的记载.
□万历皇帝生活在公元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明朝末期,他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位皇帝,其漫长的帝王生涯却充满了悲剧色彩.在这座墓室中,同死者一起埋葬的还有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
1572年,年仅10岁的万历继承皇位.万历的母亲希望他成为一个有为的君主,于是万历必须把大量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儒家的传统经典,生活枯燥而乏味.在他有足够的能力独立处理朝政时,又处处受到大臣的牵制.压抑的宫廷生活,只有聪明伶俐的郑贵妃给万历带来惟一的乐趣.万历想把皇位传给郑贵妃生的儿子,但遭到了大臣的反对.万历无力改变,便采取了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方式进行对抗.万历在位48年,其中30年一直隐居在紫禁城的后宫,最后20年,他几乎拒绝和所有的大臣见面,国家政务陷于瘫痪.
定陵的建造历时6年,花费白银800多万两.定陵即将竣工的时候,万历最后一次亲自到这里视察,然后默然返回北京.
1620年,万历和自己的一位皇后先后病死并同时入葬定陵,另一位早年病死的皇后也被迁来合葬.郑贵妃于10年后死去,她被大臣们看作是给国家带来祸患的女人,最终未能获得入葬定陵的权利.万历终于没能与自己最心爱的女人葬在一起.
□定陵中的出土文物不仅让人联想起万历的人生,同时也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明朝发达的社会经济和手工艺取得的惊人成就.
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烂.在精心的准备后,考古人员打开了万历的棺椁.这是中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惟一一个被考古学家打开的皇帝棺椁.
打开棺材以后,人们看见它凸凹不平,上面盖着一层金被,金被也部分糟朽塌陷了.考古人员开始对棺椁内的文物进行逐层清理,一直清理到第11层,才找到了万历的尸体,尸体已全部腐烂,只留下了一个干枯的骨架.
地宫中出土的文物达3000多件,其中除少量祭祀用的礼器,绝大多数都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
随葬品里有被称为冕的皇冠,还有一些为皇帝专用的铠甲、腰刀和弓箭.在棺椁中发现的金冠,需用150根细如丝发的金线,经非常复杂的工艺才能制作完成,这说明明朝的手工业者已掌握了高超的贵重金属制作工艺.定陵中还发现了4顶皇后戴的龙凤冠,用黄金、翡翠、珍珠和宝石编织而成,其中一顶镶嵌着3500颗珍珠和各色宝石195块.
定陵中出土最多的是丝织品.整匹的丝织品在出土时依然色彩艳丽.出土的衮服采用中国传统的缂丝工艺织造而成,据说即使是最熟练的织匠,要织完这件衮服,也需要10年的时间.随葬品里的皇后穿用的袍衫,采用的是复杂的刺绣工艺,整个袍衫总计使用了4种昂贵的丝线和11种不同的刺绣方法才全部完成.
2003年,包括定陵在内的整个十三陵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昔日的皇家陵园最终成了全人类共同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