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求明朝官吏编制越完整越好只要编制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7 22:56:23
求明朝官吏编制
越完整越好
只要编制
明朝的官吏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都是沿袭秦朝的制度,都是从秦朝的制度上演化过来的,即二千年官制乃秦制也.先后经过三个阶段,三公九卿制,三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到明朝就相当成熟拉,不过自宋开始就没有用三省啦,总共的官职按等级分为九品十八阶.三省指的是中书省,负责起草文件,最高长官叫中常侍,下手为侍中,门下省,负责审核文件,最高长官为门下侍郎,副手为同平章事?尚书省,负责执行文件,最高长官是尚书,副手为左右仆射.因为三省的最高长官名义上是皇帝在兼职,所以三省的副职干部就是实际上的最高长官,也就是丞相.明朝时六部最高长官是尚书,正二品,清朝有两个尚书,满汉各一人,后来出现意见不和,就从内阁派几个人去六部统一意见,因为这个大学士去了之后座在中间,就称为"中堂".侍郎两人正三品,然后是朗中,正四品,员外郎若干名,正五品,我们在红楼梦里看到的贾政就是任职员外郎.然后是主事,正六品,海瑞就当过户部云南司主事,六部下面设置司,每个部门的司的设置是不同的,兵部有四个司,职方司,相当于总参谋部,武选司,总政治部,车驾司,武库司,总后勤部,每个司设郎中一人,员外郎两人,主事若干.户部根据中国十三个省设立十三个司,等等.
  明朝的制度可以这么说,是整个封建社会最好的制度,我们可以看到,明朝有很多荒淫的皇帝,象什么蟋蟀皇帝,道士皇帝,自封皇帝,恋母皇帝,木匠皇帝等等,但是明朝却能存在276年之久,万历皇帝20多年不上朝帝国照样能正常运行.这得益与明朝各部门的监察,牵制.他的牵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同级别之间的牵制,上下级之间的牵制.我们先看看同级别之间,最主要的是内阁和太监的相互牵制,这个内阁制度非常了不起,据说现在世界上流行的内阁制象英国,日本都是学中国明朝的.内阁制的雏形开始于洪武时期,完善于永乐时期.洪武初期实行的是传统的丞相制,后来胡惟庸案发后,朱元璋感觉到这个权力交给别人就是不踏实,还是自己抓著踏实,所以就废除了丞相制,胡惟庸也成了中国最后一个丞相.从此,朱元璋把大权抓住了,可是也开始了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物的生活,有文件称老朱有时侯一天改200多封奏章.他感觉吃不消拉,就从翰林院也就是那些个刚毕业从事史料研究的人员中选取三四个人来当秘书,负责草拟处理意见.这个个秘书都是翰林院的庶吉士,也就是进士中的成绩比较好的,品级很低只有五品,权力这个时候还是很小的.可是到了永乐年间,问题又出现拉,因为事情实在是太多,有时就需要这些个秘书先给六部通个气,看这个事情怎么个处理意见,可是这些个六部的尚书都是一品大员,根本就不把这些个秘书放在眼里,后来永乐帝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干脆从六部的官员中选出一些人到内阁当差,我专门总结了选出来的内阁成员,一般是礼部尚书和吏部左侍郎居多.这主要是因为刑部,兵部的工作实在是太专业啦,离不了.而吏部掌管官员的考核,尚书权力很大,被称为天官,所以要侍郎入选.可是刚解决了一个问题,又来了一个 问题,因为这些个秘书都是平级的,关键问题谁也不听谁的,到皇帝面前吵个不休,皇帝都快被烦死拉,后来就决定指定一个领班的,在办公室商量好了再来汇报,真是的,吵的烦,这个时候,就出现了首辅,这表首辅也有个生病的时候啊,有事请假得有人顶上是吧,就出现了次辅导,其余的叫群辅导,并且明朝官员的升迁也是按照这个资历来的,前面的不走,后面的上不来,所以,明朝内阁的政治斗争非常残酷.内阁成员主要的工作就是帮皇帝草拟奏章,然后交给皇帝参考,这叫做"票拟".有些个不务正业的皇帝,连字都不想写,就交给太监来抄一下,就产生了太监的权力的膨胀.
  在明朝初年,太监是不允许参与政事的,老朱就在上朝的地方立了一个铁碑,妇人与太监不得干政.可是永乐皇帝攻入南京城的时候是太监给开的城门,以前的那些个间谍也是太监,所以永乐皇帝就把他老子的话给抛到了一边,交太监读书,并专门开了太监的学校.并设置了由太监组成的十二监四司八局总共24个衙门,这里面最好的是司礼监,开始主要负责皇帝的读书写字处理文椟方面的工作,皇帝在处理政事的时候身边只有太监,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皇帝有时侯自然会问,你说这个该怎么办啊,开始太监肯定说,奴才不敢说,然后就是朕宽恕你无罪,然后太监就说,有才干的太监就会出了一些相当有建设性的意见,皇帝就采纳啦,个别不务正业的皇帝就完全就批奏章的权力交给太监.其次是御马监,明朝很多权监都是这两个部门出身,象刘谨,魏忠贤,王进.刚才说啦内阁把草拟的处理意见交给黄帝,皇帝不想写字,就交给了太监抄写一遍,因为这个处理意见代表皇帝,要用朱砂写,是红色的,叫"批红",这些个太监叫"秉笔太监",一般有三四个,轮流值班.估计今天的改试卷,改作业用红笔就来源于这个.个别皇帝还看看内阁的草拟意见,很多皇帝就不看,所以他们就可以加自己的处理意见,并可以这样勒索内阁大臣.然后这个写上处理意见的奏章就交给皇帝盖章,可是因为嘉靖皇帝实在是太忙啦,忙著修道,就把这个章交给司礼监的太监去盖,这个太监叫做"掌印太监"只有一个,权力是最大的,现在也是一样,拿著印的就牛B.有时候太监和内阁的意见不一致,太监不给批红,内阁不给奏章,这个时候就需要皇帝出来,他支持谁,天平就向那边倾斜,可以说,不要说明朝的皇帝什么事情不干,他都能治理好国家,且没有权力能够左右皇帝的人,魏忠贤那么牛,天启皇帝一死他还不是跟著玩完,所以无论内阁,司礼监都是皇帝的奴才,怎么样都是皇帝说了算.所以明朝的这个制度很好,皇帝可以省很大的事情,可是说是制度治国的雏形.
  在中央各部门之间也是相互牵制的,比如要定一个重要官员的罪,就需要我们常常听到的三法司会审,分别是刑部,督察院,大理寺,甚至有时候东厂也会派人参加这个会审,一个部门要玩手法还是不行的.然后把犯人交给皇帝勾决,补充说明下,明朝地方官员是没有资格定一个人的罪的,必须要上报到刑部,更不要说是杀一个人拉,杀人刑部都没有这个权力,必须由皇帝亲自进行勾决,这说明明朝还是比较仁义的哈.
  明朝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上级和下级的相互牵制,明朝的监察制度非常的完善,监察人员非常多,最大的检查机构是都察院负责全国的官员考核,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各一名,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若干名,从二品.百名.除此以外,在六部设监察机构,称为六科,每科设都给事中一人,正六品,级别非常小,给事中若干名.负责监察六部的工作情况,可以直接向皇上汇报,权利非常的大,尚书再他们面前都不敢大声的说话,客气的很.这些在明朝都称为言官,负责揭发检举大臣的不良品行,他们成功地揭发了很多搞腐败的大臣,如严嵩等,但是也冤枉了很好人,如袁崇焕等.这些人后来也沦为当争利用的工具,象狗一样相互的咬来咬去.另外有专门为皇帝办事的机关锦衣卫,设都指挥使一名,正四品,级别不大,可是地方督抚大臣见到都要行礼,小心翼翼.这个机构是洪武的时候设置的,到了后来发现没有人能监察锦衣卫,就设置了东厂,由太监来监察他们.东厂设提督太监一名,一般为司礼监的秉笔太监.这样就可以由皇帝直接监督整个帝国啦.
  在地方上每个省最开始有三个省长,分别是布政使司,负责全省的民政税收,最高长管叫做布政使,正三品,手下有两个副手参政和参议,正四品.按察使司,负责一个省的司法,最高长官叫做按察使,正三品,都指挥使司,负责一个省的防御和军事活动,最高长官都指挥使,正三品,例外还有一个负责一个省3的教育和礼仪的学政,正三品.这些个官员之间是平级,工作上不能互相干预,可是后来,发现有些事情会发生权力的交叉,这个时候往往相互推委,影响了工作,中央就想出来一个办法,从督察院派出一个人到某个省去工作,协调三个省长办好公,这个人一般是都察院右副督御史,到地方上后称为巡抚,注意这个巡抚是属于中央的,因为在中央还挂著职呢?开始是定期去地方视察工作,后来变成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后来在实际的工作发现,有些事情要跨省完成,比方说从江南运粮到北京,所以就设置了漕运总督.在同倭寇,蒙古人作战的过程中发现,这些个强盗往往流串作案,所以需要多个省份协同合作,这个时候中央就派一个人到地方去总管一个省或几个省的军事,称为"总督",注意总督是中央官员,因为总督挂有督察院右督御史的衔的.开始总督只是负责军事行动,后来因为搞军事要钱啊,人啊,总督就成为了实际上的地方最高官员.再后来,后金和农民军跑到好几个总督的地方去闹事,中央就设置了督师,督师是由内阁大学士兼职的.除了这些常设的官职外,中央还定期派出由中央政府各个部门组成的检查小组到地方去检查工作,如巡风使,巡按,巡盐使,这些小组成员的级别都很小,却有督察的权力,这就是明朝的下级监督上级的制度.
  那么我们刚才说了这么多监察制度,都是针对大臣的,谁来监察皇帝呢?明朝有个部门叫通政司,相当与我们今天的中央办公厅,最高长官叫通政使,正四品,他和我们中央办公厅还是有点区别,如果他们人为皇帝的圣旨不合理,这个部门可以直接拒绝颁布皇帝的旨意,称为"封驳".如果发出来,内阁认为不合理,可以拒绝执行,一项政策必须有皇帝的许可和内阁的肯定才能实行,少了谁的章这个文件就是废纸一张.也许有人要问,这不多事吗,内阁不执行换人不就行了吗?其实,换人是没有这么容易的,内阁成员都是由整个文官集团共同推举出来的,然后皇帝才能任命,一般来说,大臣的推举皇帝是要必须采纳的.那么没有大臣的推举能不能入阁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皇帝直接颁布圣旨,这叫做"中旨",一般来说,被中旨的人是不会做的,没有群众基础工作不好干拉,再说明朝的读书人是很要面子的,皇帝中旨的说明大臣对自己的能力还有怀疑.那么皇帝如果对内阁不满意会怎么办呢?他就不批内阁的奏章,因为皇帝有这个权力,叫"留中".明朝就是靠这种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制度维持著帝国的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