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物理 > 作业

不是以太网,是以太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物理作业 时间:2024/04/30 10:23:30
不是以太网,是以太
在古希腊,以太指的是青天或上层大气.在宇宙学中,有时又用以太来表示占据天体空间的物质.17世纪的笛卡儿是一个对科学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他最先将以太引入科学,并赋予它某种力学性质. 在笛卡儿看来,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来传递,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间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它被以太这种媒介物质所充满.以太虽然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觉,但却能传递力的作用,如磁力和月球对潮汐的作用力. 后来,以太又在很大程度上作为光波的荷载物同光的波动学说相联系.光的波动说是由胡克首先提出的,并为惠更斯所进一步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直到20世纪初),人们对波的理解只局限于某种媒介物质的力学振动.这种媒介物质就称为波的荷载物,如空气就是声波的荷载物. 由于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因此惠更斯提出,荷载光波的媒介物质(以太)应该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通常的物质之中.除了作为光波的荷载物以外,惠更斯也用以太来说明引力的现象. 牛顿虽然不同意胡克的光波动学说,但他也像笛卡儿一样反对超距作用,并承认以太的存在.在他看来,以太不一定是单一的物质,因而能传递各种作用,如产生电、磁和引力等不同的现象.牛顿也认为以太可以传播振动,但以太的振动不是光,因为当时光的波动学说还不能解释光的偏振现象,也不能解释光为什么会直线传播. 18世纪是以太论没落的时期.由于法国笛卡儿主义者拒绝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而使牛顿的追随者起来反对笛卡儿哲学体系,因而连同他倡导的以太论也一同进入了反对之列. 随着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天体力学方面的成功,以及探寻以太得试验并未获得实际结果,使得超距作用观点得以流行.光的波动说也被放弃了,微粒说得到广泛的承认.到18世纪后期,证实了电荷之间(以及磁极之间)的作用力同样是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于是电磁以太的概念亦被抛弃,超距作用的观点在电学中也占了主导地位. 19世纪,以太论获得复兴和发展,这首先还是从光学开始的,主要是托马斯·杨和菲涅耳工作的结果.杨用光波的干涉解释了牛顿环,并在实验的启示下,于1817年提出光波为横波的新观点,解决了波动说长期不能解释光的偏振现象的困难. 菲涅耳用被动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的衍射现象,他提出的理论方法(现常称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能正确地计算出衍射图样,并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菲涅耳又进一步解释了光的双折射,获得很大成功. 1823年,他根据杨的光波为横波的学说,和他自己在1818年提出的:透明物质中以太密度与其折射率二次方成正比的假定,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推出关于反射光和折射光振幅的著名公式,它很好地说明了布儒斯特数年前从实验上测得的结果. 菲涅耳关于以太的一个重要理论工作是导出光在相对于以太参照系运动的透明物体中的速度公式.1818年他为了解释阿拉果关于星光折射行为的实验,在杨的想法基础上提出:透明物质中以太的密度与该物质的折射率二次方成正比,他还假定当一个物体相对以太参照系运动时,其内部的以太只是超过真空的那一部分被物体带动(以太部分曳引假说).利用菲涅耳的理论,很容易就能得到运动物体内光的速度. 19世纪中期,曾进行了一些实验,以求显示地球相对以太参照系运动所引起的效应,并由此测定地球相对以太参照系的速度,但都得出否定的结果.这些实验结果可从菲涅耳理论得到解释,根据菲涅耳运动媒质中的光速公式,当实验精度只达到一定的量级时,地球相对以太参照系的速度在这些实验中不会表现出来,而当时的实验都未达到此精度. 在杨和菲涅耳的工作之后,光的波动说就在物理学中确立了它的地位.随后,以太在电磁学中也获得了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贡献. 在法拉第心目中,作用是逐步传过去的看法有着十分牢固的地位,他引入了力线来描述磁作用和电作用.在他看来,力线是现实的存在,空间被力线充满着,而光和热可能就是力线的横振动.他曾提出用力线来代替以太,并认为物质原子可能就是聚集在某个点状中心附近的力线场.他在1851年又写道:“如果接受光以太的存在,那么它可能是力线的荷载物.”但法拉第的观点并未为当时的理论物理学家们所接受. 到19世纪60年代前期,麦克斯韦提出位移电流的概念,并在提出用一组微分方程来描述 查看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