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赤壁赋→评价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1 16:34:02
①清代桐城派古文大家方苞认为苏轼的《前赤壁赋》“文境邈不可攀”,不仅他人不能模仿,就是苏轼自己再写一篇也未必能如此恰到好处。你同意方苞的见解吗? ②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前人品评甚多,有的只论异同,不言高下,有的则以为后赋更胜前赴,比如元代的虞集就说“后赋尤精”。你同意虞集的评价吗? 关于以上观点,你分别是怎么看的?
解题思路: 对比阅读,拓展思维,深入探究。
解题过程:
①清代桐城派古文大家方苞认为苏轼的《前赤壁赋》“文境邈不可攀”,不仅他人不能模仿,就是苏轼自己再写一篇也未必能如此恰到好处。你同意方苞的见解吗?
方苞以为苏轼的前《赤壁赋》“文境邈不可攀”,不仅他人不能模仿,就是苏轼自己再写一篇也未必能如此恰到好处。何止是《赤壁赋》,又何止是苏轼呢?在我看来,文学史上所有的经典都有不可复制与不可超越性,即使是经典的原作者也不能为之。正如初黄的梅子,酸酸甜甜恰好调匀,多一分嫌多,少一分不够。这是得之于万物的轮回、自然的精华,难得的是各方面都恰到好处。
黄州的苏轼经历了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之前的他有的只是诗词书画全才的光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认为乌台诗案及其后的遭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苏轼有才华,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没有经历过人类普遍的苦难,才华便无所附着,只有才没有情,或者只有轻飘飘的滥情,不能凝结成华章。就像谢灵运的诗词,虽多工巧的名句,却没有动人的篇章。如果没有乌台诗案,东坡可能只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装点之句,抑或只有“多情总被无情恼”的闲愁。乌台诗案让东坡第一次深刻理解了痛苦,让他摆脱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黄州这个荒僻之地收留了伤痕累累的诗人,给了他难得的安静。这里或许过于寂寞,但可能人只有在“千山鸟飞绝,外径人踪灭”的寂寞中才会深刻地看见自己,看见自然,体会到自身的渺小和宇宙的浩淼。黄州的苏轼“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洗去了浮华,回归了本真。但是伤口虽然结痂却并没有痊愈。稍一碰触仍有鲜血流出。所以才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哀。如果仅此而已,那东坡必将不能成为东坡,东坡和许多失意文人就一样了,恰好东坡的思想是兼容并蓄的,同时受到儒、释、道的影响,正是这一点救了他。赤壁之下的江面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有股禅味,这澄澈无滓的江面像一面心镜反衬出诗人洒脱无求的内心。诗人努力用这样的心镜去映照和过滤现实的痛苦。超脱与苦痛相抗争,几乎达到一种相持状态——这就是恰到好处——正如初黄的梅子——这也是一瞬的灵光闪现,来不可期,去不可追!
当伤痛被时光洗淡,当坎坷发酵成熟,也许甜得让人沉醉,也许成熟得宠辱不惊。可是我们怀念的往往是梅子初黄时那丰富醇厚之味。所以我觉得地坛里的史铁生和刚刚赐金放还的李白是最值得期待的,因为他们正大步走向自己最辉煌的人生杰作!
②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前人品评甚多,有的只论异同,不言高下,有的则以为后赋更胜前赴,比如元代的虞集就说“后赋尤精”。你同意虞集的评价吗?
两赋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前赋所写,限于舟中,后赋则主要写岸上;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景;前赋主要谈玄说理,后赋则侧重叙事写景;前赋主调旷达乐观,后赋略为虚无缥缈。两赋同是苏轼得心应手的力作名篇。
元代文学家虞集说:“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
后赋是距前游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所写。前一次游赤壁,活动限于舟中;后一次游赤壁,主要活动在岸上。前赋着重写水——“水波不兴”、“水光接天”、“万顷茫然”;后赋则侧重写山——“黄泥之坂”、“断岸千尺”、“巉岩”、“虎豹”。前赋着重写秋景,“清风徐来”、“白露横江”;后赋着重写冬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前赋虽然也有江景描绘,但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则以叙事写景为主。在境界上,前赋安谧幽静,消极中仍透露出开阔旷达,说明作者当时正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绪之中;后赋惊险恐怖、迷离恍惚,特别是对道士化鹤的幻觉描写,使文章具有了一种飘渺虚幻的气息,由此揭示出作者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
我也认为后赋超过前赋,后赋更着力于意境的创造,写得含蓄、深沉,比前赋由议论“化妆”的主客问答略高一筹。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