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上册练习二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30 05:48:56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上册练习二答案
练习二

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句中的“东”字本来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又如《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词义,用作谓语,也都是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
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指邹忌)”长得漂亮.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
2.“为”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
3.“为……所”被动句式
“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
4.“见”字被动句式
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如《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见疑”即被怀疑.
5.“见……于”被动句式
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
6.“被”字被动句式
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四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
五 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
1.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前句是,无标志.
2.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见……于”式.
3. 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
前句是,“于”字式.
4.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后句是,“为……所”式.
5. 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前句是,无标志.
6.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
后句是,“为……所”式.
7.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前句是,“见”字式.
8.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后句是,“于”字式.
六 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 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不是.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宾语.
2.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是.“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3.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不是.之,连词.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
4.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置宾语.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5.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
是.“之”作“行”的前置宾语.之,代词,代指所闻之事.
6. 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汪琬《传是楼记》)
不是.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7.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奚以”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之,动词,到、去.
七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
2. 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
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置.
3.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
4.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置.
5.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今:不欺余.宾语后置.
6. 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
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今:为奚,即为什么.宾语后置.
7. 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
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词“谋”、“杀”的前置宾语.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宾语后置.
8. 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古:唯余马首是瞻.“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今:唯瞻余马首.宾语后置.
9.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古:孰法.“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今:法孰,即效法哪个.宾语后置.
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今: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宾语后置.
八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陋:形容词意动用法.“陋之”即“认为它(小丘)不好”.
2.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见:动词使动用法.“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3.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朝:动词使动用法.“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4.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来:动词使动用法.“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
5.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降:动词使动用法.“降巡”即“使张巡投降”.
6. 诸将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弱秦”即“使秦国变弱”.
7.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
8.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善:形容词意动用法.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孙膑)好”.
客:名词作状语.“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孙膑)”.
9.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10.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云、响、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 “云集”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响应”即像回音一样地应和,“景从”即, 像影子一样地跟从(“景”是“影”的古字).
九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
1.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汉书��匈奴传》)
少:古义为稍,程度副词;今义为少,形容词.
2. 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
稍:古义为逐渐,时间副词;今义为略微,程度副词.
3. 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史记��淮南王传》)
曾:古义为竟然,情态副词;今义为曾经,时间副词.
4. 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直:古义为只、仅,范围副词;今义为不弯曲,形容词.
5.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史记��孙膑》)
因:古义为就,副词;今义为因为,连词.
6. 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汉书��张骞传》)
竟:古义为最终,时间副词;今义为竟然,情态副词.
7.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传》)
但:古义为只,范围副词;今义为但是,转折连词.
8. 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韩非子��十过》)
虽然:古义为虽然如此,词组;今为让步连词.
按:教材引文误“璧”为“壁”,今正.
十 阅读下面一段短文,说明文中“以”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这段文字中共有六个“以”字,分别解释如下:
1.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
以,动词,认为,在句中作谓语.
2.必以倦而归也.
以,介词,因,与“倦”构成介词词组作“归”的状语,引入“归”的原因.
3.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
以,介词,用、靠.与“其力”构成介词词组作“攻”的状语,引入“攻”的凭依.
4.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
前“以”字是介词,把,与“其力之所不能取”构成介词词组作“送”的状语,引入“送”的东西.后“以”字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5.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
以,介词,把,与“虞卿之言”构成介词词组作“告”的状语,引入“告”的内容.
十一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代词的用法:
1.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学”构成所字结构,指代学的东西.
2.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孟子��许行》)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注诸海”即“注之于海”.
3.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或:无定代词,作主语,意思是“有的人”.
奚:疑问代词,用作状语,意思是“为什么”.
4.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者:辅助性指示代词,用于数词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五十者”即五十岁的人.
5. “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韩愈《原道》)
斯:指示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这”.
何:疑问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什么”.
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动词“谓”构成所字结构,指代所说的事情.
6.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其: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意思是“他们的”.
之:代词,作“望”的宾语,指代溃逃的齐军.
十二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
译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于射箭,当世没有人能跟他相比.康肃公也以此自负.他曾经在家中菜园里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人放下担子站在那里,用眼睛斜视很久没有离去.看见康肃公射箭十中八九,只是微微点头.康肃公问他说:“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技术不是很精湛吗?”老人说:“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很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老人说:“根据我的舀油就知道.”于是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了油滴进葫芦里,油从钱孔滴入而钱却没有湿.老人于是说道:“我也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康肃公笑着打发他走了.
标点:
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国语��晋语八》)
译文:
晋平公射鴳没有射死,命令仆人襄去抓它,没有抓到.平公很生气,把襄抓起来要杀了他.叔向听说了,晚上赶去拜见晋平公,晋平公告诉了他这件事.叔向说:“您一定要杀了他.从前我们的先君唐叔在徒林射犀牛,射死了以后,用犀牛皮做了一副铠甲,因此被封在晋.如今您继承我们的先君唐叔,可是射鴳射不死,抓又抓不到,这件事是宣扬我君的耻辱啊.您一定要赶快杀了他,不要让这事传扬出去.”晋平公很不自在,就赶快放了竖襄.
标点: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后汉书��酷吏列传》)
译文:
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