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秦国是怎么灭亡的?我想知道那时候的全部历史.还有霸王别姬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7 19:30:06
秦国是怎么灭亡的?我想知道那时候的全部历史.还有霸王别姬的故事
项羽和刘邦又是什么关系?我想知道那时期的全部历史
秦亡
  公元前 210年秦二世胡亥即位.他进一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以"税民深者为明吏",以"杀人众者为忠臣".他令农民增交菽粟刍藁,自备粮食,转输至咸阳,供官吏、军队以至于狗马禽兽的需要.他继续修建阿房宫,继续发民远戍.徭役征发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农民的困苦达于极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已经到一触即发的地步.在农民酝酿反秦的时候,潜伏着的六国旧贵族残余势力也在俟机进行分裂活动.始皇三十六年(前 211年),东郡出现"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辞,就是这种分裂活动的征兆.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 二世元年(前 209年)七月,一队开赴渔阳(今北京密云)的闾左戍卒九百人,遇雨停留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境),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秦法"失期当斩",戍卒们面临着死刑的威胁.于是,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在大泽乡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旗帜.陈胜,即陈涉,阳城(今地有异说,在河南境内)人,雇农出身;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农民.他们都是戍卒的屯长.为了发动起义,他们在帛上书写"陈胜王"三字,置鱼腹中,戍卒买鱼得书,传为怪异.吴广又于夜晚在驻地旁丛祠中燃篝火,作狐鸣,发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呼声.接着,陈胜、吴广率领戍卒,杀押送他们的秦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公子扶苏和已故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农民反秦.附近农民斩木揭竿纷纷参加起义.起义军分兵东进,主力则向西进攻,连下今豫东、皖北的铚、酂、苦、柘、谯(分别在今安徽宿县,河南永城、鹿邑、柘城,安徽亳县境)诸县.当他们推进到陈(今河南淮阳)的时候,已是一支数万人的声势浩大的队伍了.在起义军的影响下,许多郡县的农民杀掉守令,响应陈胜;特别是在旧楚国境中,数千人为聚者到处可见.一些潜藏民间的六国旧贵族、游士、儒生,也都乘机来归,凭借旧日的地位,在农民军中发挥影响.游士张耳、陈余甚至劝陈胜派人"立六国后",被陈胜断然拒绝.陈胜自立为"张楚王",分兵三路攻秦:吴广为"假王",西击荥阳;武臣北进赵地;魏人周市攻魏地.吴广军在荥阳被阻,陈胜加派周文西击秦.周文军很快发展到车千乘,卒数十万人,进抵关中的戏(今陕西临潼境),逼近咸阳.秦二世慌忙发修骊山陵墓的刑徒为兵,以少府章邯率兵应战,打败周文军.武臣占领了旧赵都城邯郸后,在张耳、陈余怂恿下自立为赵王,陈胜勉强予以承认.武臣抗命不救周文,却派韩广略取燕地.韩广在燕地贵族的怂恿下,也自立为燕王.周市进到旧魏南部和旧齐境内.旧齐贵族田儋自立为齐王,反击周市.周市在魏地立旧魏贵族魏咎为魏王,自为魏丞相,并派人到陈胜那里迎接魏咎.旧贵族的势力很活跃,涣散了农民起义队伍.陈胜缺乏经验,决心不够,眼看着分裂局面的形成.陈胜周围也出现了不团结的现象.
  秦将章邯军连败周文,周文自杀.章邯又东逼荥阳,吴广部将田臧杀吴广,迎击章邯,一战败死.章邯进到陈,陈胜败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南),被叛徒庄贾杀死,陈县失守.陈胜部将吕臣率领一支"苍头军"英勇接战,收复陈县,处决了庄贾.陈胜作为反秦的先驱者,领导起义只有半年就失败了,但是反秦的浪潮却被他激起,继续不断地冲击秦的统治(见陈胜、吴广起义).
  楚汉之战
  陈胜起义后,旧楚名将项燕之子项梁和梁侄项羽在吴(今江苏苏州)杀掉秦会稽郡守,起兵响应.不久项梁率领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队伍扩大到六七万人,连战获胜.闽越贵族无诸和摇也率领族人,跟着秦番阳令吴芮反秦.原沛县亭长刘邦和一部分刑徒逃亡山泽,也袭击沛令起事,归入项梁军中.项梁立楚怀王之孙为楚王.以后,项梁在定陶败死,秦章邯军转戈北上,渡河击赵.这时,代替蒙恬戍守朔方边塞的王离,也率大军由上郡(治今陕西榆林东南)东出,包围了张耳和赵王歇驻守的巨鹿城(今河北平乡境).楚王派宋义、项羽救赵,派刘邦西入关中.宋义北至安阳,逗留不进.项羽杀宋义,引兵渡漳河,经过激战,解巨鹿之围,被推为诸侯上将军.以后,秦将章邯率二十万人向他投降.刘邦迂回进入武关,到达咸阳附近.那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继立的子婴贬去帝号,称秦王,在公元前 207年十月向刘邦投降.刘邦废除秦的苛法,只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深得秦人拥护.
  刘邦入咸阳后,项羽也立即率军入关,驻鸿门,然后进入咸阳,大肆烧杀掠夺.他在诸王并立的既成局面下,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并调整诸故王土地,徙置他们于其原据地的边缘,而把自己的亲信封于各国的善地为王.这样就并立着十八个王国,受制于西楚霸王.项羽的这一措施反而恶化了割据形势.不久齐国首先发难,诸侯混战再次爆发.被项羽逼处巴蜀汉中一隅为汉王的刘邦,于汉元年(前 206年)五月,乘机进入关中,败项羽所封关中三王.接着领军东出,远袭彭城,退守于荥阳、成皋之间,与项羽相持.刘邦巩固了关中后方,又联络反对项羽的力量,转败为胜.汉五年十二月,与韩信、彭越等会攻项羽,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境),退至乌江(今安徽和县境)自刎.同年六月,刘邦即皇帝位(见汉高祖刘邦).
  楚汉之战是由秦末农民战争直接演变而来的.农民战争虽然胜利地推翻了秦朝,但曾经是农民战争领袖的刘邦和项羽,却不得不逐步转化为封建统治权的角逐者.刘邦知人善任,因势利导,终于战胜项羽,登上了西汉统一王朝的皇帝宝座.
  霸王别姬的典故
  [编辑本段]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呼;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无名,名早已漶灭在历史断裂的黑洞里了,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中《楚汉春秋》一书乃汉初陆贾所著,至南宋时亡佚.毫无疑问,司马迁著《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一书:“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王利器)
  可是,《楚汉春秋》中记载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细节兼好奇的司马迁却没有录入《史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
  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这首和歌是后世的伪作,理由是秦汉没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但是,《汉书·外戚传》记录的戚夫人哀歌却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录的秦时民谣也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哺.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因此,《楚汉春秋》所录的这首和歌并非伪作,应无问题.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结局.
  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对历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赖于对原始文本的读解.仔细玩味虞姬的和歌,我从中发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疑点.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头两句是客观纪实,同时也是虞姬即将抒发感慨的情境铺排.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和项羽的疑惑是一致的——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可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居然直接导致了对项羽精神状态直至未来命运的否定!大王您继续战斗的意气已经到头了,我也不愿苟活了.虞姬凭什么判断出“大王意气尽”了?仅仅凭项羽闻楚歌而“夜起,饮帐中”吗?如果这是激将之辞,以自己不愿苟活激励项羽继续战斗,那么项羽和诸将的反应就不应该是“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而应该是怒发冲冠,决一死战.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话语的煽动力和传染性,虞姬精心设计的“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这一情境铺排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让项羽和诸将失去了决战的勇气!
  虞姬的态度是非常奇怪的.作为项羽最宠爱的女人,当项羽遭逢末路,但尚未完全失败的时刻,她应该挺身而出,激励项羽,而不是附和项羽“时不利”的藉口,诱惑项羽在恶劣的形势面前低头.毕竟项羽才三十余岁.她深知项羽一生百战,出生入死,也曾有过“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从而击败秦军,起死回生的经典战例,也曾有过以三万人杀汉卒十余万人,逼迫刘邦数十骑逃跑的经典战例;可是此时,虞姬非但不用以前的类似处境鼓励项羽,恰恰相反,反而哀叹“大王意气尽”!此刻项羽身边尚有八百余骑,俱是精兵良将,无不以一当十,即使打不过刘邦,起码可以保护项羽全身而退,以图东山再起.事态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点.项羽突围而出,到了乌江边,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可见项羽不是没有渡江生息的机会,只是项羽固执地认为“天之亡我”,不愿渡河,“乃自刎而死”.虞姬为什么不等所有的机会都用尽,再无生路时殉情,就这么匆匆忙忙就判了项羽的死刑呢?
  虞姬这首被人赞誉为“坚贞爱情结晶”以及我国最早的五言诗(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的和歌,就这样散发出了可疑的气息.我甚至怀疑她是刘邦效法西施而派往项羽身边的美女间谍.以刘邦的智力和行事风格,以项羽的“妇人之心”和不听劝谏刚愎自用的性格,这是完全可能的.可是史籍漫漶,不仅刘邦、项羽、虞姬的籍贯之间找不出丝毫的蛛丝马迹,就连虞姬最早追随项羽的时间也无可考了.
  慢慢看吧,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