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如何读书,选书和系统阅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8 07:18:37
如何读书,选书和系统阅读
一、关于读书:
首先,读书要从兴趣入手.
个人认为,读书是兴趣,为兴趣读书方可持续,否则终不能久.读书,要成为生命中的一种习惯,习惯方成自然.有些人,爱读书是天生的;有些人,爱读书是后天培养的.笔者自小喜欢读书,可能就是天生和书有缘.不识字时是小人书,读小学就不知道从哪里搞来《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全传》、《三侠五义》等等长篇小说来看,后来有机会到书店,宁愿其它东西不买也想多买几本书.
不过,更多时候,孩子是受周围环境影响.所以,建议家长哪怕在孩子面前装个读书的样子,也要培养孩子读书兴趣.读书,受益终生.
就成年人来说,个人认为读书着实不该是任务、负担,更不该认为读书就是为某种目的而读.读书,大多时候要信马由缰,自由而读.既然信马由缰,那就一定要找自己的兴趣点,从自己兴趣入手较容易上手、坚持和找到共鸣.任何事情,只要有了好的开头,一旦形成习惯,就会逐渐形成拓展.
所以,笔者给想读书战友们的第一个建议是:读书,一定找自己的兴趣点,从自己兴趣入手,读书方能成为习惯,也才能长久坚持.
其次,读书要抛开实用化.
实用化的读书是有必要的,因为我们工作中、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去阅读一些知识才能应付,这是现实的需要,不可避免.但,若读书只为实用,人之眼界、视野必会越来越窄,人之思维境界必难获得提升,也就基本上和长远眼光告别了.现实中的人,多数人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实用性地读.
个人认为,读书一定要有很大程度的非实用化.人,只有不断了解更多领域的知识,才能认识到更深的大道,才能将不同领域中的知识应用到更多领域中去.纵观历史上的大家几乎都是杂家.不说别的,就拿历史上大智者来说,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这些人的知识层面都是涉及极多领域才有那样的成就.
再举个更简单的例子,笔者新书《货币战争背景: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中涉及股票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国际政治形势、历史、金融、军事,看待问题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则主要从现实哲学层面考虑.当然,笔者不敢说多么博学,但至少这与笔者自小广泛阅读有莫大关系,甚至包括笔者股票书籍《黄金游戏》系列里面包含的都不仅仅是股票技术,而是追溯到文化、哲学层面,这些同样是博览的结果.坦率地说,在阅读的时候,绝没想到过写书会用到,完全是自己喜好.就当时来说,这些都是“无实用价值”之书.
所以,读书,一定不要过度实用化.非实用化,读书才能博.博,人的知识体系才能完善、厚重.
其三,深入读书.
所谓深入读书,有两方面含义.
一方面,是对一个相关感兴趣的领域或问题,多找一些不同作者、不同观点的书去读,然后思考、比对,自己给自己在心里做一个辩证思考.
如此,针对某个方面的知识就会更全面、完备.否则,只读一面之词,特别是很多时候某些书总是受作者当时认识环境、知识体系、个人情绪等等因素影响,实际上观点并不客观,结论往往就较为突兀和经不起历史考验.那么,若有比对不同视角下的思考,自然会对某个领域认识得更全面.
所以,这一层深读的意思是:针对某个领域、问题、观点或事物进行深入研究和阅读.
另一方面,对经典中的经典,则可反复阅读、反复揣摩,通过阅读、揣摩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这类书诸如儒家、道家的经典,佛教的经、律、论,西学中的一些经典等.特别是诸如佛经和儒道经典,其内涵之深、思想内容之深邃浩瀚,值得反复品读.所以,这里的深读是指对某些经典进行深入阅读、反复阅读.
其四,要读而思.
《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就是学习,学习如果不去思考,到头来必然陷入迷途,读书为明理,若书越读越糊涂、越郁闷、越看不到光明,那读书何益?书,本身不过是思想载体而非思想本身,若不将这些知识化作自己知识体系丰富、思想境界提升,那读书等于白读.
有句话叫“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虚拟人物哈姆雷特尚且如此,书当然呈现在不同人面前一定会出现不同的理解.若不去基于现实地独立思考,那读书读出来的,也不过是新的迷惘而已,哪里又有知识、智慧、境界之提升.
所以,我们读书,一定要去思考.
但,很多人不知道怎么思考.个人认为,读书的思考分两个思考脉络.
1、作者的思考脉络.即在阅读时,去揣摩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通过文字去揣摩作者写作初衷和思路,作者是理性的还是情绪的?作者是片面的还是全面的?作者的思路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如此,有助于读者走进作者的思路当中,也就有助于理解书中阐释的思想内容,对好的内容就能吸收,对坏的内容就能摈弃.
2、有一个独立于作者、自己的思路在并行,即自己独立思考的脉络.一边按作者思路走,一边再去独辟蹊径,用自己的思考去对作者的思路进行审视,若发现不同意见,就去反思作者的逻辑是否有漏洞.若有,那再去斟酌到底是真的漏洞,还是自己未能读懂作者的逻辑和思路.这样,在阅读过程中,就有一个自我推敲的过程,推敲过程中就是思考的过程,也就是学习提高的过程.
如此,每读一本书,就不单单获得作者思路中有益的部分,还能找到作者不足的部分,且作者那部分不足自己就能通过自己思考、推敲、斟酌,从而在自己的思维中将其补上.
通过上述两个脉络思考,一本书读下来,自己不但有了作者的思路,还有一个更完备于作者的、属于自己的思路.这个学习提高的速度,岂是那些死读书之辈可比.
不过,坦率地说,这里还有一个知识深度和层次的问题,有时候很多人是读不出问题的,这种能力需要锻炼.也正是有时候阅读思考能力的不够,读者就比较容易被作者的逻辑、情绪所绑架.也正是基于此,笔者在写作《货币战争背景: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黄金游戏》系列过程中,尽量摈弃个人情绪,保持足够理性且开放的态度,尽最大努力不去左右读者的情绪、思维.特别是绑架读者情绪,个人认为这是作为作者的基本底线,一本说理的书,一定要摈弃个人情绪,只说理,完全置个人情绪之度外,那才能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虚心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