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博爱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7 17:11:36
博爱
一、博爱
Bó àI
根据著名语言大师吕叔湘编著的《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
博爱,是对全人类的广泛的爱!
博爱是一种特殊的爱,因为爱的对象是全人类,所以程度上绝对不会是象“爱情”的“爱”一样!
博爱是要人与人之间有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那么最基本的条件是“人人平等”、“有一颗热忱的心”但是,博爱的“爱”是有程度限制的,因为这种爱因为范围的广泛,所以只能是一种“泛泛的爱”最简单的对博爱的定义就是“对其他人有一种热忱的心,去帮助所有需要关心的人”.
博爱,既是无私的,又是广大的.既能把这种爱给予亲人,给予朋友,也能把这爱给予不认识的人.甚至是在平时反目的敌人遇难的时候也能伸出援助之手!
爱是能让人心胸广大的,既然心中有了爱,再暴躁的人也会在爱的感召下变得柔情似水.百炼精钢都能化为绕指柔,可见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然,这种爱并不是滥施滥爱.博爱乃为仁者之爱!
有人说博爱是舶来品,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其实在中国春秋时代儒家就有“仁者爱人”的论述;唐代的韩愈有“博爱之谓仁”的说法.我们现在使用这个概念一定要既有继承学习又有发展创新,使其赋予时代精神.博爱是以爱人为基础,包括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爱生命、爱人类的生存环境、爱大自然、爱人类的劳动创造、爱文明进步、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从人类的发展来看,提出和明确博爱的思想,是人类成熟的表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因此,理所应当的要成为教育的,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
博爱是要人有博大的心怀,要能容得下大千世界,尤其面对成长中的儿童少年,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大量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只要有适宜的成长环境,每位儿童少年都能健康发展成为人才.
博爱是人与人交流,共存的保障,是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心议题.因此,它应是公理,是共同的信念,不只是解决“何以为生”,而是解决“为何而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宪法》对公民的要求,是公德,是每个公民都应自觉做到的.而博爱是其原动力,它可以让每个人对遵守公德有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因为博爱是人生活的哲学、崇高的信念,是人的思想、言论、工作、活动的指南,可以把“五爱”由有意识的行为变成无意识的习惯.如果“慎独”是对人自律自省的重要标志,那么博爱是在很多情况下不需要克制自己的自由,这是一种持久的真情、理性和道德的力量.
博爱要求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责任,主动自觉地投入这场非常的斗争———去年的“非典”时期完全显示了博爱的深刻内涵和无比的力量.
爱是一种尊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郑重提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教育教学中,师生要互相尊重,首先要求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要尊重受教育者.尊重可以引发人的自尊、自重和自省.这是教育的起点和落脚点,既是自动性和自觉性的源头,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让受教育者能自觉、自修、自治.进而形成大学习观: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多维学习、协同学习、创新学习.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般事”的学习理念.
博爱是一种宽容,不少人都把“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作为座右铭,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圣贤也应“一分为二”.所以要容纳和善待所有的学生,接受每一位成长和发展中的儿童少年.要善于体谅、理解有过错或不良行为的学生.所以出现过错,问题原因不全在学生自身,常常是成长环境使然,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和认识的改变逐渐得到解决.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让贫困家庭、流动人口、不完整家庭的子女能平等地受到良好教育,有平等的竞争起跑线,这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这一要求应该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人们常常利用科学地评价发挥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这就需要在关爱的前提下对评估对象有全面细致的了解.能发现他们的品德、智慧上面的闪耀点,看到其积极的态度,挖掘其潜力,给予表扬和鼓励,找准时间、场合,让评估起到正效应,并可以长期起作用.出于对学生爱心和责任心,要少用横比,多用纵比,激励要常用,但同时要慎用.
博爱是实际行动,是教育者的模范行为,通过教师的眼神、表情、语言、声调、动作来体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概莫能外,这些发自内心的虔诚尊重和珍爱,不是表演,不是敷衍,是真情的自然流露.靠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坚守的博爱氛围,造就有博爱精神的新一代.
博爱是一种价值观,基础教育阶段中要着眼学生的发展,远离“筛选”和“甄别”,人的潜能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释放发展,创设适合每一位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让他们能互相交流、砥砺,能各展所长,让学生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树立信心和理想,这里没有岐视没有压抑感.竞争是促上进的手段,不是所谓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
博爱是耐力和毅力,儿童少年成长是个过程,是量的积累也可能出现反复,因此要持之以恒,坚韧不拔.
博爱是奉献,要战胜自私,小集团主义,也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把道德范围向自然界扩展,不向环境透支,不向后代举债,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这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目标.
总之,博爱是一种崇高的爱.
二、世界名画《博爱》
意大利萨托安德烈•德尔•萨托(1486-1530或1531),是文艺复兴盛期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他原名达尧罗,因为出生在一个有名的裁缝师的家庭,就被称为“萨托”(意即裁逢).他早年被父亲送到一个金银首饰工艺师那里去学艺,可是因为他爱好绘画,就又转入柯西莫(1462-1521)画室学画.柯西莫是当时的著名画家,培养出影响萨托极大的僧侣画家巴托洛米奥.萨托在柯西莫那里,深受这位师兄的影响,同时又深深崇拜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因此他的作品可以说是继承了达•芬奇等人的事业,具有独特的端庄典雅的古典风格.1517年,他的创作进入成熟期,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作品是《阿庇埃圣世》.1518年春,他应法王朗西斯一世的邀请,到法国宫廷作画.在那里,除了创作了大量的肖像画之外,创作了这幅题为《博爱》的代表作.1520年,他又回到故乡,进入艺术的高峰期,其中最著名的为《圣世升天》(1530年,为庇蒂宫而作)和《最后的晚餐》.前一幅画以其用色水平的高超和明暗处理上的深度显示了意大利古典画法的深厚功底和独特魅力.后一幅画由于构图的卓越,色调的微妙和明暗对比所达到的十分新颖的效果,而被评论家认为几乎可以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媲美.
萨托的这幅《博爱》,又译作《慈祥》.它刻划的是母亲与三个孩子,从题材来说,是人间的最普通的生活场景.母亲怀里抱着两个孩子,一个在吮奶,一个正想去吃奶,另一个在膝下,弯着双臂回过头来天真地看着妈妈.整个构图呈三角形,完全是传统的古典风格,显得稳定而庄重.但孩子的姿态各异,衣褶流动,非常柔美.但是这幅人间图景中的母亲和孩子又被人们联想到圣母和天使.虽说母亲没有圣母那么庄重和圣洁,但是因为自拉斐尔以来的圣母都是充满着人间味的,而这幅《博爱》由于它的古典风格,使人容易感到在世俗画之中而含有的宗教情调.不过,《博爱》的成功,不是因为它的古典风味,不是它的酷似达•芬奇和拉斐尔笔下的形象,而是在于它的温柔调和的色彩.从左边投过来的光,使母亲和孩子的正侧面受到光照,画家以琢磨入微的色度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明暗转换,尤其在幼儿的肉体和母亲的衣褶上,深刻地表现了萨托的娴熟技巧,这是画家继承了意大利古典画风的杰出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