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生物 > 作业

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包括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生物作业 时间:2024/04/30 12:33:16
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包括哪些
1.肿瘤生长的生物学
  具有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特点,并且是恶性肿瘤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1.肿瘤是由一个转化细胞不断增生繁衍形成的
  一个典型的恶性肿瘤的自然生长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一个细胞的恶性转化→转化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局部浸润→远处转移
  在此过程中,恶性转化细胞的内在特点(如肿瘤的生长分数)和宿主对肿瘤细胞及其产物的反应(如肿瘤血管形成)共同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演进.
  (l)肿瘤生长的动力学.肿瘤的生长速度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1)肿瘤细胞倍增时间:肿瘤群体的细胞周期也分为G0、G1、S、G2和M期.多数恶性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并不比正常细胞更快,而是与正常细胞相似或比正常细胞更慢.
  2)生长分数:指肿瘤细胞群体中处于增殖阶段(S期+G2期)的细胞的比例.恶性转化初期,生长分数较高,但是随着肿瘤的持续增长,多数肿瘤细胞处于G0期,即使是生长迅速的肿瘤生长分数也只有20%.
  3)瘤细胞的生长与丢失:营养供应不足、坏死脱落、机体抗肿瘤反应等因素会使肿瘤细胞丢失,肿瘤细胞的生成与丢失共同影响着肿瘤能否进行性长大及其长大速度.
  肿瘤的生长速度决定于生长分数和肿瘤细胞的生成与丢失之比,而与倍增时间关系不大.目前化疗药物几乎均针对处于增殖期细胞.因此生长分数高的肿瘤(如高度恶性淋巴瘤)对于化疗特别敏感.常见的实体瘤(如结肠癌)生长分数低,故对化疗不敏感.
  (2)肿瘤血管形成.诱导血管的生成能力是恶性肿瘤的生长、浸润与转移的前提之一.肿瘤细胞本身和浸润到肿瘤组织内及其周围的炎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能产生一类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这些血管生成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和毛细血管出芽生长.新生的毛细血管既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又为肿瘤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3)肿瘤的演进和异质化.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有侵袭性的现象称为肿瘤的演进,包括生长加快、浸润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等.这些生物学现象的出现与肿瘤的异质化有关.肿瘤的异质化是指一个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形成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反应、对抗癌药的敏感性等方面有所不同的亚克隆的过程.由于这些不同,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得以保留那些适应存活、生长、浸润与转移的亚克隆.
  2.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可以呈膨胀性生长、外生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
  1)膨胀性生长:是大多数良性肿瘤所表现的生长方式,肿瘤生长缓慢,不侵袭周围组织,往往呈结节状,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对周围的器官、组织主要是挤压或阻塞的作用.一般均不明显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因为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手术容易摘除,摘除后不易复发.
  2)外生性生长:发生在体表、体腔表面或管道器官(如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形成突起的乳头状、息肉状、菜花状的肿物,良性、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长.但恶性肿瘤在外生性生长的同时,其基底部也呈浸润性生长,且外生性生长的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血供不足,容易发生坏死脱落而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恶性溃疡.
  3)浸润性生长:为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由于肿瘤生长迅速,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如树根之长入泥土,浸润并破坏周围组织,肿瘤往往没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明显.临床触诊时,肿瘤固定不活动,手术切除这种肿瘤时,为防止复发,切除范围应该比肉眼所见范围大,因为这些部位也可能有肿瘤细胞的浸润.
  3.肿瘤的扩散
  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具有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生长、蔓延(直接蔓延),而且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转移).
  (1)直接蔓延:瘤细胞沿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浸润,破坏临近正常组织、器官,并继续生长,称为直接蔓延.例如晚期子宫颈癌可蔓延至直肠和膀胱,晚期乳腺癌可以穿过胸肌和胸腔甚至达肺.
  (2)转移: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体腔,迁移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良性肿瘤不转移,只有恶性肿瘤才转移,常见的转移途径有以下几种:
  1)淋巴道转移: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多经淋巴道转移;
  2)血道转移:各种恶性肿瘤均可发生,尤多见于肉癌、肾癌、肝癌、甲状腺滤泡性癌及绒毛膜癌;
  3)种植性转移:常见于腹腔器官的癌瘤.
  4.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
  (l)局部浸润
  浸润能力强的瘤细胞亚克隆的出现和肿瘤内血管形成对肿瘤的局部浸润都起重要作用.局部浸润的步骤:
  1)由细胞粘附分子介导的肿瘤细胞之间的粘附力减少;
  2)瘤细胞与基底膜紧密附着;
  3)细胞外基质降解.在癌细胞和基底膜紧密接触4~8小时后,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如LN、FN、蛋白多糖和胶原纤维可被癌细胞分泌的蛋白溶解酶溶解,使基底膜产生局部的缺损.
  4)癌细胞以阿米巴运动通过溶解的基底膜缺损处.癌细胞穿过基底膜后重复上述步骤溶解间质性的结缔组织,在间质中移动.到达血管壁时,再以同样的方式穿过血管的基底膜进入血管.
  (2)血行播散
  单个癌细胞进入血管后,一般绝大多数被机体的免疫细胞所消灭,但被血小板凝集成团的瘤细胞团则不易被消灭,可以通过上述途径穿过血管内皮和基底膜,形成新的转移灶.
  转移的发生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具有明显的器官倾向性.血行转移的位置和器官分布,在某些肿瘤具有特殊的亲和性,如肺癌易转移到肾上腺和脑,甲状腺癌、肾癌和前列腺癌易转移到骨,乳腺癌常转移到肝、肺、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清楚,可能是这些器官的血管内皮上有能与进入血循环的癌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特异性结合的配体,或由于这些器官能够释放吸引癌细胞的化学物质.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79.htm?fr=ala0_1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