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为话题的作文,不少于8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30 03:47:54
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为话题的作文,不少于800字
作文作文。
解题思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单单是读写结合,更为重要的是在“行”中受到教育,学会思考,关注社会和人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杜甫的名言,纵观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很多是沿着这条路走过来的.我国西汉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写好《史记》,他到过东海之滨,探过大禹的洞穴,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终于写成了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史书.李白一生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所以才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著名诗句.如果他没有亲眼见过黄河,他又怎会写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杜甫本身就是这句名言的忠实实践者.他20岁以前北游齐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引起了多少人对“五岳独尊”的向往.他身历战乱之苦,才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才有了《三吏》、《三别》这些流传千古的优秀诗篇.王维不亲历大漠,又怎会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
解题过程:
知行
失去了灵魂的身体,是麻木的;失去了身体的灵魂,是空洞的。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题记
四百年前,二十二岁的徐霞客从江阴出发,去实现自己一生的理想与追求——游遍名山大川。在这次伟大的旅行之前,他的灵魂已经有过一次远足。相传徐霞客少年时期嗜书如命,家中有一座专门用来置放书籍的名叫“万卷楼”的楼阁,这是徐霞客的父亲希望他博览群书而为他建造的。这座楼阁中的藏书徐霞客大都认真读过,几乎能够背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中的藏书渐渐无法满足他阅读的需求,于是他便开始四处收集好书,有时因没有带钱,他甚至会把自己的衣服当掉。巨大的阅读量,为他以后的远行奠定了基础。他所阅读的许多前人的游记、探险经历,丰富了他的经验,这和他在后来的旅行考察中一次次的化险为夷是密不可分的。也正是这些书籍中描绘的外面那个神奇的世界,让徐霞客心驰神往,更加坚定了他外出游历的决心。在母亲的支持和鼓励下,徐霞客开始了他历时三十二年的旅行,他远行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并完成了一部史诗巨著《徐霞客游记》。
可以说,徐霞客的一生都在旅途中,无论是起初灵魂的旅途亦或是后面身体的征程,他完美地的把“知”与“行”结合在一起。可以说,徐霞客的一生就是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喧嚣的世界,每天忙忙碌碌的我们,却在不经意间就迷失了。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就那样浑浑噩噩的活着,迷茫、孤独的活着。
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这时又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看见真实自己的机会呢?卸下自己在生活中的那些包袱——它们只会让自己活得更累。人生需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为了自己已忙碌不堪的身心。这将会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不必留恋,不必犹豫。来一次一个人的旅行,享受孤独带给自己心灵上的放松;享受无拘无束,自由不羁的天空;享受拥抱大自然时,所有的疲惫烟消云散;享受夜晚独自行走在旧街古巷,那一份凄冷的美好。
沁人心扉的,也可以是灵魂旅途两旁的墨香。在灵魂的旅行中,静静地感受着书中人物的悲喜;细细的品味着书中意境悠远的诗意;或默默的品读着、诠释着书中的哲理。 阅读可以填补我们内心的空虚。有时,一本好书让我们如沫春风,就有如在寒冬忽然就有了一束照在身上的温暖阳光。在微晴的午后,沐浴着阳光,读一本好书,该是多么惬意美好的一件事。
如果你感觉到累,感觉到疲倦,那么,请给自己一次放松的旅行。身体,亦或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乃极言多读书,“行万里路”是讲多游历,这是求知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要求知,首先要“读万卷书”,即广博地学习前人的知识,特别是研习圣贤之说.这实质上是通过博览群书获得间接知识,它是一个人闭门苦读的过程.孔子年轻时读书极勤奋,《论语》里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孟子少时发愤读书,浑然不知昼夜,遂通《诗》、《书》、《礼》、《易》、《春秋》等经.求知以“博览群书”始,实不失为合理之举,因为以个人有限的精力,万万不足以亲身一一发现、经历,且无此必要,明智之举就是通过博览群书把已有的知识、学说纳入胸中.
博览群书有三个步骤:由博览致博闻,知各种知识或学说之详,可以“详说之”,这是第一步,接着通过认真阅读、思考,把握众多知识或某学说的要旨、精髓,也就是由“详说之”返回到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知识、学说的精要与大义,就像孔子熟读《诗经》后一言蔽之为“思无邪”一样,如此又进了一步;在把握了知识的要旨之后,经过考察、比较,可知其好坏,进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在学习、研究年鉴、评说前人学说的过程中,有心得,有见解,可以发之,可自成一家之言.这就是“读万卷书”的较完整的意义,也是整个求知活动的第一个方面.
但古人认为,只读书是不够的,“闻之不见,虽“必谬”,又“闻之不若见之”,因此博览群书之后,必进入求知的第二步,即遍游各地,亲见亲历,这称“游学”.游学很早以来就是个传统.孔子曾周游国;孟子闭门读书多年之后也周游各国,成为当时有名的游士,“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司马迁十年苦读之后,负起行囊遍游天下,竟依依不思归.“学”的益处大致有:一可亲见亲历,增长见识,谓多见而识之;二是通过游历可以印证从书上得来的“知”;三是通过亲历亲见可以考察事物的变化及其化原因,即孔子讲的“我之游,观其所变”;四是可在游历中将自己的知识和学说施之于“行”.孔子、老子、孟子都有游说列国的经历,他们极力劝说君主用自己的政治伦理学说,以使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以施展.“游学”既可获得新知识,又可验证学来的间接知识,此外还有机会在实际生活中推行自己的见解学说,无怪乎古人要“行万里路”了.
首先“读万卷书”,获得满腹经纶,再“行万里路”,亲历躬行、参证精思,知识水平就会飞跃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求知模式原先为古代先哲所采用,由于它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就逐步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历代读书人求知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