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解释清朝李汝珍所写的《镜花缘》一书中,描写了“好让不争”的君子国.在热闹喧哗的市场上,买者手中拿着货物,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30 03:45:54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解释
清朝李汝珍所写的《镜花缘》一书中,描写了“好让不争”的君子国.在热闹喧哗的市场上,买者手中拿着货物,高叫价格太便宜了,非要卖者加价不可.卖者却觉得价格太高,已经很过意不去了.争执许久,卖者坚决不肯提高价格,买者只得按原价付钱,但只取走了一半货物.买者刚要举步,被卖者一把拉住,说是“价高货少”,死活不肯放手.路旁走过两个老翁主持公道,让买者照价拿了八折货物,方才使一场风波平息下来.两百多年来,“君子国”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李氏杜撰出来的理想王国,纯属子虚乌有,甚至作者本人也借书中人物唐敖之口说是“罕见”.
讨论:造成以上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你问的这个问题,给你个非常Perfect的答案,来自茅以轼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我觉得挺好的,
  小说中关于君子国的描写,提供给我们两点思考.
  第一,双方让利和争利都会引起争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争都是由各方偏袒自己的利益引起的.因此,我们常常错误的认为,如果关心别人的利益胜过关心自己的利益,争论就不会发生.而君子国里发生的事情,说明了以别人的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原则同样会引起争论,结果我们仍然得不到一个和谐的,协调的社会.
  进一步的观察还可以发现,在现实世界的商业往来中,虽然双方都以牟利为目的,通过讨价还价却都可以达成协议,而无私的君子国里的讨价还价则不可能.小说里不得不借助于两个路过的老翁,用强制性的办法来解决矛盾.这里包含着一个极深奥而且非常重要的道理:以自利为目的谈判具有双方同意的均衡点,而以利他为目的谈判则不存在能使双方都同意的均衡点.所以利己是可以达到和谐的,而利他却不可能达到一致意见,其结果是一个纠纷不断的社会.这确实大大地出乎人们的意料.由于君子国内不能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均衡,从动态变化来看,它最终必定成“小人国”.因为君子国是最适宜于专门利己,毫不顾人的“小人”们生长繁殖的环境.当“君子”们吵得不可开交时,“小人”跑来使君子吃亏自己得利的办法解决了矛盾.长此以往,君子国将消亡,被“小人”国代替.
  从这一点来看,人是自利的生物实在是人类社会的大幸.由此,人类才有了最终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如果人是利他的,则任何理想都不可能建立起来.
  第二,君子国里每个人的动机是什么?首先要问的是人们为什么要交易?不论是原始的以货易货,或是现代社会的用货币换取商品,交换的动机都是改善自己的处境,使自己的生活更方便些,更舒适些.如果没有这一点动机,人们为何不辞辛劳的参加交换呢?我们每个人所得到各种物质享受,从针头线到冰箱彩电,都是通过交换才得到的.如果绝对避免交换,每个人就只能到农村去种粮种棉花,用土坯房子,向土地索取自己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品了,当然这样也可以勉强生存下来,我们的祖先曾经一这种方式生存了几万年.但他们绝对不可能享受任何现代文明所提供的最起码的成果.
  君子国里的人已经有了国家,又有了市场,这就说明了他们已经摈弃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选择了通过交换来改善自己物质生活的道路.既然如此,他们又何以要在交换的时候拒绝考虑自己的利益呢/当然,如果交换一开始就是为了减少自己的利益增进他人的利益,“君子”们的行为或许还可能发生.可是每一个参与过交换,有过交换经验的人都知道,交换双方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参加交换,另一方面在交换进行的过程中却反对自己的利益,这种前后不一贯的动机是矛盾的.”
  虽然我也知道,很多人鄙视这个观点~但是,在此特别说明的是,我个人对茅老并没有特别的偏爱或是反对,即便有的话也认为在学术问题上不应该以个人感情去评价某些人的观点~其实日本有非常多经济学家的个性都不是很kind那种,但是大牛就是大牛,没必要以为人或是个性来评价他们的学术价值,我比较不欣赏那种偏激地将个人性格特点与学术论点相联系的人吧~不过提供上述分析也只是让你参考一下而已~其实亚当斯密他们所提倡的理性人假说,个人追求自身利益能够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此处的利益并非是狭义的金钱~就像今天的CSR研究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所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使自身整体绩效提升,因此能够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私人的利他行为可能正是利己的需要~所以应当拓展对经济人自利这一概念的理解~我觉得上述的观点还是i有一定道理的,值得参考看看.
  至于楼上说的,有一点不认同的就是:之所以说其“罕见”,是因为这个市场没有达到均衡的状态,也就是说不够稳定.其实我觉得这句话本身就不太对~经济中的均衡才是罕见的,而不稳定才是常态~所谓的“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才是常态,而均衡只是存在于平均数当中.这就是为什么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