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求高中语文的各种常识.如意动用法,介词短语后置等的详细概念,举例.100分重赏!好的可以再加!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30 11:46:53
求高中语文的各种常识.如意动用法,介词短语后置等的详细概念,举例.100分重赏!好的可以再加!
一定要详细,一定要全面,一定要准确.注意,我要的是高中语文的常识,并且1000字以上的我才会采纳!
我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
你问的是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吧?
如果是整个高中的基础知识那建议你买一本《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要买最新版的 每年都改版 大概20元左右 否则字数太多了 涉及20多个大小考点 这里根本无法归纳
如果是只要文言文的 下面的可能有用
各省的教材不同 例子可能有出入 还有几个初中例子 但用法的本质相同 注意活学活用 还有你说的介词结构后置 就是下面说的状语后置 但二者略有不同
状语后置是以前的说法 为了严谨 现在统称介词结构后置 因为有时它在句中不做状语
如果需要什么其它的 可以联系我 1069537139
第一部分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