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关于张骞出使西域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8 23:05:32
关于张骞出使西域
《汉书》张骞传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亊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返汉,汉至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道译,抵康居.康居传至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冠,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使君.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
  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通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欣以骞言为然.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出駹,出筰,出徙、邛,出僰,皆各行一二千里.其北方闭氏,筰,南方闭嶲、昆明.昆明之属无君长,善盗寇,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滇越,而蜀贾间出物者或至焉,于是汉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国.初,汉欲通西南夷,费多,罢之.及骞言可以通大夏,乃复亊西南夷.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岁,骠骑将军破匈奴西边,杀数万人.至祁连山.其秋,浑邪王率众降汉,而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匈奴时有侯者到,而希矣.后二年,汉击走单于于幕北.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父难兜靡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大月氏攻杀难兜靡,夺其地,人民亡走匈奴.子昆莫新生,傅父布就翕侯抱亡置草中,为求食,还,见狼乳之,又鸟衔肉翔其旁,以为神,遂持归匈奴,单于爱养之.及壮,以其父民众与昆莫,使将兵,数有功.时,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昆莫既健,自请单于报父怨,遂西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复西走,徙大夏地.昆莫略其众,因留居,兵稍强,会单于死,不肯复朝亊匈奴.匈奴遣兵击之,不胜,益以为神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蛮夷恋故地,又贪汉物,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其势益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
  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万数, 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骞既至乌孙,致赐谕指,未以得其决.语在《西域传》.骞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乌孙发道译送骞,与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
  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其后,乌孙竟与汉通婚.
  初,天子发书《易》,曰:“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云.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犛轩、条枝、身毒国.而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所赍操大放博望侯时,其后益习而衰少焉,汉率一岁中使者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返.
  是时,汉既灭越,蜀所通西南夷皆震,请吏.置珜柯、越嶲 、益州、沈黎、文山郡,欲地接以前通大夏.乃遣使岁十余辈,出此初郡,皆复闭昆明,为所杀,夺币物.于是汉发兵击昆明,斩首数万.侯复遣使,竟不得通.语在《西南夷传》.
  自骞开外国道以尊贵,其吏士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天子为其绝远,非人所乐,听其言,予节,募吏民无问所从来,为具备人众遣之,以广其道.来还不能无侵盗币物,及使失指,天子为其习之,辄复按之重罪,以激怒令赎,复求使.使端无穷,而轻犯法.其吏卒亦辄复盛推外国所有,言大辄予节,言小者为副,故忘言无行之徒皆争相效.其使皆私县官赍物,欲贱市以私其利.外国亦厌汉使人人有言轻重,度汉兵远,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汉使.汉使乏绝,责怨,至相攻击.楼兰、姑师小国,当空道,攻劫汉使王恢等尤甚.而匈奴骑兵又时时遮击之,使者争言外国利害,皆有城邑,兵弱易击.于是天子遣从票侯破奴将属国骑及郡兵数万以击胡,胡皆去.明年,击破姑师,虏楼兰王.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矣.而大宛诸国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羁縻眩人献于汉,天子大说.而汉使穷河源,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是时,上方数巡守海上,乃悉从外国客,大都多人则过之,散财帛赏赐,厚具饶给之,以览视汉富厚焉.大角氐,出奇戏多怪物,多聚观者.行赏赐,酒池肉林,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欲以见汉广大,倾骇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角氐奇戏岁更变,其益兴,自此始.而外国使更来更去.大宛以西皆自恃远,尚骄恣,未可 以礼羁縻而使也.
  汉使往既多,其少从率进孰于天子,言大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示汉使.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士车令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宛国饶汉物,相与谋曰:“汉去我远,而盐水中数有败,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汉使数百人为辈来,常乏食,死者过半,是安能致大军乎?且贰师马,宛宝马也.”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忘言,椎金马而去.宛中贵人怒曰:“汉使致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攻,杀汉使,取其财物.天子大怒.诸尝使宛姚定汉等言:“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强弩射之,即破宛矣.”天子以尝使 野侯攻楼兰,以七百骑先至,虏其王,以定汉等言为然,而欲侯宠姬李氏,乃以李广利为将军,伐宛.
  骞孙猛,字子游,有俊才.元帝时为光禄大夫,使匈奴,给亊中,为石显所谮 ,自杀.
  分析评价:
  1〉对功德的意义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在文献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
  第一、 汉武帝在张骞出使西域后,才开始"复事西南夷"
  张骞一次出使西域回汉后,向汉武帝报告了自己出使过程中所了解到的情况,"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而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泽,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乃令骞因蜀犍为发间使此载说明汉武帝是在张骞介绍了道可通大夏后才开始命张骞四道并出,向西南方向发展的.
  第二、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后,汉开始与西域诸国友好往来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回汉,带来了乌孙国的使者,"因令窥汉,知其广大"后,乌孙国使者归国后"其国乃益重汉",两国才开始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交往.
  在以后的一年时间内,张骞在乌孙国所遣持节副使也与西域诸国使者相继归汉,此时,汉才与西域诸才有了正式的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友好的交往.
  张骞死后,匈奴闻乌孙国通汉,欲击乌孙,乌孙国君恐惧,才希望与汉联合,于是才"使使献马,愿得尚汉翁主,为昆弟"汉要求乌孙国纳聘后再与乌孙国联姻,从此,两国关系才开始日益密切.
  为加强与西域诸国的联系,汉开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而"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今罗马共和国)、条枝(今伊拉克)、身毒国."其后,"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人所赍操大放博望侯时",汉代与西域诸国的外交活动的第一个高潮才开始到来.
  张骞带着一种军人特有的敏锐,在进入匈奴人的控制范围之后,他就开始留心每一处水源、每一块草地,并详细记录下来.他还告诉汉武帝,在大宛国(今费尔干纳盆地),他曾经见过一种良马,这种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惊人,它们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汗血宝马”.据说它们快速奔跑之后,流汗似血色,这后来被证实是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症状.张骞称赏它们为汉王朝骑兵最好的坐骑,汉武帝本人非常喜欢马,听说有这样的宝马,自然想得到.汉武帝此时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他认为虽然结盟不成,但通商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尽管此前武帝派出的许多使节商旅都被游牧部落洗劫一空.
  不久,张骞加入大将军卫青的军队,官职为校尉.因为收集情报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张骞主要负责刺探情报和沿途的给养.在北方,卫青率领军队与匈奴人展开激烈的厮杀,正是张骞先前收集的水源和牧草分布资料帮助了汉朝军队,他们赢得了一系列胜利,张骞也因此被封为博望侯.
  汉武帝并不急于求成,他决定分别实施两步策略,以此来赢得这些国家的归附.首先,他又发动了一次对匈奴的战争,并取得了大胜,杀伤匈奴士兵9万人.然后,在公元前101年,他又攻占了中亚的大宛国,就是汗血宝马的故乡.但其实,夺取这些名马只是汉武帝的一个借口.汉武帝曾经数次派使者沿当年张骞的足迹来到大宛,不惜用重金交换汗血马,但大宛国王一次次地拒绝了他的请求.最后一次,汉武帝派遣使者韩不害带着一匹用黄
  金铸造的金马和许多贵重礼物交换汉血马,大宛国王虽然仍不想交出宝马,但又非常想要汉武帝送来的宝物,他杀死了使者,夺取了宝物.
  汉武帝终于找到了出兵的借口,他派出的先遣部队全由国内的刑犯和恶少组成,他们没有携带充足的给养,沿途向别国索要,如果不交出粮食,就被视为大宛的同谋.毫不出人意料,这支部队失败了,但也麻痹了大宛国.汉武帝怎能接受这样的失败,他随后调集近20万大军在敦煌集结.听说大宛国的饮水全取自城外,汉武帝特意派遣几位水利专家随军同行.汉军切断了大宛都城隐蔽的引水系统,很快征服了整个部落.
  取得大胜的汉朝军队凯旋而归,沿途中亚各国听说汉军征服了大宛国,无不大受震动.各国王公贵族纷纷派遣子侄跟随汉军回到中原,他们为汉武帝呈上贡品,并留在汉朝作为人质,表示对汉武帝的效忠.至此,张骞定下的用外交手段和贸易来扩张汉王朝在中亚影响力的策略取得了成功.
  这个外交策略最伟大的实施者无疑是汉武帝,但张骞作为提出者和实践者,更值得人们尊重.可惜的是,张骞没有等到他的宏愿实现的一天,从乌孙国返回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2).对作者的意义
  张骞不仅开拓了汉与西方诸国贸易的"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使者;同时,也通过它的外交实践,第一次张扬起国与国之间平等、诚信交往的外交理念,为我国汉代昌盛和后世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骞在回国后的第二年去世.他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当时的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后来,这条出玉门关,经天山南北路,越过葱岭,到达中亚或者更远地方的通道,成了千古传颂的丝绸之路.作为经济迅速发展的唐朝,作者为了怀念张骞等人来阐述这经济繁荣的时刻.
  (3.)对当地文化的意义
  由于张骞等人的沟通,此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张骞出使西域,接触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是汉朝开始对西域各国有所了解;使汉朝与西域建立了友好关系,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正式归西汉政府管辖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物,保护往来的商旅.从此,新疆地区正式归在中央政权的统治下.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汉朝时我国史书对罗马帝国的称呼),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和张骞的成功谋略为中国赢得了贸易、建设和统一的保障.同时,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和西方历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公元前105年,使者沿着张骞的足迹,来到了今天的伊朗境内,并拜见了安息国国王.汉朝使臣在君主的脚下展开了华丽光洁的丝绸,国王非常高兴,以鸵鸟蛋和一个魔术表演团回赠汉武帝.这标志着连接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正式建立.在之后的岁月中,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张骞的名字都被人们所牢记.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联系成一体;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4.)对美术史的意义
  唐代后期的壁画,与唐代政治形势相似,吐蕃占领之后,就从开元盛世走向衰落,虽然吐蕃占领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在艺术水平上直迫盛唐,但总的趋势是江河日下.在人物造型上,充分掌握了“骨法用笔”的奥秘,注意了骨与肉的有机结合.人物面象多为统一的条丰型,菩萨巳屏除了扭妮的体态,出现了双腿直立,腰部微扭,自然和谐的姿态.经变画构图已经定型,线描造型的表现力大大提高,兰叶描勾勒的形态,粗壮者挺拔有力,精细者娓婉柔丽,在表现物体的质感上各极其妙.土红线作为人物的定型线已经成为吐蕃时期线描的特点.色彩不如前期丰富,但有两种不同情趣的包调:一种以白壁为地,青、绿为主,色调情新淡雅;另一种以土色为地,朱、婉稍重,色调汗厚温润.人物造型之最精美者,可以说是“穷情写物”、“动必依真”.所以,人物形象的风采颇有“襟怀旷达”、“神思飞扬”之感.这就是吐蕃占领时期的风格.
  由于塑造人物的艺术语言——色与线的运用越来越纯熟和精练,在人物造型上极尽“穷神尽变”之能事,突破了类型性格的程式,逐渐注意到在人物的行、住、坐、卧,举止言谈中展示入的心灵境界,从面部、从服神、从姿态、从人物之间相互关系、从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从局部情节与主体人物的关系等种种方面,表现人物发自心灵的神采风情,塑造了大量富有艺术生命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创造了中国式的写实风格.
  (5).对自己的意义
  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艰难历程中,继承中国前人的优秀品德,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创立了外交活动的基本准则,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楷模.其内容主要有:
  1) 持节不失,维护国家利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前后历经十三年,受到匈奴人的威逼利诱和长期关押,甚至用与妻生子的方法来动摇张骞的出使西域的意志,这对张骞来说,无疑是极其艰难的考验.但是,张骞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正确的作出了选择,他那种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的大无畏精神,是一个外交使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一个外交使节在从事国与国之间外交活动时必须坚持的最重要的原则.
  2) 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维护国家尊严.张骞在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因乌孙国近匈奴而远汉,"昆莫见骞以单于礼",这说明张骞在乌孙国开始并没有得到平等的态度来接待他,张骞在感到非常惭愧的同时,并没有消极处之,而是利用乌孙国贪财的特点,巧妙地用"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语来迫使乌孙国王重新参拜.这一方面显示出张骞的机智灵活、能言善辩,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国家的应有的尊严,也正是张骞这种不亢不卑、敢于冒险抗争才能换来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和友好相处,圆满地完成二次出使西域各国的崇高使命,而张骞这种精神正是一个国家使节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
  3) 信美爱人,以诚质信,营造诚实守信的国家友好交往环境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其信美爱人、以诚取信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有多处记载,如一次出使时"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任,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1]P3159)这是对张骞诚信的直接记述;对张骞诚信的间接记述,在行文中可以看到的.
  综上所述,张骞奉诏出使西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走出国门,开展外交活动的外交活动家.他不仅第一次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开辟了国与国进行平等互利、友好往来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等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其外交实践构建了国与国之间平等往来、友好相处的基本原则,为后世国家之间开展外交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对当今世界外交活动的基本准则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依据,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将继续发挥更大作用;也为后世的外交使节开展外交活动建立了一座丰碑,成为后世外交工作者的行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