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生物 > 作业

世界上有多少条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生物作业 时间:2024/05/06 00:32:18
世界上有多少条蛇?

属于爬行纲蛇目.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以鼠、蛙、昆虫等为食.一般分无毒蛇和有毒蛇.毒蛇和无毒蛇的体征区别有: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尾短,突然变细.无毒蛇头部是椭圆形;口内无毒牙;尾部是逐渐变细.虽可以这么判别,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轻心.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热带最多.中国境内的毒蛇有五步蛇、竹叶青、眼镜蛇、蝮蛇和金环蛇等;无毒蛇有锦蛇、蟒蛇、大赤链等.蛇肉可食用,蛇毒和蛇胆是珍贵药品.
蛇是不会主动对人进攻的,除非你打到了它的身驱.如果你的脚踩上了它的时候,它会本能地马上回头咬你脚一口,喷洒毒液,令你倒下.当人们行走在山路上,“打草惊蛇”在此用得很恰当.你手执一根木棍,有弹性的木棍子最好.边走边往草丛中划划打打,如果草丛有蛇,会受惊逃避的.用硬直木棒打蛇是最危险的动作,因为木棒着地点很小,不容易击倒蛇.软木棒有弹性,打蛇时木棒贴地,蛇击中可能性更大.蛇打七寸,这是蛇的要害部位,打中此部位,蛇动弹不了.
蛇的消化系统非常厉害,有些在吞的同时就开始消化,还会把骨头吐出来的
还有,蛇的消化还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来摩擦
毒蛇的毒液实际上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肉食性的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较强,溶解了被咬动物的身体,所以表现出“毒性”,人的胆汁也属这种消化液.
蛇的食欲较强,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后吞食.嘴可随食物的大小而变化,遇到较大食物时,下颌缩短变宽,成为紧紧包住食物的薄膜.蛇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鸟则从头顶开始,这样,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与食物大小有关,“资?/a>5~6分钟即可吞人,较大的鸟则需要15~18分钟.Barton认为非洲岩蟒只有在确定捕获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时,才开始吞食.蝮蛇亦有判断捕获物头、尾的能力.
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后22~50小时.如果吃得多,消化时间还要长些.蛇的消化速度与外界温度有关,Skoczylas(1970)观察到游蛇在5℃气温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时消化仍然很慢,消化过程长达6天左右,在25℃时,消化才加快进行.
蛇的牙齿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蛇的消化系统如咽部,以及相应的肌肉系统都有很大的扩张和收缩能力.
蛇主要是用口来猎食.无毒蛇一般是靠其上下颌着生的尖锐牙齿来咬住猎物,然后很快用身体把活的猎物缠死或压得比较细长再吞食.毒蛇还可靠它们的毒牙来注射烈性毒液,使猎物被咬后立即中毒而死.蛇在吞食时先将口张大,把动物的头部衔进口里,用牙齿卡住动物身体,然后凭借下颌骨作左右交互运动慢慢地吞下去.当其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时,同侧的牙齿钩着食物,便往咽部送进一步,继之另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同侧牙齿又把食物往咽部送进一步.这样,由于下颌骨的不断交互向后转动,即使很大的食物,也能吞进去.
喜欢偷食蛋类的蛇,有些是先以其身体压碎蛋壳后才进食.但也有些蛇类,能把鸡蛋或其他更大的蛋整个吞下去.在吞食时先以身体后端或借其他障碍物顶住蛋体;然后尽量把口张大将整个蛋吞进去.有趣的是,非洲和印度的游蛇科中的一类食蛋蛇,具有特殊适应食蛋的肌体结构.它们颈部内的脊椎骨具有长而尖的腹突,能穿破咽部的背墙,在咽内上方形成6―8个纵排尖锐锯齿,当把蛋吞进咽部时,随着咽部的吞咽动作进行“锯蛋”把硬蛋壳锯破,并且凭借颈部肌肉的张力,使蛋壳破碎,同时把蛋黄、蛋白挤送到胃里;剩下不能消化的蛋壳碎片和卵膜被压成一个小圆球,从嘴里吐出.
一、蛇的形态结构
蛇的行走千姿百态,或直线行走或弯蜒曲折而前进,这是由蛇的结构所决定的.蛇全身分头、躯干及尾三部分.头与躯干之间为颈部,界限不很明显,躯干与尾部以泄殖肛孔为界.蛇没有四肢,全身被鳞片遮盖,有保护肤体的作用.蛇分为有毒蛇和无毒蛇,无毒蛇头部一般呈圆锥状,前端细而后端粗;有毒蛇呈三角形状;蛇的躯干部呈长筒状;蛇的尾部为肛门以后的部位.
蛇的内部结构分为: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泄殖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染色体等十大部分.
蛇没有脚,怎么能爬行呢?实际上,蛇不仅能爬行,还爬行得相当快.
蛇之所以能爬行,是由于它有特殊的运动方式:一种是弯蜒运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蛇体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曲处的后边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蛇体前进,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难行,无法以这种方式爬行了,当然,不必因此为蛇担忧,因为在自然界是不会有像玻璃那样光滑的地面的.第二种是履带式运动,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动,肋骨与腹鳞之间有肋皮肌相连.当肋皮肌收缩时,肋骨便向前移动,这就带动宽大的腹鳞依次竖立,即稍稍翘起,翘起的腹鳞就像踩着地面那样,但这时只是腹鳞动而蛇身没有动,接着肋皮肌放松,腹鳞的后缘就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体推向前方,这种运动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线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样.第三种方式是伸缩运动,蛇身前部抬起,尽力前伸,接触到支持的物体时,蛇身后部即跟着缩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体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后部再缩向前去,这样交替伸缩,蛇就能不断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较缓慢的蛇,如铅色水蛇等,在受到惊动时,蛇身会很快地连续伸缩,加快爬行的速度,给人以跳跃的感觉.
二、蛇的生活习性
蛇,属爬行纲,蛇亚目,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有毒蛇固然可伯,但只要注意提防,也并不那么危险.蛇类以食鼠为主(也食蛙类、鸟类等),蛇类其貌不扬,形状色泽奇特、浑身被鳞,头颈高翘、躯尾摆动、快速行进、寻偶鸣叫、泅水过渡、实在难以逗人喜爱.蛇类喜居阴蔽、潮湿、人迹罕至、杂草丛生、树木繁茂、有枮木树洞或乱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墙,且饵料丰富的环境,这些都是它们栖居、出没、繁衍的场所,也有的蛇栖居水中.
它们喜栖于墓洞中,洞口可见稀稠成粒的粪便,这样我们就知道洞中有没有蛇了.蛇有冬眠的习性,到了冬天盘据的洞中睡觉,一睡就是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地保持体力.待到春暖花开,蛇就醒了,开始外出觅食,而且脱掉原来的外衣.从蛇蜕的外衣直径和长度可测出蛇重量甚至说出蛇的名称.蛇蜕皮后不久,活动量增大,觅食量增加,体况逐渐恢复.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进入发情期.寻偶时,雌雄蛇发出的鸣叫声清晰明亮,“哒哒哒”如击石声.
蛇类的产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因品种而异.所产蛇卵一般粘结成一个大的卵块,卵块中卵的数量为8~15枚不等.蛇经常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一般以“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时也主动出击.笔者曾目睹一条青竹骠蛇在河边追赶青蛙,青蛙一跃跳入河中,蛇也跟着跃入河中,简直象两名一前一后的跳水运动员.也见到过蛇捕食鸟卵的情景.它悄悄地爬上屋檐近侧的墙壁,游到家燕巢边,不断伸舌,惊走了亲鸟.当蛇发现其卵时,先行攻击,缠绕,待平安后,再行张开嘴巴,囫囵吞枣.不要以为它的嘴巴小,实际上它能吞食相当于本身头部大8—10倍的食物.蛇吃足食物后,感到疲倦,进入休息状态,此时极易被人捕捉.至于蛇的觅食次数,因蛇类品种和大小而异.一般夏令觅食活动盛期,特别是产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蛇体稍大的,因觅食量较大,一般是3日至一周左右进食一次.蛇类也喜欢在太阳光下进行日光浴,时间一般为上午10—12时左右.行日光浴时,一般伏于地面草丛或缠绕或于树干上,也有半身裸露于洞口外、石头堆外面呈盘蜷状的,姿态变化多端.蛇类的活动规律,以昼伏夜出居多,因品种而异.
三、有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
怎样识别有毒蛇和无毒蛇呢,一般人单凭头部是否呈三角形或者尾巴是否粗短,或者颜色是否鲜艳来区分,这是不够全面的.虽然毒蛇头部呈明显的三角形,但也有的毒蛇,头部并不呈三角形;而无毒蛇中的伪蝮蛇,头部倒是呈三角形的.五步蛇、腹蛇和眼镜蛇的尾巴确实很粗大,但烙铁头的尾巴就较细长;很多色泽鲜艳的蛇,如玉斑锦蛇、火赤链蛇等并非是毒蛇,而蝮蛇的色泽如泥土或似狗屎样,很不引人著目,但却很毒.因此区别有毒和无毒蛇主要根据以下几点:
1、毒腺 有毒蛇具有毒腺,无毒蛇不具有毒腺.毒腺是由唾液腺演化而来.位于头部两侧、眼的后方,包藏于颌肌肉中,能分泌出毒液.当毒蛇咬物时,包绕着毒腺的肌肉收缩,毒液即经毒液管和毒牙的管或沟,注入被咬对象的身体内使之发生中毒,无毒蛇无这一功能.
2、毒液管 是输送毒液的管道,连接在毒腺与毒牙之间.只有毒蛇才具备有毒液管.
3、毒牙 毒蛇具有毒牙,它位于上颌骨无毒牙的前方或后方,比无毒牙既长又大.
那么,哪些无毒蛇容易与有毒蛇混淆呢?
常被误认为是毒蛇的几种无毒蛇,由于外形特殊,色斑鲜艳,而且性情凶恶,所以常被当地一些群众视为是毒蛇而惊慌失措,其实这种蛇咬人时对人体是无害的.如虎斑游蛇(又叫野鸡勃子蛇)、赤链蛇(又叫火赤链)等.
外形或色斑与毒蛇容易混淆的无毒蛇黄链蛇(又叫黄赤链),由于背面有黑黄相间的横纹,常被误为是金环蛇;黑背白环蛇,由于蛇背有黑白相间的横纹,也容易被错认为是银环蛇;颈棱蛇(又叫伪蝮蛇),体粗尾短,背面呈棕褐色,有两行粗大的深棕色斑块,头部略呈三角形,外形极像蝮蛇或蝰蛇;翠青蛇(又叫青竹标)由于通身都是绿色,所以常与竹叶青混淆.
回答者:gaoxiangran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4-22 20:20
前言:蛇是人类的朋友,是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动物.蛇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有3000种左右,毒蛇约占1/6,我国有蛇160多种,其中47种是毒蛇.本文通过对蛇的有关知识的研究,使小朋友了解蛇的形态结构、蛇的生活习性、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以及蛇类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使大家引起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可参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620715.html?fr=qrl3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510652.html?fr=qrl3
回答者:xiaowu191 - 高级经理 六级 4-22 20:21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くbonzeう - 初入江湖 二级 4-22 20:21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hmilyca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22:01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