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自然灾害的成因级应急措施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4/30 02:15:48
自然灾害的成因级应急措施
一、自然灾害成因的多重性

自然要素,如大气、海洋和地壳,在其不断运动中发生变异,如暴雨、地震、台风等.当其对社会造成危害时,即为自然灾害.人类生存于地球表面,影响人类社会或可导致灾害的变异,主要发生于地表附近的空间内,向上包括一定高度的大气圈,向下可达到一定深度的岩石圈,每个圈层内的自然变异与相应的自然灾害,都有各自的特征.按照自然变异的成因,可以把它们分为大气圈灾害、海洋圈灾害、岩石圈灾害与生物圈灾害等.[1](p2-3)自然灾害的成因,既有自然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
自然灾害成因的自然性因素,有多重含义.第一,自然界的基本要素光、热、水、土、气、动植物等处于变动不居时,它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第二,自然界一种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各种环境要素的变化,如地震引发火灾、水灾、疾病等,火山喷发引起气候寒冷、森林火灾、城市毁灭等,海洋地震引起海啸、海潮等,干旱引起病虫害、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地面沉降、地裂等.而这些变化,同样对人类及其他环境要素造成危害.第三,宇宙中任何天体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其他天体,而且有时会影响地球上人类和其他各种环境要素的变化并造成危害.第四,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取决于自然要素变化的强烈程度、时间尺度、发生地区、交通通讯状况、政府反应速度和方式等多种因素.
自然变化除了给人类带来灾难,有时也有益处.如人类可以利用潮汐变化规律来决定航海路线、捕捞地点和时间.对沿海地区来说,风力级别越小,海滩养殖和海上作业越安全.洪水在天然条件下,具有塑造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功能:洪水是冲积平原的造就者,洪水能补给江河两岸和湖泊、湿地的水源及两岸地下水,维持两岸和湖泊、湿地的生态系统.洪水不仅对自然生态系统有益,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生和发展有益.对于自然灾害成因的自然因素,人类不能苛责于自然.历史早期,人类可以通过经验和知识,适应自然变化.各民族中都蕴涵着规避灾害的地方性知识和技能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了,科学家可以通过科学和技术手段来研究其成因、规律,提出预防和应对的方案.
自然灾害成因,也有社会性因素,如农业社会中人类的生产经济生活,就有可能成为自然灾害的社会性因素.陈志强教授提出,当代史学,不仅要对工业文明及其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持批判态度,对农业文明,亦应持批判和反思的态度.[2]笔者很同意这样的观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地理基础和物质基础,黄河的冲决和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黄河河患,都是河流改道、迁徙造成的吗?这当然有自然因素,更有社会性因素.汉朝贾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他指出,战国时,沿河两岸的齐、赵、魏三国,在黄河两岸修筑堤坝,各国大堤防“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河水有潴留区和行水通道,暴雨季节,河水盛涨,不会对人类社会有任何影响.当大水“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雨后河水干涸,留下淤泥,人民在干涸的河道上,耕田、建设住宅,于是有了小聚落,小聚落发展成大城郭.“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今堤防狭者,去水数百步,远者数里.……近黎阳南故大金堤,……民居金堤东,为庐舍.……又内黄界中有泽,方数十里,环之有堤,往十余岁太守以赋民,民今起庐舍其中,此臣所亲见者也.东郡白马故大堤,亦复数重,民皆居其间.”[3]当大水再次来临时,就会冲毁民田庐舍.人民为了保护耕田庐舍,再次在河道附近数百步至数十里的地方,筑坝自救.于是民田和住宅侵占了河水的潴留区和行水通道.战国如此,汉朝尤其如此.
自汉代至明清,随着人口的增长,大一统国家征收赋税欲望增强,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都发生了人争水地的社会经济行为.《宋史》、《金史》、《元史》、《明史》和《清史稿》中的《河渠志》,很大部分都是阐述运河和黄河的水患及其治理.黄河、运河利大,害也大.对两河的自然灾害,对北方河流的灾害,顾炎武指出,早先江、河、淮、济四渎,是四条独立人海的河流.黄河水有潴留区如巨野泽和梁山泊等,有支流如屯氏河、赤河,分流人海.早先河决,为害沿河州郡.宋以后,河淮合一,清口又合汴、泗、沂三水,同归于淮.灾害更大.因为,第一,古时潴水区都被垦种.明清时,古时巨浸山东巨野泽、梁山泊,周遍“无尺寸不耕”,梁山泊方圆“仅可十里,其虚言八百里,乃小说之疑人耳”.第二,行水通道成为乡村和城市.“河南、山东郡县,棋布星列,官亭民舍,相比而居.……盖吾无容水之地,而非水据吾之地也.故宜其有冲决之患也.”人民为什么占据河水通道?顾炎武认为,“河政之坏也,起于并水之民贪水退之利,而占佃河旁淤泽之地,不才之吏因而籍之于官,然后水无所容,而横决为害.……《元史·河渠志》谓黄河退涸之时,旧水泊淤地,多为势家所据,忽遇泛溢,水无所归,遂致为害.由此观之,非河犯人,人自犯之.”黄河东流人海,遇到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今北有临清,中有济宁,南有徐州,皆转漕要路,而大梁在西南,又宗藩所在,左顾右盼,动则掣肘,使水有知,尚不能使之必随吾意,况水为无情物也,其能委蛇曲折,以济吾之事哉?”①“吾无容水之地,而非水据吾之地”、“非河犯人,人自犯之”两句话,揭示了河患的社会性成因.
对长江下游的自然灾害,南宋的卫泾,宋元之际的马端临,都指出水患的实质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侵占了行水通道.卫泾认为,南宋初,东南豪强围湖造田,“三十年间,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围田之害深矣.……围田一修,修筑塍岸,水所由出入之路,顿时隔绝,稍觉旱乾,则占据上游,独擅灌溉之利,民田无从取水.水溢,则顺流疏决,复以民田为壑.”[4](p233)马端临指出:“大概今之田,昔之湖也.徒知湖之水可以涸以垦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5]王毓瑚则指出,永嘉之后,北人南迁,对耕地的需求增加,湖田、围田、圩田、坝田、垸田,都很普遍,这种充分利用低洼地和沼泽地的田法,主要推行于古云梦泽及其以东沿江沼泽地区,圩田成了长江中下游广大低洼地区的重要水田类型,围田和圩田,都是与水争地.[6](p316-322)其实唐宋以后出现的多种土地利用形式,虽然为解决粮食问题做出了贡献,但是,实质上却都是人与水争地、人与林争地、人与山争地.
对海河流域的自然灾害,清人也看到了其成因的社会性因素.雍正三年举行畿辅水利,其时,允祥和朱轼的副手陈仪(河北文安人),就指出河北淀泊附近农民贪占淤地的现象和危害,主张放弃淀泊周边的耕种利益,作为河北诸水的潴水区和行水通道.陈仪和高斌曾设法打击或改变侵占河湖淤地的行为.乾隆十年左右的东安县知县李光昭,及其聘请的学者周琰指出,永定河的水灾,是人民占垦河道,官府又按亩起科所导致:“北方之淀,即南方之湖,容水之区也.”“借淀泊所淤地,为民间报垦之田,非计之得也者.盖一村之民,止顾一村之利害,一邑之官,止顾一邑之德怨.”②应当由国家统一规划、施工、管理和使用河流,避免出于一村一县利益的水利或其他经济行为.乾隆年间,中国人口达到3亿,有非常强烈的土地需求,出现了严重的侵占水道现象.乾隆三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批评了全国各地贪占淤地的现象:“淀泊利在宽深,其旁间有淤地,不过水小时偶然涸出,水至则当让之于水,方足以畅荡漾而资潴蓄.……乃濒水愚民,惟贪淤地之肥润,占垦效尤.所占之地日益增,则蓄水之区日益减,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在闾阎获利有限,而于河务关系匪轻,其利害大小,较然可见.”③因此,他严禁直隶及其他省滨临河湖地面,不许占耕,违者治罪.一旦发生,惟督抚是问.但是,由于清朝人口激增,这种情况是禁止不了的.
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所冲毁的湖北垸田,实质就是垸田侵占了行水通道.这与长江流域环境变迁有很大关系,一百年间长江上游的原始森林被砍伐掉了80%,武汉在几十年前还拥有上百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如今这些湖泊只剩下了几十个,其余的全被填掉了.人不仅侵占了洪水的通道,而且还占据了湖泊,砍伐了森林,使森林拦蓄水流的作用减少.2008年春天南方发生冰雪灾害,一般归因于气候突变.如果仅仅是气候变化,科学和技术可以预测、预报、预防.但是这次冰雪灾害中倒塌的电线杆,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安装的.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是自然灾害,但是最近二三十年新建学校教学楼倒塌现象比较严重,而传统的羌寨民居、上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楼房,损坏较小.可以说,最近10年的这三次灾害,社会性因素加剧了自然灾害的程度.有些城市灾害,就是人祸造成的.
以上事实说明,有些社会因素本身就是自然灾害的成因,有些社会因素则加剧了自然灾害的致灾程度.事实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人类过度侵犯自然造成的.以洪灾为例,洪水变成洪灾,往往是人类无节制地与水争地,限制水合理的活动空间,违反自然之水运行通道所造成的恶果.对社会性因素,可以多从人类自身找原因,建立新的人类生产生活模式,改变人类利用自然的态度.
应急措施
自然灾害的应急措施
路遇塌方如何应对
1、在道路塌方比较严重的地区,轿车无法行驶,应原路返回找到能够提供补给的地方,再考虑改走其他线路.
2、在遇到轻微塌方的情况时,可先派人探查前方道路车辆是否能通行.
3、在公路或国道出现断路或塌方的情况时,政府和有关部门很快会组织救援,遇险人员要耐心等待.
4 、驾车出门远行要必备一些食品、饮用水和燃料,以备遇到断路或难以找到补给用品时的急需.

遇泥石流如何脱险
1、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
2、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
3、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4、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