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初中历史所以提纲、(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4/27 19:48:52
初中历史所以提纲、(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
我要全部的、不全不给分
字数限制.历史初二的下半学期期中前的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描述了人类社会经历了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的历程后进入的第三个历史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历史.本单元分别从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世界开始形成一体和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等方面阐述了农业文明走向解体、人类新时代的到来.在此基础上,指出明清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5-1工商业的兴起 “工商业的兴起”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角度,叙述了14~16世纪西欧工商业兴起的历程.手工工场的出现,是从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开始;手工工场出现以后促使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阶级. 5-1-1“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和“商人的地位变了”:通过观察、比较图文资料,了解手工工场的生产情况,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促使西欧工商业的兴起.通过观察、思考,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此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尝试收集有关西欧与中国手工工场的某方面事例,分析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首先概述了由于商业的发展,手工作坊发展到手工工场;然后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是规模大、分工合作、生产效率高,并进一步指出手工工场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此外,还着重指出西欧手工工场的范围,以说明手工工场的出现只是工业文明的曙光,整个西欧还处于农业时代.手工工场时期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准备阶段. “商人的地位变了”——从商人的经营地位、政治地位以及贵族经济地位等方面,描述了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阶级结构及阶级关系.手工工场的出现以及工商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两个新的阶层:经营手工工场的商人与手工工场工人,改变了两个旧的阶层:贵族与农民. 随着商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小作坊发展成为手工工场 手工工场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意大利,后来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 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的比较 手工作坊 手工工场 所有者 手工作坊主 手工工场主 劳动者 作坊主与家人或帮工 手工工场工人 生产方式 作坊主进行全程工作 工人之间分工合作 生产关系 学徒不领取工资,依附于作坊主. 手工工场主与工人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手工工场的特点 生产规模大、产量高;工人多,分工合作;出现了雇佣劳动,工场主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不再进行全过程的生产. 手工工场的作用 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生产力变化 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生产关系变化 作坊主——富商(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早期资产阶级 失地农民——雇佣工人——早期工人阶级 手工工场时代,是由农耕文明时代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和准备阶段.手工工场时期,农业仍然是主要产业. 5-2冲破思想的牢笼 本课的主题是人们在思想上走出中世纪宗教蒙昧和专制的束缚,追求人性 、科学与民主.它围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诞生以及启蒙运 动,向学生展示欧洲由中世纪社会迈向近代社会的思想旋律. 5-2-1“蒙娜丽莎的微笑” 教材结构分析:“蒙娜丽莎的微笑”主要围绕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以达•芬奇 和莎士比亚为例,阐述了这一时期的人文精神.课文还以《牡丹亭》为例 ,把同一时期中国在文艺领域中的思想突破展现出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学习要求:通过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文艺作品,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培养人文精神. 时间 14世纪-16世纪 发生地 意大利,后传播到西欧一些国家 发生背景 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代表人物 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家.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 什么是“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性质及实质 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人文精神的含义 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作用和需要,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要求一切从人出发,最终一切为了人. 意义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使人们的思想从宗教愚味中解放出来. 5-2-2“‘教皇奶牛’的解放” 教材结构分析:“‘教皇奶牛’的解放”主要围绕德国的宗教改革展开,简要地说明了德 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核心观念以及影响.通过宗教形势图,让学生比 较直观地了解新教的产生和发展对天主教会权威的冲击. 学习要求:从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入手,知道以路德为代表的新教的核心思想以及宗教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德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16世纪,罗马天主教会日益腐败.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马丁•路德的主张 在信仰问题上,人人都是平等的.只要自己真诚忏悔,就可以得救.(因信称义) 宗教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全国,各地的教会纷纷独立.这一时期,瑞士、英国等西欧国家也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宗教改革运动,相继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控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5-2-3“近代科学的诞生” 教材结构分析:“近代科学的诞生”以培根、哥白尼、布鲁诺、牛顿为代表,阐述了这一 时期人类在认识自然方面的系列突破,让学生知道近代科学的诞生对解除 宗教蒙昧以及重新塑造人们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学习要求:通过了解科学史上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感受近代科学的诞生对欧洲中世纪思想所产生的冲击.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培养科学精神. 英国科学家培根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知识就是力量” 科学家研究自然 天文学 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 比较托勒密、哥白尼以及布鲁诺的思想,明白人类的科学探索是循序渐进的. 物理学 牛顿的突出成就是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科学的作用 科学可以帮助人类认识自然,揭示自然界的奥秘,从而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世界. 5-2-4“理性之光” 教材结构分析:“理性之光”主要围绕启蒙运动而展开,通过介绍伏尔泰、卢梭以及百科全书派等思想,突出这一时期的思想主题,即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扬自由、平等和民主,让学生了解近代政治文明的思想基础. 学习要求:知道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这一运动的思想主题,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何为“启”“蒙” 就是“打破”“蒙昧主义”(迷信和无知) 兴起时间 17、18世纪 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因素: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科学革命等 顶峰 18世纪后半期,法国 性质 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的代表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伏尔泰 启蒙运动的旗手,提倡天赋人权 卢 梭 人民主权思想 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 狄德罗 百科全书派 启蒙运动的影响 1、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2、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 4、激励了中日等国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5-3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教材结构分析:本课主要围绕着14~16世纪欧洲的历史展开.14~16世纪的欧洲处在封建社会解体、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新兴资产阶级为求得自身的发展,需要开拓市场和冲破封建势力的束缚.为此,新兴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新航路的开辟是其中重大活动之一.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扩大了欧亚非之间的贸易和往来,打破了世界各大洲彼此隔绝的封闭状态,使世界从原来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走向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同时也促进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人从此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发现新大陆”——主要是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的介绍,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为加强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创造了条件.教材首先以《马可•波罗游记》为切入点,引出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接着重点讲述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作用,即鼓舞了更多的人开始海上探险;随后列举了其他一些当时比较有名的航海家开辟新的航路的案例;最后点明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 “全球联系的加强”——重点介绍了新航路开辟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教材选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描述:新航路的开辟为各大陆之间人们的迁徙提供了方便;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黑人是怎样来到美洲的”——主要是讲新航路开辟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一些欧洲国家对美洲、非洲和亚洲进行殖民扩张,野蛮屠杀当地居民,掠夺土地和财富.具体表现为对财富的疯狂掠夺,以及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毁灭印第安人之后,开始从非洲贩卖黑人到美洲做奴隶,给非洲造成惨重的损失. 学习要求:1、通过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等内容,学会从可能性和必要性两方面把握历史过程、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 2、知道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使全球联系不断加强的史实,另一方面使欧洲殖民者加紧殖民掠夺的历史史实. 3、通过分析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培养以历史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4、学习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培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新航路开辟后的正面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的负面影响 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为人们迁徙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新的民族产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总之,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欧洲国家对美洲、非洲、亚洲进行殖民扩张,掠夺土地和财富;毁灭印第安文明;贩卖黑奴.总之,造成了亚、非、拉美长期的落后与贫穷. 5-4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 本课通过讲述17、18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先后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制度的经过,从不同层面展现出英国、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状况、特点和深远影响.从中可以让学生领略早期资产阶级以革命方式推翻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壮阔景象,同时了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曲折历程,激发学生探索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奥秘. “议会对王权的胜利”——选取了英国革命的案例,首先介绍17世纪初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统治期间,议会与王权的斗争概况;接着重点说明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取得政权后曾出现复辟,资产阶级采取不流血的方式发动政变,最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颁布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课文以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复杂性与曲折性;最后,总结了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从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叙述,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事件中,逐渐把握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的特点.课文重点介绍了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突出作用及三权分立的学说. “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选取了法国大革命中的重要历史事件,首先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对君主专制不满的必然结果;其次介绍了巴黎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通过对三次武装起义和每次起义所取得的革命成果,使学生懂得正是人民的力量把革命不断推向高潮,明白“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道理. 学习要求:1、通过阅读、收集资料,知道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掌握几个有代表性的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国家. 2、能够说出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影响及其历史作用. 3、能把握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线索,认识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发展趋势. 4、通过学习,知道资产阶级革命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知道它(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体会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积极促进作用,明白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对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爆发背景 查理一世为了加强王权采取的措施,不仅招致了广大民众的普遍不满,更使国王同议会中的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矛盾迅速激化,从而导致了革命的爆发. 英国殖民当局对北美13个殖民地进行殖民统治和压迫,北美人民要求独立. 路易十四和路易十六的君主专制统治. 经过 1、1640年,查理一世企图解散议会 2、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内战 3、1649年,议会军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取得胜利.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4、1688年,宫廷政变(光荣革命) 5、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1、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2、序幕: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3、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正式诞生. 4、胜利:1781年,美国人民在华盛顿的带领下最终打败了英国军队,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5、1787年制定美国宪法,确定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原则.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 1、1789年7月14日,攻克巴士底狱,掀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并颁布了《人权宣言》 2、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 3、1793年,领导者罗伯斯庇尔等实施了一系列革命政策,使大革命达到顶峰. 结果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由议会限制王权的政体) 总统共和制 共和政体 历史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标志 美国独立战争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结束了法国封建专制统治;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5-5面临挑战的中国 第五课是在西方各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的历史背景下,从经济、民族关系、政治制度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着重描述明清时期中国的繁荣及繁荣背后的危机. 5-5-1最后的盛世 教材结构分析:“最后的盛世”——通过介绍当时人口的众多、手工业的繁荣、商业的发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展示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盛世景象. 学习要求:1、通过学习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等具体案例,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 2、尝试运用多种资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同时把握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正确认识工业文明大潮中的中国农耕文明,从多方面探寻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背景(明清时期) 1368年明朝建立,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清历史.其中1368~1644年是明王朝统治时期,从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是清王朝统治时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皇帝进行统治的朝代. “最后的盛世”的表现 农业 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中国的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湖广熟,天下足.”人口增长迅速. 手工业 丝织业、棉纺织业发达 商业 商帮的形成,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国际贸易频繁. 社会生活 服务性行业兴盛 如何正确看待“最后的盛世” “夕阳无限好,只是已黄昏;盛世的背后,隐藏着危机.” 5-5-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教材结构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主要体现的是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从总体上看,明统治者侧重于防御,清统治者更重视怀柔政策,由此形成了“明修长城清修庙”两种不同的边防局面.避暑山庄的修建、达赖和班禅封号的册封都表现了清统治者在民族问题上的政策和态度;此外,明代开始的“改土归流”、清代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举措,都有力地表现了明清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采取的积极措施. 学习要求:掌握明清两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所持的不同态度,体会“明修长城清修庙”的内涵;同时了解统治者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等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 明清时期与蒙古族、藏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与蒙古族:明-修筑长城 清-土尔扈特部回归、平定准噶尔叛乱 与藏族:清-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驻藏大臣 与西南少数民族:改土归流 明清统治者不同民族政策 明代统治者主要以防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清统治者则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的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 明清两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什么意义? 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5-5-3专制帝国 教材结构分析:“专制帝国”——从专制国家机构、文字狱、科举考试及社会生活领域的专制等方面,重点描述了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此外,教材还补充了反对专制皇权的思想家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明清时期的思想发展状况. 学习要求:了解统治者在加强皇权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结果,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知道反对专制皇权的代表人物,并尝试与同时代的西方思想家进行比较. 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的表现 1、设立专制国家机构:明朝建立厂卫等特务机构、清朝雍正设置军机处 2、清朝大兴“文字狱” 3、科举考试以八股取士 4、社会生活领域的专制:建贞节牌坊、禁止世俗文化 反对专制皇权的思想家——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提出“为天下之大害着,君而已矣” 5-5-4来自海上的挑战 教材结构分析:“来自海上的挑战”——以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欧洲殖民者东来和马戛尔尼来华等案例,描述了同一时代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明清统治者对海外探索的尝试与拒绝,西方文明的东来与野蛮侵略的并存,这也使中国人民开始了英勇的斗争.最后,暗示出古老的中国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习要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后传教士与欧洲殖民者东来史实的学习,知道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海外探索的态度,分析东西方在这一时期产生差距的原因.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路线、作用和失败的原因 传教士来华 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明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欧洲殖民者东来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澳门;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侵略者和维护祖国统一).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清朝统治者对西方殖民者的到来所持的态度与采取的措施,以及马戛尔尼来华的目的与结果. 为什么说中国在19世纪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国家体制看,中国仍是皇权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皇权得到高度强化,人民没有民主与自由;从思想观念上看,掌握国家命运的上层统治者仍以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自居,不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从对外政策上看,坚持闭关锁国;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国虽一度处于盛世的繁华,但旧有的体制与观念,没有形成良好的经济运行机制等.因此,当西方国家先后进入革命的时代,国家体制发生巨大变化,寻求向外拓展时,中国仍然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这不可避免地使古老中国面临着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双重挑战.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