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英语翻译上海市复兴初级中学初二(1)的欢迎!再回答前住名是谁.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30 13:31:29
英语翻译
上海市复兴初级中学初二(1)的欢迎!再回答前住名是谁.
兵车行
作者: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2.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3.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4.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5.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6.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戌边7.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末已8.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9.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10.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1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12.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13.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14.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15!"
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
1.行:本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但《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新题.
2.辚辚:车轮声.萧萧:马鸣声.行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3.走:奔跑.咸阳桥:在咸阳西南,横跨渭水的一座大桥.
4.干:冲.
5.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点行:当时征兵用语,即按名册点名征召出征."但云"以下,全是行人的答话.
6.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7.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右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8.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因为二者都有穷兵黩武之举.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9.汉家:代指唐.荆杞: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10.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耐苦战--能顽强苦战.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11.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役夫敢伸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12.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13.比邻:近邻.
14.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15.啾啾:象声词,表示一种呜咽之声.
这是一首反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诗,可能作于天宝十载(751).天宝以后,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安定边疆,转化为残酷征伐.连年征战,给边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
《资治通鉴》卷216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沪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疬,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这首诗大概就是为此事而作的(沈德潜认为此诗乃"为明皇用兵吐番而作"(《唐诗别裁》),不确).全诗分为两大段:首段叙事,写送别的惨状."问行人"以下为第二段,由征夫诉苦,是记言.诗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人民不幸的真挚而深厚的同情.这是杜甫第一首为人民的苦难而写作的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诗中多处使用了民歌的"顶真"手法,诵读起来,累累如贯珠,音调和谐动听.另外,还运用了对话方式和一些口语,使读者有身临现场的真切感.《唐宋诗醇》云:"此体创自老杜,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小雅》遗音也.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潮骤至,不可逼视.以下出点行之频,出开边之非,然后正说时事,末以惨语结之.词意沉郁,音节悲壮,此天地商声,不可强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