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从古至今民主法治建设有关资料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5/01 11:20:58
请老师帮忙总结从古至今民主法治建设有关资料(教科书上的)
解题思路: 您好,首先对您勤学好问的精神表示欢迎,因为资料内容比较多,希望结合教材选择掌握。
解题过程: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
《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课本整体结构解析
核心线索
是近代世界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在东西方的实践过程。
西方国家
近代中国


线




(1)二者之间密不可分。
(2)英国的革命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实践源头(3)而后的近代民主思想又为法国、美国等国家的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4)西方民主思想和实践又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产生的源头和实践的借鉴者。
(1)近代民主思想的线索,
从“朕即国家”
到“主权在民”
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
(2)民主革命的实践线索。
民主与专制的搏斗(革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完善)“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工人民主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实践)
亚洲第一共和国
(无产阶级实践)
为了新中国
专题一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第1课 专制理论 第2课民主思想)
【考核要求】
(1)洛克 自由、法治和分权思想
(2)卢梭 平等和人民主权思想
【知识概要】
第1课 专制理论
一、“君权神授”说
1、产生条件:①在中世纪的欧洲,教权高于王权;②人们相信君权神授;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A、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B、按自然法则国家由一个君主来治理才是最好的政体;
②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 A、主张:提出“君权神授说”;B、目的: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C、结果:导致王权与议会之间尖锐冲突
二、君权至上说
1、产生条件: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人文主义思潮产生,一些思想家对君权神授观点提出质疑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马基雅弗利——《君主论》:A、从世俗权力的角度为新君主国论证,提出君权至上论,反对君权神授;B、最早提出新君主国的概念;C、君主为维护权力可以不择手段;D、斥责罗马教廷是意大利分裂的罪魁祸首;
②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A、反对君权神授,用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证君主统治的合理性;B、认为国家是人造的,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C、不赞成君主世袭制,只强调权威;
三、君权神授和君权至上理论提出的意义
1、积极作用: 都强调国家权力集中和统一,符合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的西方君主权力上升的趋势,也符合民族国家形成的潮流。
2、消极意义: 这些学说无视或蔑视民众的基本权利,终于变得不符合时宜。
四、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历史功过
积极: 1、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强大。2、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早期的发展(重商主义政策)(国内外市场)。3、有利于文化、艺术和科学的繁荣
消极: 1、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作用日益明显。2、受君主个人因素影响大,积极作用难以持久
第2课 民主思想
一、民主政体最优论
1.提出的背景:17世纪的荷兰是欧洲最自由的地方,但并不民主。
2、斯宾诺莎的主要思想:①强调思想自由和遵守国家法令的重要性(思想自由,行动守法)②认为只有民主政体才能保证思想和言论自由(即民主政体最优论)
二、天赋人权论
1、提出的背景:1688年的“光荣革命”,资本主义政权建立。
2、代表及著作和主要思想:洛克《政府论》;①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天赋人权”(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②强调自由、法治;提出分权的政治原则
三、三权分立学说
1、人物及其著作: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2、意义: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必修Ⅲ)
四、人民主权论
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追求平等;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学说。
【例题精选】
【例题1】欧洲“为君权辩护“的思想有哪两种类型?(4分)这两种类型思想有何共同之处?(4分)你如何评价这一思想?(4分)
【答案】两种类型:“君权神授”和“君权至上”。主要区别:“君权神授”思想从神学的角度为君主的权威辩护,而“君权至上”思想则从近代科学及世俗的角度论证君主统治的合理性。
【例题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右下图为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的加冕图
材料二 英王亨利三世(1461~1509年在位),法王路易十一(1461~1482年在位),西班牙王斐迪南二世(1474~1516年在位)都是近代国家的君主。” ——弗朗西斯·培根
材料三 那幸福的时代,标志着放纵自由。
那时候,狂妄像匹野马,响着小铃铛,
轻快的步子跑遍整个法兰西的国土;
那时候,没有一个凡人甘愿虔诚超度;
那时候,万事可为,只除开反省自首。
——伏尔泰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世纪时期王权与教会之间怎样的关系?(4分)
(2)材料二中弗朗西斯·培根所言的主要依据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伏尔泰的这段诗文了当时法国怎样的历史景象?(4分)
【答案】(1)天主教会实力强大,国王是最高的世俗统治者,但国王的权利受到教皇的制约。
(2)因为这些“新君主”打破了封建割据的局面,在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比较明确的国家疆城,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
(3)它反映了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君主专制统治达到极盛,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巴黎引领着欧洲文化潮流。
【例题3】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评价启蒙运动的话:“‘砸烂可耻的东西'、‘自由放任’和‘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此外,它们不仅对法国的现状,而且对整个欧洲甚至海外地区的现状,也是一个“挑战。”
回答问题:
(1)“社会契约”是哪位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他还有什么思想?(4分)
(2)文中的“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实际指什么?(4分)
(3)用史实证明它对法国的现状,而且对整个欧洲甚至海外地区的现状,也是一个“挑战。”(4分)
【答案】(1)卢梭,天赋人权或主权在民思想(2)批判封建专制和教会权威(3)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
【例题4】(2007全国高考天津文综第37题)
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回答: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4分)指出其与孟德斯鸠主张的差异,(4分)说明洛克的基本思想在英国成为近代民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答案】自由平等,分权思想,议会政治,法治思想。洛克提出了分权说,孟德斯鸠明确提出立法、司法合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初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例题5】(2007年高考海南省新课标试题第26题)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该书提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这里说的是: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足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摘自《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材料一中“民主”和“民”以及材料二中的“任何人”分别是指什么?(3分)
(2)说明材料二中“民主”的含义。根据伯利克里的说法,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5分)
【答案】答案要点,(1)最高统治者,被统治者,(2分)有限定的公民(除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外邦人以外的居民)(1分)
(2)人民主权,(2分)少数服从多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人唯贤。(3分)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与中国明末清初产生的早期反封建色彩的思想相比,西欧近代民主思想的突出特征包括:
①代表早期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②从法律角度证明社会变革的合理性③反对君主专制④强调天赋人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洛克认为,自由不等于放任。放任就会使一部分人侵犯其他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自由的真正含义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人身、行动和财产,而不受他人的束缚和强制。这表明洛克的观点是
A.只有民主政体才能保证思想和言论自由
B.只有分权才能防止专制,保障自由
C.只有实行法治,人民才能充分享有自由
D.只有通过一种新的社会契约,才能实现平等社会
3.近代民主思想先河的启蒙思想家是
A.洛克 B.孟德斯鸠 C.卢梭 D.斯宾诺莎
4.宾诺莎认为:“当时的荷兰有一定的自由,但并不民主。”他得出这一观点的直接原因是
A.16世纪末,荷兰最早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B.17世纪的欧洲,荷兰是最自由的地方
C.荷兰实行宗教宽容的政策
D.荷兰共和国的自由是富人特权阶级的自由,普通人并不能自由发表意见
5.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这句话的本质意思是
A.自由和法律是分不开的 B.只有实行法治,人才能充分享有自由
C.法律为保护人权而设立 D.依法限制政府的权力,人才能充分享有自由
6.梭的理想社会是“没有一个公民可以富得足以购买另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公民穷得不得不出卖自身”。这句话揭示了卢梭追求的平等社会目标之一是
A. 法律上的平等 B. 事实上的经济平等
C.政治上的平等 D. 私有财产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
7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具有开创性主要体现在
A.按社会契约建立政府 B.按社会契约,建立人民都有参政权的共和政府
C.人们以“公民”相称 D.《社会契约论》多次再版
8.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一致主张,有:①人权自由②实行法治③反对专制④政府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吸收和发展了洛克、斯宾诺莎等人的思想,在政治理论上的创新是:①三权分立说 ② 人民主权说 ③天赋人权说 ④政府实行法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10.洛克所说的天赋人权包括
A.在自然姿态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
B.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他人的生命和自由
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自由权、生命权、和财产权
二、非选择题
11.在15世纪至18世纪的欧洲,随着一批“民族国家”的形成,“新君主”的权力日益加强,到17世纪“新君主”大都发展成为专制君主。请简述17—18世纪欧洲这些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表现,并对其作简明扼要的评价。
12.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宾诺莎说:“如果强迫有不同思想的人只能按照最高当局的命令说话,就必然造成可悲的结果。” ……人越自由,便越自觉遵守他的国家的法令。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他人的生命和自由。
—— 高中历史选修二 岳麓书社
材料二 洛克认为,财产权是通过劳动获得的。……谁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去采摘大自然的果实,谁才有权享用。……我耕种的土地及其成果都是我的,甚至“我的马所吃的草,我的仆人所割的草皮”都是我的财产。这样的财产权是上帝赋予的基本权利,是神圣和不可剥夺的。
—— 高中历史选修二 岳麓书社
材料三 在孟德斯鸠看来,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都可能是合理的政体。但是他又认为民主制腐化,就会产生极端平等的精神,导致“多数人的专制”;贵族制腐化,贵族的权力就会变得专横;君主制腐化,会导致“一人的专制”。
—— 高中历史选修二 岳麓书社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反映的观点。
(2)谈谈对材料二观点的看法。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观点?并解释结果的内涵?为防止此结果出现提出何种思想?并谈谈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专题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1课 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 第2课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与专制的较量
第3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4课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考核要求】
(1)大抗议书 内容;税收问题实质
(2)内战 内战爆发;处死查理一世;英国共和国建立;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
【知识概要】
一、有限的王权:13世纪《大宪章》的颁布。
特点:王权受到议会的限制,也就是受到法律的限制。直到都铎王朝时期都没有任何国王敢凌驾于法律之上。
二、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成长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海外贸易发展迅速,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新贵族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场和牧场;或出租土地给农业资本家;有些人还兼营工商业和海外贸易。
三、倒行逆施的斯图亚特王朝
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正是英国资产阶级和王权矛盾不断激化的时期。
四、《大抗议书》与内战爆发
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提出了《大抗议书》,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治纲领,此次议会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到1648年底,内战结束。1649年1月,处死查理一世。5月,议会正式宣布建立共和国。至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顶点。
五、军事独裁的“护国政体”
共和国建立后,以克伦威尔为首的高级军官集团掌握政权。1653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共和国被护国政体所取代。
六、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与覆灭
1658年克伦威尔死后,国内政局陷于混乱。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七、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 背景:英国的光荣革命取得成功
2、 标志:通过《权利法案》(1689年)1)内容:(P42)2)意义:从法律上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用法律形式对议会主权至上原则的认定。英国的政体由君主专制变为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八、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一)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首相制度的形成。18世纪,国王逐渐退出内阁,不再主持内阁会议,由内阁中的财政大臣主持。主持会议的大臣渐渐获得了“首相”的称号。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尔。2)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即应辞职。首相辞职:开创者:沃波尔。政府集体辞职:沃波尔的后一届首相率领全体内阁成员辞职。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3)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让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就是理所当然的首相。4)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9世纪中期
(二)议会改革:选举权的逐步扩大
1、 1832年改革:1)背景: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一些“衰败选区”仍有议员名额。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根本动力:工业革命。)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2)内容:降低了选民和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取消了一些衰败选区。给予新兴的工业城镇代表名额。3)影响: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这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出的重要一步。
2、 1867年改革
1)背景:群众运动风起云涌。2)影响:使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给政治民主化提供了更大的动力。
3、1884年改革
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国内经济繁荣,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提高。英国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大大提高了整个人口素质。工人获得选举权,给政治民主化提供了更大的动力。议会中的两党为了争取选票,竞相进行改革。2)影响:使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英国基本实现了男性户主的选举权。代议制民主在英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4、妇女取得选举权:1918年,妇女取得选举权;1924年妇女选举权的年龄资格降到21岁,与男性相同。
5、议会改革的实质:政治民主化的日趋完善
(三)两党制的演变
1、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议会中两党的产生:辉格党和托利党
2、光荣革命后,辉格党和托利党先后垄断英国政治舞台,均长达半个多世纪。
3、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后的两党
1)托利党改为保守党:原因:1832年议会改革过程中,托利党一向信奉保守主义,墨守陈规,反对改革,因而得名。代表阶层:代表贵族利益,同时争取其他阶层
2)辉格党改为自由党:原因:辉格党历来支持议会改革,带有某种自由主义倾向,故名。
代表阶层: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3)两党的改革措施:加强组织建设,通过竞选议会席位,组织政党内阁,实行轮流执政。
4 、20世纪初,两党的变化:自由党逐渐分化,工党兴起。
5、如今活跃在英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主要党派是工党和保守党。
【例题精选】
【例题1】1641年,英国《大抗议书》中写道:“比一切东西更有力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议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如今,已由两院断定并以国会的一项法案,宣布这权力是违反法律的。”(6分)
请回答:
(1)从所引材料看,议会针对什么行为提出抗议?(2分)
(2)在抗议书中,议会是怎样抗议国王的?(2分)
(3)议会抗议国王的行为说明了什么?(2分)
【答案】(1)国王任意征税的行为。(2分)
(2)宣布国王不经议会同意而征税是非法的;立法规定国王必须受法律制约。(2分)
(3)议会有决定征税的传统权力;议会限制了王权;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的力量增强;议会与国王的斗争十分激烈;国王的专制行为受到反对;议会采取和平的斗争形式;等等。(2分)
【例题2】(200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第30题)
大国掘起是世界历史舞台上令人瞩目的现象。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德国、俄国(1917年前)都经历了崛起的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英国崛起的诸多因素中,关键因素在于它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创新与经济领域的变革,请指出其表现形式及实现途径。(4分)
②普法战争后,德国走上崛起之路。指出德国崛起的重要前提及其实现方式,并概括推动德国崛起的主要内外因素。(4分)
③19世纪60年代起,俄国也开始崛起。请问崛起过程中俄国在内外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3分)
④分析英国、德国、俄国崛起道路的共同之处,并就中国的繁荣富强之路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答案要点:(共15分)
①政治: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实现。
经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实现。
②德意志统一,通过三次战争实现。
主要内因:推行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
主要外因:推行殖民扩张政策。
③对内举措: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对外举措:推行殖民扩张政策。
④共同之处:都经历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都推行对外殖民扩张政策。
看法:中国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要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之路。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1660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接受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目的是( )
A.结束军事独裁体制 B.确立君主立宪制
C.向封建势力妥协 D.维护革命成果
2、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经济实力最强大的群体是( )
A.资产阶级 B.贵族
C.新贵族 D.王室
3、1628年和1640年国王查理一世两次召集议会的目的是( )
A.加强王权 B.限制王权,提高议会权力
C.商讨对外战争 D.解决财政困难
4、英国新贵族与旧贵族的主要区别是( )
A.拥有世袭爵位 B.采取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
C.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D.从事海外贸易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是( )
A.1688年光荣革命 B.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C.1649年共和国的成立 D.护国政体的建立
6、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历史上一个分水岭。主要是因为它( )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C.处理了封建君主 D.确立了议会民主制
7、17、18世纪先后发生了英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三次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们的共同点是( )
A.革命武装都打败了王党军队 B.都处死了国王
C.都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D.都体现了封建制度必然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规律
8、1640年英国革命主要解决了( )
A.国家主权的归属 B.人民自由的权利
C.贵族地主的特权 D.责任内阁的建立
9、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实质意义在于( )
A.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 B.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
C.确立君主立宪制 D.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10、13—16世纪时的英国( )①确立一种有限限君主制的政治体制②国王权力很大,但仍受到议会限制③议会的权力低于王权④没有一位国王敢妄称高于法律之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 以下图片是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和发展过程中的大事,观察图片回答:
图片一:1689 图片二:沃波尔 图片三:1832 是英国议会改革 图片四 英国两党开会情景
回答:
(1)图片一作为代议制的起点,所反映的重大事件是什么?(1分)有何重大意义?(2分)
(2)图片二沃波尔执政时期作出了哪些重大的举措?(2分)
(3)图片三是英国议会改革,19世纪的英国议会改革主要经历几次?(1分)每次都是如何促进代议制的进步?(3分)图片三的这次改革后工人阶级开展的运动是什么?(1分)
(4)图片四反映英国两党开会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英国两党的发展演变。(3分)图四与图三是否有关系?(1分)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三 美国独立战争
( 第1课 美国《独立宣言》 第2课美国代议共和制的建立 )
【考核要求】
(1)《独立宣言》 内容
【知识概要】
一、原因
1、前提: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2、根本: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英国的殖民统治的矛盾激化(原料基地、销售市场、限制工业发展、禁止西移);3、历史:北美殖民地有自由的传统;4、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 ;5、直接:英国政府向殖民地征收各种赋税,殖民地人民反抗(无代表不纳税)。
二、过程
1、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开始: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2、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宣告独立
(1)起草者:杰斐逊。(2)内容:平等与天赋人权不可侵犯;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3)意义:宣告美国诞生;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第一个人权宣言);推动了欧美、亚洲、拉丁美洲人民的独立运动;但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删去谴责奴隶制的内容;有政治参与权公民的约占美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3、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转折点
4、1781年约克镇北美英军投降
5、1783年英国承认北美独立--正式独立
三、1787年宪法--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共和国确立
1、背景:(1)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2)根据1781年《邦联条例》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但邦联是一个松散的结构,不是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3)独立后社会动荡不安;(4)华盛顿、麦迪逊等人的努力
2、内容:(1)确立了代议制共和体制。(2)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了互相制衡的思想。(3)确立了联邦制,规定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分割,互不侵犯(联邦权力高于州权力)。
3、历史意义:(1)建立了总统制、联邦制、代议共和制相结合的国家制度。(2)为美国200多年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3)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为很多国家所仿效,促进了世界民主化起程。
四、《权利法案》:(1)规定人民的各项权利。(2)确认了奴隶制的合法性
五、早期民主改革
1.杰斐逊:(1)消除党派成见,保护少数人权力;(2)废除限制民众言论自由的法令;
(3)废除进口奴隶的贸易
2.杰克逊 :(1)取消对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2)基本上实现了成年白人男子的普选权
六、西进运动
影响:推动美国农业较早地实现了机械化;推动了美国的工业化;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美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强国。美国联邦制得到扩展。
西进运动的过程既是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西扩展的过程,还是美国民主制度在空间上不断扩展的过程,它极大的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但是他对印第安人来说,则是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
七、美国内战
1、根本原因:南北不同的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3、美国内战中颁布的文件及意义
(1)《宅地法》的颁布是美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争取自由土地斗争的胜利,满足了人民对于土地的需求,大大激发了美国农民和外来移民参加南北战争的热情。
(2)《解放奴隶宣言》宣布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乱州的奴隶都将成为自由人,并可以参加联邦军队,这一措施极大的调动了广大黑人参战的积极性。
4、内战的意义:(1)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联邦制经受了考验并更加巩固。(3)内战期间和战后一系列法案的颁布,废除了奴隶制并保障黑人权益,体现了民主宪政的发展。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发展和深化了统一的全国市场;推动了美国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条件。
政治上的重要意义:强化了民族意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联邦制共和制;消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推动了美国的宪政改革。
四、由法律保障的公民权——修宪
内战结束后的3个宪法修正案主要内容。表明美国民主范围扩大,公民权由仅限于白人扩大到在美国领土上的其他人种。
八、种族歧视问题和黑人争取民权的斗争
(一)背景:1、内战后种族歧视现象严重。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种族歧视制度在道义基础上动摇。3、黑人群众在战后觉醒。
(二)战后黑人争取民权的运动:1、公共汽车罢乘事件。2、进军华盛顿运动。
(三)黑人民权斗争取得的成果及现实问题
1、民权运动的根本胜利,表现:美国国会和总统相继颁布了全面的民权法令:1964、1965、1968年分别通过的三个民权法案。同时最高法院宣布种族隔离违反宪法。
九、比较:英美政体
项目
美国总统共和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 统
国 王
国家元首产生的方式
选 举
世 袭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
任 期 制
终 身 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政府首脑是谁
总 统
首 相
政府如何产生
总 统 任 命
议 会 产 生
国家权力中心在哪里
总 统
议 会
项目
主要特征
典型国家
议会制
君主立宪制
1、君主: 国家元首的象征,职责是礼仪性的


2、议会: 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力
3、政府: 掌握行政大权,由议会产生,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有权宣布解散议会
总统制
民主共和制
1、总统: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
总揽行政大权,统率三军


2、议会: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互相独立, 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3、政府: 当选总统组织政府,能否执政不在于是否在议会获得多数席位,而在于在总统选举中能否获胜
1、 英美政体相同之处:
(1)都是资产阶级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普选制。(2)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只不过分权程度不同而已。(3)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4)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都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2、 英美政体不同之处:
(1)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互相妥协的产物。而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结果。(2)君主立宪制设君主为国家元首,世袭继承,没有任期限制,是终身制。而民主共和制不设君主,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有一定的任期。(3) 君主立宪制的国王(或女王)无实权,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元首掌握大权
3、 形成的历史因素:
英国议会历史特别悠久,且掌握着国家的财政权大权;资产阶级兴起强大后控制了议会并同王权进行了一个又一个斗争的胜利;议会权力增长形成了内阁必须对议会负责的情况。 美国没有封建专制传统,殖民地一独立就建立了典型的资产阶级国家;启蒙运动的影响和反殖民斗争坚定了建立共和国的信念;政治家们有防止独裁和专制,最大限度实现民主自由的远见卓识。
【例题精选】
【例题1】阅读以下材料。下面是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杰斐逊的言论:
材料一 在美国,我认为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全力的唯一方法。
——马隆《杰斐逊及其时代》
材料二 对于一切都同样严格地公平地对待,而不论他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
——披得森《杰斐逊作品选》
材料三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安全,知识就是幸福。
——梅奥《杰斐逊自述》
材料四 (杰斐逊在连任两届总统期满是说)华盛顿将军在8年后树立了一个自愿退休的榜样。我将追随他。能够有更多先例,就会形成一种惯例,从而使那些妄想延长任期的人无计可施。
——邓博尔《杰斐逊政治著作选》
请回答:上述言论反映了哪些重要观点?据此对杰斐逊作一简短的评论。
【答案】反映的观点:人民主权;天赋人权;提倡科学知识,反对终身制或长期执政等
【例题2】文艺复兴以来,反封建的民主思想逐渐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与推动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继文艺复兴之后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即启蒙运动。试以洛克﹑卢梭﹑为例,概括启蒙运动中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观点。(4分)
(2)洛克的分权学说经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发展,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提供了重要大理论依据,这位法国思想家是谁?其主张是什么?(2分)
(3)结合1787年宪法,简述分权原则在美国政治制度中的体现。(4分)
(4)20世纪初,启蒙运动所倡导的反封建民主思想成为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辛亥革命取得主要成果是什么?(4分)
【答案】(1)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强调法制;要限制政府权力,实行分权;追求民主、平等,主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2)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3)1787年宪法充分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根据宪法,美国联邦政府由立法机构、总统、联邦法院三部分组成。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三者各自独立,又相互牵制。(4)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美国1787年宪法制度原则起源于下列哪一位思想家的观点( )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卢梭 D.霍布斯
2、根据1787年宪法,下列哪项是违宪的( )
A.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B.行政机关的官员兼全国议员
C.总统统率领海陆空三军 D.最高法官的法官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3、18世纪晚期的北美英属殖民地人民的反英斗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斗争,这主要是因为( )
A.资产阶级是领导者 B.采用了暴力革命
C.是为了资产阶级发展开辟道路 D.采用了资产阶级思想理论
4、北美殖民地多为外来移民,其中大部分为( )
A.英国人 B.黑奴 C.亚洲人 D.土著居民
5、被马克思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是( )
A.《人权宣言》 B.《1791年宪法》
C.《独立宣言》 D.英国的《权利法案》
6、1787年美国和1781年美国相比( )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各邦的自治权相对减少 ③加强了各邦的权力 ④强调尊重人权
A.①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④
7、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国家最高行政权属于( )
A.议会 B.联邦 C.总统 D.最高法院
8、美国独立后,保留下来的黑奴制度与古代奴隶制度的主要区别是( )
A.产品的分配形式不同 B.奴隶的人身占有程度不同
C.属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下 D.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不同
9、美国宣布独立是( )
A.莱克星顿枪声之后 B.1776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
C.1781年,内战结束 D.1783年9月,《巴黎条约》的签订
10、华盛顿、杰斐逊、麦迪逊属于( )
A.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主 B.南部奴隶制种植园庄主
C.代表英国进行殖民地统治的总督 D.替英国收税的税吏
二、非选择题:
11、“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请回答:
(1)这段史料摘自哪一文献?这一文献是何时由哪一机构发布的?
(2)“这些殖民地”是指什么?
(3)自由独立的合众国与大不列颠王国各指哪两个国家?
(4)这一文献的发表有什么重大意义?
12. 阅读下列材料
1789年华盛顿宣誓就任第一届美国总统:“我庄严宣誓我一定忠于合众国总统职务,竭尽全力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此后,每当新总统就职时都必须这样宣誓。
请写一篇评价华盛顿的短文。
专题四 法国大革命
(第1课 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 第2课法国《人权宣言》
第3课 拿破仑帝国的建立和封建王朝复辟 第4课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建立)
【考核要求】
(1)《人权宣言》 内容及“自然权力”和“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意义
(2)法国大革命
三级会议的召开;《人权宣言》颁布;1791年宪法;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和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热月政变;
(3)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雾月政变;《拿破仑法典》评价;法兰西第一帝国;内外措施;百日政权;波旁王朝的复辟;七月革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及措施;六月起义;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共和制
【知识概要】
一、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
国际——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国内: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原因——尖锐的阶级对立。革命条件——财政危机的加剧。理论准备--启蒙思想的宣传。
二、大革命的爆发
1.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1789年5月5日 )
2.革命爆发——攻占巴士底狱(1789.7.14),7月14日成为法国的国庆日。
三、君主立宪派的统治(1789.7~1792.8)--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
领导机构——制宪议会;主要权利——最高行政权和立法权;
对法国的初步改造:①《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主要内容:人类是生而平等; 享有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的人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核心内容——资产阶级对人权的要求和依法治国的主张。 进步:彻底否定并摧毁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 局限性:维护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属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②《1791年宪法》——制宪会议颁布。主要内容:规定法国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
四、吉伦特派当权(1792.8~1793.6)
进一步摧毁封建制度 经济上: 颁布新的土地法令,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废除封建特权。政治上:①实行“普选制” (扩大公民权) ;② 召开国民公会(由立法议会制定)。③成立共和国(1792年9月22日)和处死国王(1793年初)
五、雅各宾派专政(1793.6~1794.7) ——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执政机构——国民公会。 主要代表人物——罗伯斯庇尔、马拉、丹东。
1.革命措施 :① 颁布法令,摧毁封建制度。 ② 实行恐怖政策 :经济恐怖是颁布了全面限价法令;政治恐怖是颁布了〈惩治嫌疑犯条例〉; 评价:恐怖政策是雅各宾派在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平息了国内的叛乱,基本上赶走了外国干涉军,法国秩序得以稳定,共和国的危机得以解除。 ③ 发布总动员令:使法军在战场上击败干涉军,战场也从国内转移到了国内。
2.雅各宾派的分裂和“热月政变”(1794.7)——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
六、拿破仑帝国
1、建立背景:A、热月政变后,政局动荡不安;B、反法联军大兵压境;C、人们企盼一个强人政权
2、巩固措施:颁布新宪法,建立独裁政权;主持制定了《拿破仑法典》;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外侵略欧洲各国;颁布自由主义宪法,帝制改成君主立宪制;重建军队,反击反法联军:滑铁卢战役。
七、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覆亡:(1799-1815年)(第6课)说明了当时欧洲的封建势力比资本主义势力强大(专制力量大于民主力量)。
八:波旁王朝的复辟与灭亡――光荣的三日
1.波旁王朝的复辟:1815年。政治上走向反动。
2、复辟的波旁王朝统治的结束——光荣三日(七月革命)
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与专制的矛盾)
意义: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推动了法国的民主进程。
九:七月王朝的建立与统治:(1830年7月-1848年2月)
政体:君主立宪制。
性质:七月王朝是一个赤裸裸的大资产阶级政权。统治:残酷镇压工人运动。拒绝进行政治改革。影响:(1)中下层资产阶级因没有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也开始对七月王朝表示不满。(2)工人也不满。
七月王朝积极性:(1)结束了复辟的波旁王朝的反攻倒算,增加了选民的人数,进一步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2)结束了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半个多世纪的斗争,封建地主阶级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资产阶级专政建立起来,此后未再出现复辟。局限性:对财产的限制较大,其民主权的扩大只限于中上层资产阶级。
十、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统治:――从狂欢到血泊(1848、2-1852年)
1、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建立——法国的二月革命
(1)原因:① 七月王朝拒绝进行政治改革,残酷镇压工人,阶级矛盾尖锐。 ② 1847年欧洲农业歉收,人民生活困难。 根本上是法国大资产阶级的七月王朝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1848年2月。
(3)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4)结果:一举推翻七月王朝,成立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2、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统治:
A:初期:(1)临时政府宣布法国人民享有选举权、劳动权和全民免费教育权。(2)临时政府不仅有工人的代表,而且宣布保障工人的劳动权,还开办“国家工场”,收容失业工人从事公益劳动。
B:巴黎人民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很快开始激化,触发了巴黎工人的六月起义。影响:它要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第一次大交锋。这是保存或消灭资产阶级制度而进行的战斗。”
十一、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与统治(1852年-1870年)――拿破仑神话的延续
1.建立:路易·波拿巴
2.原因:① 借助拿破仑·波拿巴的威望;(引用路易波拿巴的话)② 法国农民的支持;③政局动荡,人民寄希望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稳定政局。④前两次共和制都未能带来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人们对共和制失望。
3、帝国的统治:(1)对内:A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推行高压和怀柔双管齐下的政策; B经济上创办新的投资银行、兴办大型公共工程等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2)对外:发动战争。
4、影响:对内措施稳定了法国的局势,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对外战争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导致第二帝国在战争中灰飞烟灭。(帝国灭亡的原因:君主制不符合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法国人民要求民主政治的要求,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
5、帝国的结束: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灰飞烟灭。
十二、共和制的最终确立(1870-1877年)。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诞生。背景: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共和派的国防政府被迫媾和,接受了割地赔款的苛刻条件。诞生:共和派于9月4日宣布废黜波拿巴家族,建立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由此诞生。
2、共和国的统治:经历了耻辱和血污的洗礼。(1)对外:共和派的国防政府被迫媾和,接受了割地赔款的苛刻条件。(2)对内:巴黎人民困守巴黎,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但是却遭到血腥的镇压。
3.共和制最终确立
条件:① 君主派的内讧。② 由于各派分歧太大,国民议会无法制定一部完整的宪法,只能逐条讨论,在共和派与巴黎人民的努力下,共和制终于通过。
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
【例题精选】
【例题1】在追求民主共和的道路上,法国左右摇摆,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直到19世纪70年代,法国的共和政体才终于得到确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追求民主共和的道路上,法国各派政治力量反复较量的斗争焦点是什么?(2分)
(2法国共和制是怎样确立起来的?(14分)
【答案】(1)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斗争;(2分)
(2)确立过程:(14分)
1)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2)1804年拿破仑建立了第一帝国。第一帝国覆灭后,波旁王朝卷土重来。
3)1830年七月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七月”王朝。
4)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宣告诞生。
5)1852年通过普选产生的波拿巴恢复帝制,建立第二帝国。
6)1870年第二帝国在普法战争中灰飞烟灭,第三共和国成立。经过激烈斗争,
7)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例题2】(2007年广东高考题第28题)阅读材料:
英国人一定是丧失了所有的道德和自由感,否则怎么会对这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对它正在进行的庄严方式,不表敬仰赞赏。凡有幸目睹这一伟大城市最近三天发展的同胞,一定不会认为我的话是夸张的。
——《晨邮报》1789年7月21日论巴士底狱的陷落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789—1815年的相关史实是否说明法国革命是一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为什么?(6分)
(2)《晨邮报》的这则评论认为,英国对法国正在进行的事件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你的判断。(4分)
【答案】(1)考生从以下两方面回答皆可。A.是。因为法国革命摧毁了欧洲大陆最顽固的封建堡垒,建立了民主制度;拿破仑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法国革命时期实行的政策对世界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法国革命精神激励着世界各国人民。B.不是。①从时间来看,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都比法国革命早;②从影响来看,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影响了其他国家,甚至法国革命也受到美国革命的影响;③从方式来看,英国的“光荣革命”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影响也很深远。
(2)应该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因为英国本身也曾进行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经过启蒙运动,自由平等的观念已得到了西方进步人士的认可。
【例题3】(2007年全国高考重庆文综第38题)
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4分)说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目的。(4分)
【答案】答:教育立法,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培养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人才;为了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1789年的《人权宣言》是由法国哪一个机构通过的( )
A.三级议会 B.制宪议会 C.国民议会 D.国民公会
2、下列不属于法国第三等级组成成分( )
A.资产阶级 B.贵族 C.城市平民 D.农民
3、法国“雾月政变”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督政府的软弱腐败 B.拿破仑有较高威望
C.混乱中的法国需要独载者稳定秩序 D.法国面临外国进攻的严重威胁
4、英国革命中出现了克伦威尔在护国主军事独裁统治,法国大革命后出现了拿破仑称帝,这主要是由于( )
A.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 B.资产阶级民主发展不充分
C.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的需要 D.防止封建王朝复辟的需要
5、在法国有一位国王去世后,人们说“太阳终于落山了”这位国王是( )
A.路易十五 B.路易十六
C.路易十四 D.查理一世
6、从1789年大革命爆发到1794热月政变,在革命中法国政体经历了( )
A.君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 B.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
C.君主立宪制—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君主制—共和制
7、下列对法国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吉伦特派掌权是革命的深入时期 B.雅各宾派专政是革命的高潮时期
C.热月党人执政是革命的调整时期 D.拿破仑的统治是革命的倒退时期
8、《人权宣言》最积极的意义( )
A.实现人的自由平等 B.宣布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
C.赋予公民政治权利 D.否定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王权
9、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者是( )
A.路易十六 B.拿破仑 C.德雷福斯 D.路易·波拿巴
10、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性质是( )
A.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 B.封建军事帝国
C.大资产阶级专政国家 D.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政权
二、非选择题:
11.史学界认为1640年—1688年的英国与1789年—1830年的法国相比,其发展过程有着惊人相似的之处。试概括归纳这种相似之处,并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20分)你从中得到什么认识?(6分)
专题五 中国辛亥革命
(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第2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第3课 资产阶级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第4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考核要求】
(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康有为“托古改制”;梁启超兴民权和“新民说”;孙中山三民主义和五权分立;比较三人思想。
(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预备立宪;辛亥革命;袁世凯独裁和复辟帝制;宋教仁斗争;护国运动。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和影响
【知识概要】
一、萌生的条件: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君主批判思想的深刻的启迪;2、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先进中国人改变观念,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路;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4、西学的不断传入;5、近代教育的发展
二、近代中国民主思想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这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三)维新思想
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2、资产阶级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P78~80)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1.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核心部分。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
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是孙中山设计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一方案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进步性:三民主义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新三民主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一是“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以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主义为主要内容。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经过这样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便是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最大特点就是它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它也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所以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进步意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三、共和国建立的背景
1、20世纪初的国内外形势:内:政治:清政府卖国,签订《辛丑条约》。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外:列强加紧侵华。
2、改良与革命的论战,促进民主思想传播
论战中心:围绕国民革命的任务展开,分三方面:革命要不要以“反满”为目标、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共和国。
论战:①实质是资产阶级就中国建立何种政体的论战;②改良派从国情出发认识到建立民主政治需要一定的条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却没有看到专制势力的顽固。③革命派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得到进步人士理解和拥护。论战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3、清政府预备立宪,是场骗局,革命形势成熟
实质:君主立宪形式下的君主专制。影响:革命党趁势而起,辛亥革命爆发。
四、共和国建立及共和制的确立
1、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建立湖北军政府。湖北军政府及其他宣布起义的省区尝试建立代议制度。
2、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回国,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成立参议院。------共和制度已见雏形。
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措施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新的文化教育,改造旧的社会习俗,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存在根本的弱点一是缺乏反对帝国主义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二是没有采取彻底的反封建的措施,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样南京临时政府不能动员广大的人民群众。暴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南北议和
4、帝制终结: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共和制度在各种势力的妥协中诞生。
5、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月11日)。
⑴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即核心内容是: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⑵评价:进步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中国近代史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新的共和代议制度的法律形式由此确立。
五、“临时”不幸言中
1、袁世凯专制独裁:⑴解散内阁:以唐绍仪为为首的第一任内阁被迫解散,它的短命预示着袁世凯专制独裁势力的兴起。⑵刺杀宋教仁:1912年底,第一次国会选举,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袁世凯指使刺客暗杀了宋教仁。⑶破坏代议共和制:袁世凯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用《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
2、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运动兴起。
六、评价:
1、辛亥革命后出现民主气象:①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在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结束,共和制确立。②革命后,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2、民主政治形同闹剧:①内阁形同虚设,频繁更替,总统选举有名无实。②主权在民,一纸空文,普通国民的选举、监督权并没有兑现,地方自治机构中政治权力操纵在旧官僚、士绅手中,普通国民无权参与。③社会问题,孙中山构想的土地国有制的政策在法令中丝毫没有得到体现,《临时约法》也没有对妇女的权力作任何规定。
3、中国民主政治前途:革命后的社会现实说明,中国的现代化改革、民主之路任重道远。中国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依然艰难曲折。
【例题精选】
【例题1】1912年3月孙中山曾说:“今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已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试结合你对辛亥革命结果的认识及近代中国的有关史实,对上述观点加以分析评价。(12)
【答案】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实现了“三民主义”中所谓“反对满洲贵族统治“的任务,但这种民族主义是狭隘的,它并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性质,外来的民族压迫依然存在。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颁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民主的权利,但没有推翻地主阶级以改变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开始了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民国徒有虚名。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但民权仍未实现。辛亥革命部分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但未实现民主独立和建立真正的民主政府的任务,因此不能说“民族、民权两主义都俱已达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任务,除致力实现民生主义外,还应当继续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例题2】观察如下四幅图
张之洞 严复 康有为 孙中山
请回答:
①上述四幅图分别代表近代中国的哪些派别和阶级的利益。
②图1与图2两个人物分别参与近代中国哪个重大事件?其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
③图3人物与图2相比有何进步主张?
④图4人物与图3人物曾进行过论战,其论战的问题是什么?
【答案】(1)图1代表地主阶级洋务派;图2和图3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或改良派);图4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
(2)洋务运动、戍变法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3)提出兴民权思想(强调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只有君主立宪制才是最完善的政体);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新民”思想(指出“新民”是提高国民素质、走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
(4)要不要以“反满”为目标、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问题。
【例题3】(2007年山东省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第34题)(10分)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习俗被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也在悄然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
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妇女观的哪些内容?(4分)
(2)这种新妇女观受到了哪种思想影响?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6分)
【答案】答案要点:
(1)破除缠足陋习,提倡女子学文化。摒弃旧式结婚礼俗。婚姻自主
(2)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


【例题4】(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二第39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直的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要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去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些评论家则更进一步指出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也有其他一些人认为这个结论下得为时过早,因为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而已”。(《全球社会学》)
回答:(1)材料一中的“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2)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5分)
(3)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5分)
(4)根据孙中山上述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联俄”思想。(8分)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二中的观点的认识。(10分)
【答案】答:(1)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
(2)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互联系,民族主义是实现世界主义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主义就没有世界主义。
(3) 被压迫民族需要民族主义以求得独立,但国际和国内出现忽视和否定民族主义的倾向。
(4) 强调自求解放,并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倡导和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因此中国应该联合苏俄。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殖民主义体系瓦解,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应该提倡全球意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但由于存在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和强权政治,因此要维护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民族的平等。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主张“中体西用”的是
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2、下列对林则徐主张“开眼望世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维护封建统治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打击了西方列强入侵 D、开启学习西方先河
3、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相同点是
A、民主共和 B、君主专制 C、学习先进技术 D、君主立宪
4、19世纪末,康有为领导的声势浩大戊戌变法,变法的实质是
A、开明地主和封建官僚的斗争 B、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的斗争
C、传统儒学和君主立宪的斗争 D、维新派和顽固派的斗争
5、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中,最能体现洋务派初衷的是
A、派遣留学生  B、创办军事工业 C、创办民用工业 D、筹建三支水师
6、下列不属于早期维新派代表的是
 A、冯桂芬  B、严复  C、王韬 D、郑观应
7、体现“中体西用”主张的改革有: ① 洋务运动 ② 戊戌变法 ③ 清末新政 ④ 辛亥革命
A、① ③    B、 ② ③   C、① ②    D、 ② ④
8、 19世纪60、70年代,曾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他们的不同点有
① 维护封建统治 ② 提倡学习君主立宪  ③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A、①     B、③   C、②    D、① ③
9、对早期维新派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从洋务派分化形成的一个群体 B、已具备一定的民主政治意识
C、提倡君主立宪制 D、本质上是维护清政府统治
10、下列属于代表地主阶级的派别是:
① 洋务派 ② 顽固派 ③ 维新派 ④ 立宪派 ⑤革命派
A、① ③ ④     B、① ② ③   C、 ② ④ ⑤    D、① ② ④
二.非选择题:
11.在19世纪后期的60年里,几乎在每次社会大震动时,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社会都要出现新的思想或运动,请简述这些思想或运动的概况、结果;并从宏观上分析这些结果总体上说明了什么?
12.概况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一战”期间,中国政治思想领域出现的几股进步潮流及其相互关系、作用方面的特点。
专题六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1课反对帝制和维护共和的斗争 第2课 抗战前后人民争取民主运动)
【考核要求】
(1)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政治民主建设和意义;《双十协定》;重庆政治协商;人民民主运动;民主统一战线形成及作用;中国人民政协召开。
【知识概要】
一、解放区的民主政治:(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实行的民主政策与措施)
1、“三三制”原则
(1)内容:1940年3月,中共中央总结了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经验,发出《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阐明党关于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政策,指出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在政权人员组成上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占1/3,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1/3,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1/3”;抗日民主政权的组成则应由人民选举产生,凡年满18岁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性别、职业、党派、信仰、文化程度、居住年限,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并明确规定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
(2)性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策。
(3)意义:“三三制”原则的贯彻,提高了共产党的威信,争取了中小资产阶级和开明壬申士的认同,加强了根据地内部各阶层的抗日团结性,巩固了根据地的抗日统一战线,保证了共产党的领导和抗战的胜利。
2.陕甘宁边区政府
(1)性质:是最早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根据地,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
(2)作用:从1937年开始,边区政府先后颁布三个施政纲领来保障民主自由,特别是1941年的《五一施政纲领》,有力地推动了“三三制”原则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普遍实行。
3、根据地和解放区实行广泛的普选制度,开展人民民主运动。
1937年的《民主政府施政纲领》规定:“实行民主普选制度和议会制度。”1939年的《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规定:“发扬民主政治,采用直接、普遍、平等、不记名的选举制。”1941年5月1日颁布的《边区施政纲领〉是边区“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方针”,政治方面除民主选举外,还包括保证人民的人权、政权、财权及各种自由权,厉行廉洁政治。普选制度为以后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国统区的民主斗争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方针,全国各阶层人民在国统区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及签订《双十协定》
(1)背景: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强大,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这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二战”后,德、日、意法西斯战败,英、法受到严重削弱,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并开始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称霸世界。扶蒋原共是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
(2)过程:由于国际国内的舆论压力,特别是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呼声强烈,而且最关键的是此时国民党尚未完成内战的准备,因此蒋介石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和平问题。为了揭露美蒋假和平的阴谋、团结教育广大人民,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同意到重庆举行谈判。1945年8月底,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到达重庆,受到各民主党派和各阶层人民的欢迎。经过43天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定了坚决避免内战、建设民主国家的原则,但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上,双方未达成协议。谈判期间蒋介石就在部署内战,并在《双十协定》后不久制造了一系列暴行:如1945年的“一二·一血案”等。③
(3)意义: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在国统区和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局面。
2.按照《双十协定》的协议,1946年1月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
政协会议的召开与否是重庆谈判后国共双方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之一。会上争论最激烈的是政治民主化与军队国家化的问题,是重庆谈判时关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的继续和发展。会议期间,中共团结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最终否定了国民党专制独裁的政治制度,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决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但是,国民党政府很快撕毁决议,发动了内战。
3.内战爆发后,共产党在国统区领导民主斗争,形成了反蒋的第二条战线。
蒋介石在发动内战的同时,对国统区的民主运动一直采取高压政策。1946年7月,国民党特务在昆明制造了暗杀李公仆、闻一多的血案。李、闻都是民盟中央委员,在战后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斗争中始终站在前列,周恩来亲笔书写的悼词受到各界人士的赞同。1947年5月,上海学生发起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并迅速发展到全国。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有力地配合了前线的战斗,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势力。
三、中共领导的土地改革(中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土地改革政策)
1.减租减息政策。
(是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对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民主政策之一)
(1)目的:为了团结一切力量支持抗战。
(2)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2.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解放区掀起了土改高潮。
3.1947年下半年,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1)背景: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形势要求解放区更加普遍深人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以便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使正在胜利发展的解放战争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持。
(2)意义:一方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彻底铲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法,千百年来中国农民梦寐以求的历史夙愿在中国共产党手中实现了,广大农民积极支援前线,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另一方面,《中国土地法大绷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经济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建立新中国的准备(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及其领导的民主统一战线为争取建立民主联合新政权而进行的千系列斗争)
1.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重申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目的“是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明确提出了“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以及“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2.1948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提出“打到南京去”,并号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随后,毛泽东致电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济深、中国民主同盟常委沈钧儒等,提出先行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得到民革、民盟和其他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从同年8月起,各方面的代表陆续到达解放区,与中共代表共同进行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工作。这一文件的发布,不但标志着解放战争进入一个新阶段,而且标志着新中国的建立已为时不远了。
3.中共领导下的民主统一战线成为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力量。比如,沈钧儒提出:民主同盟新的政治路线和斗争目标是“积极支持人民的武装去反抗反人民的武装”, “消灭反民主反和平的独裁政权”,“建立一个真民主真和平的新中国”,并积极配合共产党的主张。再比如,在全国解放前夕,民主建国会也通过多种渠道以各种方式向广大群众、特别是工商界介绍解放战争形势和解放区情况,宣传解释中共的经济政策,为安定人心、迎接解放和建立新中国做出了贡献。
4.1949年9月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这是一次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并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及人民团体代表参加的、协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事宜的会议。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斗争的大事年表
时 间
大 事 内 容
1940年3月
中共中央决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
中共在解放区实行广泛的普选制度
1945年10月10日
国共双方签订<做十协赴,确定了坚决避免内战、建设民主国家的原则
1946年1月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和平民主协议,决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
全面内战爆发后
共产党在国统区领导了人民民主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1947年10月
中共中央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割,正式提出打倒国民党独裁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指明了民主斗争的目标
1948年4月
中共中央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准备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1948年4月以后
在中共领导下,民主统一战线开展斗争,成为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力量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
【例题精选】
【例题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后领导国人,挽回在局,仍不能不以望于执政之国民党……请以武力属之国家,而勿分操于党;彼此互以理性相见,而视大众趋向为依归.国家统一,夫岂难定,申言之,即必须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是已.
-----------引自<<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 材料二 (1)召集各党派会议,产生战时举国一致之政府;(2)保障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职业,身体之自由,废除现行一切有妨害上列自由权利之法令与条例;(3)开放党禁,承认各党派公开合法地位……(7)废除特务及劳动营等类组织.
----------引自<<中国民主同盟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为民主事业而奋斗的历史,日寇投降以来,他们为实现国内和平的努力,是值得每个爱国的中国人赞佩,本盟今后要与他们携手合作……彻底消灭独裁卖国的国民党反动集团. ----------引自<<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宣言>>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民盟对国民党的态度及其基本的政治倾向.(3分)
(2)据材料二指出民盟对国民党的态度及其基本的政治倾向. (3分)
(3)据材料三指出民盟对国共两党的态度. (3分)
(4)综合三个材料可否认为民盟的政治立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说明理由. (5分)
【答案】(1)寄希望于国民党,政治倾向中间.(2)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反对法西斯独裁统治,要求民主自由.(3)拥护共产党,打倒国民党.(4)可以,民主党派经过事实的教育放弃了中间道路的幻想,转而拥护共产党,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
【例题2】民主政治是近代中国人民所追求的理想,请指出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不同理解,(6分)并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答案】不同理解:民主对康有为而言就是君主立宪;孙中山认为民主就是民主共和;毛泽东认为民主就是人民民主专政。(6分)形成原因:康有为接受俄国、日本的君主立宪思想;孙中山接受美国的民主共和思想;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6分)说明:学生若答出救亡图存、西方民主思想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内容都可以酌情给分,教师评卷应灵活把握。
【例题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关于政权建设的主张有哪些?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政权与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建立的政权相比(从代表阶级、革命任务、土地政策等方面)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16分)
【答案】①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民主专政;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③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④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主张。(8分)重要变化:①由代表工农阶级转变为代表抗日的各阶层;②革命任务由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转变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③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政策变为地主减租减息政策农民交租交息政策。(6分)变化原因: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逐步深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的意愿,从民族大义出发,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2分)
【例题4】(2007全国高考宁夏新课标文综)
材料一 1941年1月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致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提出“四大自由”:“在我们力图保持安宁的键后的日子里,我们盼望有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的世界。第一是言论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遍及世界各地。第二是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崇奉上帝的自由--遍及世界各地。第三是不虞匮乏的自由--从全世界角度来谈,这就意味着可以使每个国家保证其居民过上健康的和平时期生活的经济谅解--遍及世界各地。第四是不虞恐惧的自由--从全世界角度来谈,这就意味着世界范围的裁军,并使之如此全面和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任何国家都不会出于能对别国采取有形侵略行为的地位--遍及世界各地。”
(摘自《罗斯福选集》)
材料二 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摘自《中共党史参看资料》)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根据罗斯福强调“不虞匮乏的自由”和“不虞恐惧的自由”的时代背景。(5分)
(2)指出毛泽东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解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10分)
【答案】答案要点:
(1)经济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战争,世界人民奋起反抗法西斯侵略。(2)历史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国共重庆谈判。
意义:有利于建立统一战线,团结国内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取得国际支持;有利于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和平建国的目标。
【例题5】(2007年高考海南省新课标试题第30题)
材料一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竞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 摘自《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材料二 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欠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欠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费户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任何政党的政策如果不顾到这些阶级的利益,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不得其所,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把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
(摘自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1941年11月6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如何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并分析其原因,(8分)
【答案】答案要点:(1)、在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三三制”,共产党员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2分)(2)、日本侵略、大敌当前、必须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2分)中国社会中间阶级力量强大,且有参政要求;(2分)国事是公事,无法为一党一派包办。(2分)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三三制原则推行后,陕甘宁边区政权的性质是
A、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权 B、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政权
C、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政权 D、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2、抗战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一个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
A、进行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 B、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C、揭露美蒋阴谋,避免全面内战 D、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①体现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 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 ① ② B、 ① ③ C、 ① ② ③ ④ D、 ① ③ ④
4、抗战时期,中共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实质是
A、限制官僚资本 B、变革农村生产关系
C、建立抗战的物质基础 D、限制农村的封建剥削
5、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之所以在人民心目中留下深刻影响,主要是因为
A政协协议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B政协协议在许多方面反映了人民愿望
C政协协议较多的吸收了中间人士的意见 D政协会议体现了党派平等协商的精神
6、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在政权建设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建立政治协商制度 B实行“三三制”
C实行减租减息 D开展整风运动
7、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政协协议,其本质意义在于( )
A再次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B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和平民主协议
C决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 D否定了国民党专制独裁的政治制度
8、下列时间与重要文件或事件对应不正确的是( )
A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B1948年——《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
C1948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9、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使地方政权成为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以后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的是( )
A“三三制”原则 B广泛的普选制度 C减租减息政策 D《和平建国纲领》B
10、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怕人士开展斗争,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斗争方式有( )
①反蒋宣传 ② 收集军事情 报③策动蒋军起义 ④ 在前线直接打击国民党军队A 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③ ④ D② ③ 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1938年8月至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1943年2月,边区政府对王震等22名刻苦奉公、功绩卓著的干部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同一次会议上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
  材料二:1939年边区参议会成立。……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参议会的选举以直接的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凡赞成抗日民主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议会对政府官员行使监督权、罢免权。边区高等法院曾处死了逼婚不遂而杀人的黄克功和利用职权侵吞公款3050元的肖玉璧等。
  材料三:边区政府为加强廉政教育,要求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抗战时期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边区政府还进行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陕甘宁边区的廉政措施,并简析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2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毛泽东也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曼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性。”
  ——引自笑蜀编《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请回答:
  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以上几位历史人物所代表的政治派别对实现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所作的主要努力。(8分)并据此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4分)
 
专题七 欧洲无产阶级革命
(第1课 英国宪章运动 第2课欧洲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
【考核要求】
(1)宪章运动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宪章运动经过和影响。
(2)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巴黎公社革命措施和经验教训;第二国际意义。
【知识概要】
一、欧洲早期工人运动:
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运动、英国 “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二、英国宪章运动
1. 背景:(1)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开展,工人阶级形成;
(2)英国早期工人阶级生活和工作状况极为悲惨;(3)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赋予资产阶级选举权,工人阶级却依然被排斥于议会之外,在政治上毫无权利。
2.过程
请愿运动
时间
签字人数
结果
第一次请愿运动
1839年
125万
被镇压
第二次请愿运动
1842年
330万
被镇压
第三次请愿运动
1848年
190万
夭折
3.影响:(1)英国宪章运动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使资产阶级意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强大,宪章运动所倡导的一些要求在后来陆续得到了实现。
(2)宪章运动为以后的英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斗争经验。(3)宪章运动标志着英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同资产阶级争夺政治权力的序幕。列宁评价它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三、共产主义者同盟
1.背景:(1)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2)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3)马克思、恩格斯的积极投入;(4)正义者同盟领导信服马、恩的观点,决定改组。
2.建立 : 1847年6月,恩格斯参加 , 伦敦。 意义:标志着正义者同盟正式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宣告了一个用先进理论武装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并由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工人运动
3.纲领——《共产党宣言》
4.解散:1852年。原因: 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同盟遭到迫害;同盟内部产生分裂
四、第一国际的斗争(1864,9,伦敦 )
1.背景:(1)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工人运动的高涨;(2)工人在斗争中认识到工人阶级互相支持的重要性。(思想基础)
2.第一国际的斗争对工人运动的推动:1)国际工人协会成为各国工人阶级斗争的领导中心。2)马克思主义在工人群众中得到广泛传播。
3.第一国际的巨大影响: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使各国工人在斗争中有了更好的理论武器;由于它对各国工人运动的支持与领导,使它赢得了各国工人的高度信任;各国资产阶级政府对它却恨之入骨。
五、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3月28日
1.背景:(1)欧洲工人运动的日益高涨;(2)普法战争的失败,激化了矛盾,引起了革命。(3)工人力量的壮大。
2、政权形式: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由选举产生。
3.主要措施:政权建设:①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 ②废除国家机关的高薪制。③颁布一系列法令维护劳动者的权益。④颁布体现国际主义原则的法令。
4.特点:是工人阶级政权,但不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以武装起义和夺取政权的手段建立起来;带有自发性、暴力性、政治性;最重要的创造与贡献: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尽管是雏形)
6.巴黎公社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根本原因:法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还处于向上发展时期,远没有进入成熟的阶段。
经验教训: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决非简单地推翻旧政权即可一蹴而就,无产阶级的解放不仅仅是一场革命,还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
六、第二国际的活动:1889、7、14,巴黎
(一)条件:1.第一国际的解散,需要新的国际指导国际工人运动;2.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各国工人政党成立,工人运动重新高涨。
(二)活动:通过有关决议、方针政策,指导推动各国工人运动发展
(三)第二国际的成就和影响
七、比较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的异同
相同点:1)都是国际性的工人组织;2)它们的建立都处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的阶段;3)马克思、恩格斯参与了对第一国际的领导,恩格斯参与了第二国际早期的指导;4)都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不同点:(1)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而第二国际主要是由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组成;(2)第二国际的范围更大,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3)在组织上,第二国际不是各国政党的上级组织,各国是独立自主的,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政党指明了方向。
【例题精选】
【例题1】人权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我国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保障人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世纪中期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联合,在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指导下工人阶级为争取自身的平等权利而进行的斗争取得了哪些成果?
(2)近代中国的清政府、改良派、革命派是如何倡导或保障任命的基本权利的?
(3)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和实现民主,领导中国任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斗争?
【答案】(1)第一国际:支持欧洲各国工人为缩短工时、提高工资及建立工人组织等进行罢工斗争,使工人的斗争得到圆满的结果;积极领导英国工人参加选举改革运动,推动了英国的民主进程;组织各国工人支持波兰和爱尔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第二国际:通过了关于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决议;领导各国工人阶级进行罢工,并取得可喜成果;引导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斗争,积极开展合法斗争,获得日益增多的选票和席位。(以上条目只要任答其中的2点即可给2分)
(2)清政府:1908年颁布《定宪法大纲》,规定在保障“君上大权”的前提下,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等自由,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得到有限认可。
改良派:梁启超提出“新民”思想,其中的“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向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而不是中国传统时代的“臣民”或“良民”,“新民”是提高国民素质、走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
革命派: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成为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它的颁布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政治上: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政权建设;实行广泛的普选制度;参加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争取和平建国;领导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邀请民主人士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只要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2分)
经济上:抗日期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军事上:进行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打开方便之门的事件是
A.《权利法案》的颁布 B.《三年法案》的颁布
C.《王位继承法》的颁布 D.1832年改革法案的通过
2、英国“宪章运动”得名于
A.1832年改革法案的通过 B.“伦敦工人协会”的成立
C.《人民宪章》的起草 D.“全国宪章协会”的成立
3、英国“全国宪章协会 ”成立的同时,中国社会当时面临的形势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1842年初,宪章派向议会提交的新请愿书中,与1839年提交的请愿书相比,新增加了 ①限制工时 ②提高工资 ③改善劳动条件 ④ 要求普选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有关宪章派1839年和1842年两次向议会提交请愿书的说法,错误的是
A.目的相同 B.内容相同 C.基础相同 D.结果相同
6、标志着工人宪章派已经与资产阶级激进派划清了界限,宪章运动已发展成独立的工人阶级政治运动的时间是
A.“光荣革命”的发生 B.1832年改革法案的通过
C.《人民宪章》的提出 D.1842年请愿书的提交
7世界历史上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争取普选权的全国性政治运动是
A.英国宪章运动 B.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C.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D.法国二月起义
8.1862年,伦敦国际博览会上,表示加强合作包括下列哪些国家的工人
①英国 ②法国 ③美国 ④德意志 ⑤日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9.下列有关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1864年在伦敦成立 B.第一个世界性工人组织
C.恩格斯被选入中央委员会 D.马克思起草《成立宣言》《共同章程》
10.第二国际指导的为工人争取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权利所采取的方式为
A.武装起义 B.和平谈判 C.议会斗争 D.罢工示威
二.非选择题:
11.读下列材料
马克思对待巴黎公社的态度,为后人留下了正确评价在历史的悲剧性冲突中遭到失败的进步运动和人物的典范。巴黎工人起义之前,马克思对在当时的形势下发动起义持坚决
不赞成的态度,但是当巴黎工人起义成为既成事实并遭到失败时,他却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到这一失败的人民运动的意义和实际价值。正如列宁所说:“马乐思最重视的是群众的历史主动性。”这位最重视历史过程中物质因素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却向在时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凭激情发动起义的巴黎工人低头致敬了。
请回答:
①结合巴黎公社革命发生前的历史发展特征,说明马克思不赞成发动起义的理由。(4分)
②简要分析巴黎公社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4分)
③巴黎公社革命中如何体现了“群众的历史主动性”?(4分)
12.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方面的哪些创新做法,为无产阶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教训?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