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自称万物之灵,有主宰其他生物命运的能力?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6 17:25:46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自称万物之灵,有主宰其他生物命运的能力?
前半句的话古已有之.古代典籍《尚书•泰誓上》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开始驯化动物,人类就开始以支配者自居,甚至把同类当做动物支配.
西方从诺亚王传说开始,就相信人类是奉上帝意志来引导动物的.同时,受长期的奴隶制思想影响,他们又把奴隶当做动物,后又把被殖民者当做奴隶(在西方航海日记中,新大陆的民族常被描绘成动物的模样).
当然也有动物的图腾(狼、鹰等凶兽),但多是其中的敬畏远多于崇拜.
成正比的,东方奴隶制思想和支配其他生物的欲望都要远远低于西方.
虽把蛮夷加之野兽模样,但更多是出于对对手的敬畏(最为典型的是蚩尤的部落),使人敬而远之.
动物图腾里则多了许多生命和繁殖的崇拜,而非恐惧.所以东方往往视自己高于万物,却不认为自己有支配其他生物命运的能力(植物等同理)
西方工业革命后,人类生存能力大大提升,对自然及野兽的敬畏几乎骤减为零,他们对同类和其他生物的支配欲都急剧膨胀.同时随着宗教信条的变动以及科学的发展,人类更加不甘于做一个诺亚式的引导者,而是一个“精神自由”的主宰者.
再问: 对于大自然敬畏的减少是否意味着人类慢慢脱离大自然,而成为独立于天地的生物?很明显,如果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成功,不需要氧气不需要食物(可吸收核能或太阳能)、可以自我无限学习无限记忆的新物种是不是能做到真正的万物之灵?届时我们人类该是服从它还是抗拒它?就像那些一直被我们当作食物的“低等生物”。
再答: 对大自然敬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脱离自然(这种情节只有在部分道家玄学和网络小说里才会出现) 敬畏的减少是源于支配感的加强。从最初驯化动物,到奴隶制社会“驯化”奴隶,直到工业革命影响和操纵自然(虽然这是人类自己的臆想)。所以人类自认为高贵、无须敬畏的原因,是人类擅于支配、操纵,而绝非网友提到的自给自足,不依靠外物。 准确来说,万物之灵指的是人类智慧高于其他一切物种(参照《尚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人类是万物之主是后人从这句推论而来的,并非原义。 “灵”者,关乎智慧(尽管人类长期错误地将这种智慧等同于支配、统治的能力),而不是独立。石头无需食量,但它只是死物,和“灵”毫无关联; 机器人不需要氧气、事物并不能使之称之为“灵”,更谈不上“万物之灵”单纯地记忆与化石留下历史痕迹无异,大象记忆也远超人类,但这些都够不上我们所说的智慧、“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