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作家写风景名胜的文章要写作者,而且要写好诗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1 13:52:24
作家写风景名胜的文章
要写作者,而且要写好诗句!
虎丘(关于介绍景点类的作文)
著名的虎丘座落在江南名城苏州,距今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今年春节时我们全家慕名参观了这座著名的景区.
进入虎丘北大门,跨过石桥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高的小山,有块石头上刻着“虎丘”两个大字,虎丘公园就是因此得名.当听到爸爸说我们要爬上这个小山时,吓得我腿都站不直了.我爬几步歇一下的上到了山顶后,我真希望有一张床在那等着我啊!
虎丘山顶屹立着歪斜的云岩寺塔,我看它可是比意大利有名的比萨斜塔还要斜一些.绕过云岩寺塔从另一面下山走到山脚就是“剑池”了.“剑池”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它的形状像一把剑;另一种解释是说剑池里藏着一千把宝剑.
剑池的前方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它叫“孙武练兵场”在这里参观的游客没有一个说不好的.广场边上有几个千奇百怪的石头,其中一块巨大的石头从中间被劈为两截,所以叫“试剑石”;还有一块石头长得像一个大桃子,所以被取名叫“寿桃”,真是有意思极了.
虎丘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因为时间晚了,我们只好告别了它,我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次来参观它.
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黄果树瀑布泻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里.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往下走,一直来到谷底.坐在水边岩石上,离那道瀑布近得很,中间只隔着一口小小得绿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我们久久地坐着,任凉丝丝的飞珠扑上火热的脸庞,打湿薄薄的衣衫.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离开潭边,我们循着石径登山溪旁的一个平台.绿树掩映间,有一座徐霞客的塑像.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他完全沉醉乐.此时此刻的我们,也完全沉醉了.
黄 山 奇 松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第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大明湖之春----作者:老舍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象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
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即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作不到.不过,即使作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们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的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着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蓇葖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大概是个塔吧——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画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者:朱自清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甡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干,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干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大中桥外,本来还有一座复成桥,是船夫口中的我们的游踪尽处,或也是秦淮河繁华的尽处了.我的脚曾踏过复成桥的脊,在十三四岁的时候.但是两次游秦淮河,却都不曾见着复成桥的面;明知总在前途的,却常觉得有些虚无缥缈似的.我想,不见倒也好.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借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销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桨由它宕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他自己却静静的蹲着.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