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反例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7 23:33:39
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反例作文
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     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 张爱玲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夏日绝句》是李清照对项羽的缅怀,在她心中项羽的乌江自刎,为他传奇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士可杀,不可辱,四面楚歌之时这个想法萦绕在他脑海,最终他选择了为气节而死.    后人提起项羽,首先想到的便是他宁死不屈的气节,人们感慨于他的凛然、无畏,敬佩他誓死守卫自己尊严的勇气.说到底,那气节凝结成一句话“士可杀,不可辱”.尽管只有短短的六个字,却道出了多少王侯将相、文人墨客内心的悲辛无尽.这句话承载了他们毕生的抱负与尊严,他们宁愿选择令人畏惧的死而不愿苟且偷生遭受凌辱.质本洁来还洁去,与其在世俗中郁郁受辱,不如带着自己的傲骨随风归去.    汨罗江边的屈原,他的“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诠释了“士可杀,不可辱”这句话.他行走在河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看上去就像一个孤苦无依、无家可归的老人.的确,国已破,家何在?当得知楚国的都城已被攻破的时候,他万念俱灰.他恨,他恨楚国国君的昏庸,不听自己的逆耳忠言;他恨自己流放他乡,不能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他恨野心勃勃的秦国,一心称霸天下.可是恨又什么用,国家已经一去不复返,接下来便要想想自己的去处.他想到了世俗的浑浊,不禁皱起了眉,他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不愿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沾上世俗的污秽.最终他选择了纵身一跃,投入江中.他把生命付之清流,清流将他洗濯的更为皎洁,一尘不染.    相比之下,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做法可与屈原大相径庭.因为替李陵打抱不平,辩护几句后,便惹怒了汉武帝.汉武帝降罪于他,判了他世间最侮辱人的腐刑.“刑不上大夫”,如果他是一般的士人,毫无疑问,如此有损气节、辱人尊严的刑罚,宁愿死也不会去受.可是他偏偏与众不同.他受了腐刑,并且面无愠色,十分坦然;受刑之后,他也只字不提一个“死”字,坚强地活着.“士可杀,不可辱”,这句话似乎在他身上丝毫没有体现.一封《报任安书》,司马迁道出了自己种种行为的原因.死,固然可以抱住名节,可以令自己免受侮辱,可是他清醒的意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死毫无价值,就如一片鸿毛,根本引起不了别人的重视,更别说以此明志、保住名节了!况且自己的理想尚未实现,与其死得没有价值,不如好好活着,为社会、后世做出贡献.儒者的刚毅是浸透在骨子里的,外表却很柔弱,如棉里藏针,这就更让人敬畏三分.忍辱负重的活着远比痛痛快的死难得多,司马迁却做到了,他是一位真正的强者,丝毫不逊于那些“士可杀,不可辱”为气节而死的人.    同时一代大家,同时至于屈辱之前,个人有个人的选择.不论是“士可杀,不可辱”,还是“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骨子里流露出来的本质是一样的,那便是有尊严、有气节.这种思想,一直贯穿于民族精神之中,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