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中国古代桥梁的艺术成就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8 04:49:58
中国古代桥梁的艺术成就
中国的四大古桥是广东的广济桥(湘子桥)、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和福建的洛阳桥.
  河北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跨径石拱桥.这座桥建造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它气势宏伟,造型优美,结构奇特,远远看去,好像初露云端的一轮明月,又像挂在空中的一道雨后彩虹,十分美丽壮观.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在拱的样式上,李春采用了扁弧形,但如果在37米宽的河面上也采用半圆拱的话,拱顶将高达近20米,桥高坡陡,车马行人过桥十分不便.李春创造性地改用平拱样式,把桥造成扁弧形,使石拱高度降到7.23米,拱高和跨度的比例大约是1∶5.这样,桥面坡度平缓,便于车马行人往来,而且还具有用料省、施工快,以及增加桥身强度和稳定性等优点.
  泉州洛阳桥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泉州就被誉为东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纷至沓来,因此给泉州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历史宗教遗迹和古典建筑.在泉州就并存着七种宗教,分别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同时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些都证明了当时泉州港经济的发达,社会的繁荣.今天我们第一站要参观的是泉州伟大的古建筑——洛阳桥.洛阳桥在今惠安、洛江分界的洛阳江入海口,又名“万安桥”.于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历六年竣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因在江海交汇处造桥,江阔水深,工程艰巨,造桥者首创“筏形基础”以造桥墩,种植牡蛎以固桥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科学创新.该桥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现桥长834米,宽7米,尚存船形桥墩46座,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及石塔、武士石像等.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等遗址,桥南有蔡襄祠,祠内有蔡襄《万安桥记》宋碑.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察景点之一.据蔡襄撰写的《万安桥记》记载,这座桥“垒址于渊,酾[shī师]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宽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糜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为安,民莫不利”.由此可见,洛阳桥已具有较大规模,对于沟通泉州港口至福州和京城的官道,乃至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座桥已经历代多次修缮重建.现存的洛阳桥是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重建的桥的北端筑有桥堤,桥由堤接出有40孔,通过江中小岛后,继续南展有七孔,接入桥南端桥堤全桥共有47孔,长为540米.若把两端桥堤计算在内,则桥全长为834米.桥每孔有花岗石梁七根,每根梁高约50厘米,宽约60厘米,长约11米.桥面两旁护以石栏,有石柱500根,石栏长度与桥长相同.但栏板、石柱今已不全.桥墩砌体相当庞大,两端砌成尖形,以分水势.此外还有石狮28只,石亭七座,石塔九座.1932年在原每个桥墩上又添建一个矮墩,在其上置钢筋混凝土板以通行汽车.但原石梁仍在原处未动.
  北京芦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城西南13公里、丰台区宛平县城西门外,跨永定河之上,它是北京最古老的石造多孔联拱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1192年).至今已有八百多的历史.在金代,卢沟河是出入京都南北的交通要津,同时亦是军事要地.该桥曾于元、明两代重新修缮,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因洪水泛滥,冲毁此桥.桥的东北边的十二丈重新修筑,即今东边算起的第一、第二两孔是重修的,其余各孔则是金代的原始建筑.桥全长212.2米,宽9.3米,计入两端桥堍总长约266.5米.全桥共有11个桥孔,各孔的跨径和高度均不相等.采用两边桥孔小、依次向中央逐渐增大的韵律设计建筑法,形成了优美的桥型.早在金代,此桥就被列为“京师八景”之一.
  潮州湘子桥
  湘子桥即广济桥,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民谣唱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至绍定元年(1194年)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绍熙五年门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亭”,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骠、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年)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
  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谭纶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