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陈情表》中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句式、用词、修辞手法)?好在哪里?(表情达意效果)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9 23:28:02
《陈情表》中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句式、用词、修辞手法)?好在哪里?(表情达意效果)
中国古代散文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阅读鉴赏时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能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加以体会;着重要注意鉴赏语言特色,节奏的抑扬顿挫和遣词用字的妙处;此外,要特别注意熟读和背诵,积累散文知识和鉴赏方法.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在封建社会里,辞诏的话不是好讲的,稍不留神便会以“不忠”之罪惨遭杀身大祸.因此,李密必须寻找充分的理由,以十分谨慎的言词书写表文.李密辞诏的目的就在于为祖母养老送终.,为此他寻找出一个响当当的政治依据,这就是晋武帝自己提出来的“以孝治天下”的口号.所以李密在结构全篇时,紧紧扣住了一个“孝”字.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他在文中还申明自己作为故旧遗老,现在不奉诏决非是忠于前朝,而是实属无奈,是为尽孝而难以远行的,因此反复强调“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特蒙“国恩”,“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等等,以表自己对当今的感情,同时表达“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愿望皇恩的诚心.如果不如此婉转陈辞,一味地辞不奉诏,那么作为表文的特殊读者----晋武帝在心理上就决难承受了.
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整篇《陈情表》密布着感情的浓云.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悯孙儿孤弱,躬亲抚养,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正因为此,作者才与祖母建立起深切的感情.同时,作者还怀着怜悯之情,倾述着祖母的年老多病孤单无依的境况.第一段写她“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写她病情“日笃”;第三段则写她“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凡此都充分地表明一位晚辈对长者的关切与怜爱.李密在《陈情表》中不是一味地同晋武帝讲道理,而是充分地摆事实,以具体的实情说服晋武帝体谅他的苦衷.当然他所摆给晋武帝的实情,均染上了浓郁的感情色彩,引致晋武帝感到李密强调的孝是北孝,而不是不仕晋的托辞,这便是作者所拟想达到的写作效果.为了更深一层的打动晋武帝,李密还尽力渲染自己的处境与遭际.开篇便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o”然后就在这一悲调中泣诉自己早年失去父母,孤弱多病,家不盛,族不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惨状,诏书特下本是件好事,大可受宠若惊,然而他告诉晋武帝,正是由于诏书切峻,祖母病情加重,反使他处于进退两难、狼狈不堪的境地;接着勾画出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状况.由于李密所陈述的情况充满了感情色彩,果真使晋武帝为之动容.晋武帝阅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仅没对李密的辞不赴诏表示不满,而且还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甚至赏赐他两个奴婢,命郡县按时给他的祖母送饭.足见《陈情表》所体现出的“情”的力量.
《陈情表》的语言艺术也是大可称道的.作者采用了不少排比,对偶句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内容.如“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以长幼、内外皆无来显示自己的孤苦伶丁.又如以“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对句表明李密的孝名与才名并传.再如以“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则表示了作者誓报恩德的冰心诚意.《陈情表》的写作多用四字句,杂以参差句,语言练达,琅琅上口.由于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作者:218.1.241.*2006-10-11 20:27 回复此发言

--------------------------------------------------------------------------------

2 陈情表 赏析

《陈情表》赏析
我回到成都又到峨眉山去,路上经过彭县城郊附近时,看见一个碑,上面写着“张纲故里”.张纲是汉朝的一位大人物,并且是个刚正的人,人人佩服他,所谓“方马埋轮”就是他的故事.又说了“豺狼当道,安问狐狸”,说这句话的人实在可佩服.还有一个碑上写着“李密故里”,这就是上陈情表的那一位,因为他在蜀汉做过小官,就不愿意再在晋朝做官,他把他良心里要说的话,细细地写出来,令每一个人读了都深受感动.他先有了纯忠纯孝的心,又能实行,才能写出那样的文章,留传千年.往前不远,又是一个石碑,上面写着“老彭故里”,相传说,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那位老彭.有人说他活了八百岁,这也不敢说他能活那么大的岁数,只是讲究卫生,能少吃能多动自然老来少病,没有病怎么死呢?------冯玉祥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父早亡,母何更嫁.密见养于祖母,事祖母以孝闻,侍疾,日夜未尝解带.蜀平后,晋武帝徵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
看破浮生过半, 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 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土半姻民眷.半雅半粗器具, 半华增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 .
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疆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