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生物 > 作业

列举5例说明维生素与辅酶(辅基)的关系和作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生物作业 时间:2024/04/29 19:22:43
列举5例说明维生素与辅酶(辅基)的关系和作用
八、核酶:
具有自身催化作用的RNA称为核酶(ribozyme),核酶通常具有特殊的分子结构,如锤头结构.
九、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
核酸具有酸性;粘度大;能吸收紫外光,最大吸收峰为260nm.
十、DNA的变性:
在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螺旋的两条互补链松散而分开成为单链,从而导致DNA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变性.
引起DNA变性的因素主要有:①高温,②强酸强碱,③有机溶剂等.DNA变性后的性质改变:①增色效应:指DNA变性后对260nm紫外光的光吸收度增加的现象;②旋光性下降;③粘度降低;④生物功能丧失或改变.
加热DNA溶液,使其对260nm紫外光的吸收度突然增加,达到其最大值一半时的温度,就是DNA的变性温度(融解温度,Tm).Tm的高低与DNA分子中G+C的含量有关,G+C的含量越高,则Tm越高.
十一、DNA的复性与分子杂交:
将变性DNA经退火处理,使其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称为DNA的复性.
两条来源不同的单链核酸(DNA或RNA),只要它们有大致相同的互补碱基顺序,以退火处理即可复性,形成新的杂种双螺旋,这一现象称为核酸的分子杂交.核酸杂交可以是DNA-DNA,也可以是DNA-RNA杂交.不同来源的,具有大致相同互补碱基顺序的核酸片段称为同源顺序.
常用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有:原位杂交、斑点杂交、Southern杂交及Northern杂交等.
在核酸杂交分析过程中,常将已知顺序的核酸片段用放射性同位素或生物素进行标记,这种带有一定标记的已知顺序的核酸片段称为探针.
十二、核酸酶:
凡是能水解核酸的酶都称为核酸酶.凡能从多核苷酸链的末端开始水解核酸的酶称为核酸外切酶,凡能从多核苷酸链中间开始水解核酸的酶称为核酸内切酶.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顺序,并从特定位点水解核酸的内切酶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第四章 酶
一、酶的概念:
酶(enzyme)是由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和高度的底物特异性,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酶按照其分子结构可分为单体酶、寡聚酶和多酶体系(多酶复合体和多功能酶)三大类.
二、酶的分子组成:
酶分子可根据其化学组成的不同,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全酶)两类.结合酶则是由酶蛋白和辅助因子两部分构成,酶蛋白部分主要与酶的底物特异性有关,辅助因子则与酶的催化活性有关.
与酶蛋白疏松结合并与酶的催化活性有关的耐热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称为辅酶.与酶蛋白牢固结合并与酶的催化活性有关的耐热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称为辅基.
三、辅酶与辅基的来源及其生理功用:
辅酶与辅基的生理功用主要是:⑴ 运载氢原子或电子,参与氧化还原反应.⑵ 运载反应基团,如酰基、氨基、烷基、羧基及一碳单位等,参与基团转移.大部分的辅酶与辅基衍生于维生素.
维生素(vitamin)是指一类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所必需的,但在许多生物体内不能自身合成而必须由食物供给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维生素可按其溶解性的不同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有VitA、VitD、VitE和VitK四种;水溶性维生素有VitB1,VitB2,VitPP,VitB6,VitB12,VitC,泛酸,生物素,叶酸等.
1.TPP:即焦磷酸硫胺素,由硫胺素(Vit B1)焦磷酸化而生成,是脱羧酶的辅酶,在体内参与糖代谢过程中α-酮酸的氧化脱羧反应.
2.FMN和FAD:即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是核黄素(VitB2)的衍生物.FMN或FAD通常作为脱氢酶的辅基,在酶促反应中作为递氢体(双递氢体).
3.NAD+和NADP+:即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辅酶Ⅰ)和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辅酶Ⅱ),是Vit PP的衍生物.NAD+和NADP+主要作为脱氢酶的辅酶,在酶促反应中起递氢体的作用,为单递氢体.
4.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是Vit B6的衍生物.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可作为氨基转移酶,氨基酸脱羧酶,半胱氨酸脱硫酶等的辅酶.
5.CoA:泛酸(遍多酸)在体内参与构成辅酶A(CoA).CoA中的巯基可与羧基以高能硫酯键结合,在糖、脂、蛋白质代谢中起传递酰基的作用,是酰化酶的辅酶.
6.生物素:是羧化酶的辅基,在体内参与CO2的固定和羧化反应.
7. FH4:由叶酸衍生而来.四氢叶酸是体内一碳单位基团转移酶系统中的辅酶.
8. Vit B12衍生物:Vit B12分子中含金属元素钴,故又称为钴胺素.Vit B12在体内有多种活性形式,如5'-脱氧腺苷钴胺素、甲基钴胺素等.其中,5'-脱氧腺苷钴胺素参与构成变位酶的辅酶,甲基钴胺素则是甲基转移酶的辅酶.
四、金属离子的作用:
1. 稳定构象:稳定酶蛋白催化活性所必需的分子构象;
2. 构成酶的活性中心:作为酶的活性中心的组成成分,参与构成酶的活性中心;
3. 连接作用:作为桥梁,将底物分子与酶蛋白螯合起来.
五、酶的活性中心:
酶分子上具有一定空间构象的部位,该部位化学基团集中,直接参与将底物变为产物的反应过程,这一部位就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参与构成酶的活性中心的化学基团,有些是与底物相结合的,称为结合基团,有些是催化底物反应转变成产物的,称为催化基团,这两类基团统称为活性中心内必需基团.在酶的活性中心以外,也存在一些化学基团,主要与维系酶的空间构象有关,称为酶活性中心外必需基团.
六、酶促反应的特点:
1.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酶的催化效率可比一般催化剂高106~1020倍.酶能与底物形成ES中间复合物,从而改变化学反应的进程,使反应所需活化能阈大大降低,活化分子的数目大大增加,从而加速反应进行.
2.具有高度的底物特异性: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以促进一定的化学变化,生成一定的产物,这种现象称为酶作用的特异性.
⑴绝对特异性: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种化合物,以催化一种化学反应,称为绝对特异性,如琥珀酸脱氢酶.
⑵相对特异性: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催化一类化学反应,称为相对特异性,如脂肪酶.
⑶立体异构特异性: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种立体异构体,或只能生成一种立体异构体,称为立体异构特异性,如L-精氨酸酶.
3.酶的催化活性是可以调节的:如代谢物可调节酶的催化活性,对酶分子的共价修饰可改变酶的催化活性,也可通过改变酶蛋白的合成来改变其催化活性.
七、酶促反应的机制:
1.中间复合物学说与诱导契合学说:酶催化时,酶活性中心首先与底物结合生成一种酶-底物复合物(ES),此复合物再分解释放出酶,并生成产物,即为中间复合物学说.当底物与酶接近时,底物分子可以诱导酶活性中心的构象以生改变,使之成为能与底物分子密切结合的构象,这就是诱导契合学说.
2.与酶的高效率催化有关的因素:①趋近效应与定向作用;②张力作用;③酸碱催化作用;④共价催化作用;⑤酶活性中心的低介电区(表面效应).
八、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反应动力学主要研究酶催化的反应速度以及影响反应速度的各种因素.在探讨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时,通常测定其初始速度来代表酶促反应速度,即底物转化量>k+2时,Km=k-1/k+1=Ks.因此,Km可以反映酶与底物亲和力的大小,即Km值越小,则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③Km可用于判断反应级数:当[S]100Km时,ν=Vmax,反应为零级反应,即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无关;当0.01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