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急求! 2011年或2010年国内时事热点什么都行,最重要的是不可少于300字评论.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19 16:34:34
急求! 2011年或2010年国内时事热点什么都行,最重要的是不可少于300字评论.
时事评论
2010年11月29日12时 许,距乌鲁木齐千余公里的新疆阿克苏市五校发生一起踩踏事故,造成41名学生受伤,其中轻伤34人、重伤6人、有1人因脏器严重受损病危.
据初步调查:阿克苏市五校课间操时,学生下楼至楼梯口发生拥挤,前面的学生摔倒后引起踩踏.
听到今天的惨剧,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去年发生在湖南湘乡市育才中学的踩踏事件.我们不需要 “前车之鉴”更不需要“亡羊补牢”,甚至不需要听到某某学校再说诸如我们保证以后类似事件不再发生……笔者认为,安全教育不是踩踏背后的一阵风效应,学校应该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如果把近年来类似校园踩踏的新闻找出来,会发现事故发生的情节何其相似.事实上,回顾近年来的校园安全事故,都似曾相识,这就需要反思,为何类似事故一再发生?
我们可以想象,这件事发生后,又一阵安全风将在各学校掀起.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阿克苏第五小学也可能举过类似的安全演练,安全教育.吸取教训不如用心做事,避免悲剧不如从我做起.学校应该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以身作责地注重安全教育,而不是用疏散演练取代草木皆兵的神经绷紧,更不是走马观花的应付检查替代堂而皇之的安全保障.
作为学校,不应该注重教育而轻视安全,没有安全的保障,何谈教育的成败?主次不分反而置若罔闻,血的教训方恨未雨绸缪.笔者认为,宁可杞人忧天,不可掉以轻心.我们不需要一本安全教育手册,需要的是学校对安全教育的“诚意”,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安全意识.可真正把安全教育问题放在首位的学校又有多少?
面对现行教育的沉疴痼疾,政绩与利益的利益纠纷,学校没有真正把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这样的教育,又怎么可能真正死学生所思,向学生所想.这注定是教育的悲剧,自然也就会产生社会悲剧.
我们希望每所中小学和每个学生从这次事故中汲取教训,引起高度重视,不仅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命,也为爱我们关心我们的家人着想,增强我们安全意识,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吧.
地铁纵火案警示城市安全
1月10日晚10时20分许,广州地铁五号线的一趟列车内突然起火,火警来自于车厢内的一个小煤气瓶,爆炸后火球烧到了车顶,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只有纵火者自己受伤),而纵火者吴美成也在事发后不到7小时即向警方自首.万幸的是,职责部门甚至所有市民,藉由此次后果不太严重的“1•10”地铁纵火案,可以引起足够的重视,能够展开全面的反思,查找仍然频频显现的安全疏漏,研讨尽可能周全的保障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果如是,可谓善莫大焉.因为地铁交通的特殊性,发生在这里的安全事故,掰着指头可以罗列出来的,几乎每一次都是一场旷世噩梦.能有这么“温柔”的一次提醒,对于整个城市而言都不能不说是上天的好生之德.
是否可以在不增加人手的前提下实现人员和设备的更充分利用?站台上的地铁工作人员,除了提醒乘客注意上下车安全之外,是否应该承担更多的工作职能?或者本身就有抽检职责的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存不存在形同虚设的嫌疑?在经历了亚运期间的神经紧绷之后,各个职责部门都有松口气的心思.但身系万千市民的通行安全,其实容不得一时半刻的懈怠.纵火案发生之后,地铁方面表示已经增加了人手,对于乘客携带的大件行李将进行询问并查看.不知这样的增加人手是否会加大地铁运营的成本,如果没有,那是否意味着,案发前后在成本不变的前提下,管理部门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即使不增添额外的安检程序,现有程序的执行也存在松紧与缓急之别,说白了还是重视程度的不同.而现在这种案发之后的“高度重视”与“提高警惕”,所面临的最大考验还是能不能持之以恒的问题.
地铁发生火情之后该怎么办?包括自救、报警,甚至提高日常乘车的警惕心,安全常识的日常教育,不仅地铁一隅,人存在于世间,需要面对太多可能的灾难与危险,应该有更多心理、知识、技能方面的日常准备,而这样的准备不能总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着手建设地铁.地铁为我们的都市生活提供了便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也给城市提出了需要更加重视的常态安全保障要求——容不得一刻的懈怠和丝毫的疏漏.“1•10”地铁纵火案对这个城市而言,不啻是拨打了一次110报警,让职能部门去检视各自的工作,也让整个城市提高警觉.
上海大火
“11•15”重大火灾,众说纷纭.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尽管“11•15”火灾怵目惊心,曾深深打动全国、乃至国内外许多人的心,但岁月无情,许多记忆和感触,终究会无可奈何地被时间所冲淡,能够在事情过去2月有余、“冲淡效应”开始悄悄发挥威力的节点,重新揭开这道痛苦的疮疤,再度让人们回忆起这段不应忘记的往事,并进而将审视的目光再转向政府的反省、处置和善后,这毕竟需要相当的勇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显露了“不回避、不轻轻放过”的姿态.这种勇气和姿态值得欢迎.
“欢迎”不仅仅是一种鼓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期待、监督和鞭策.俞正声在会上承诺,要全力做好事故各项善后工作,全力配合国务院调查组查清事实,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并要深刻总结事故教训.对此,死里逃生的胶州大厦幸存者、悲痛欲绝的死难者家属,以及全上海、全中国的公众、媒体目光,都在注视着.
人命关天,如此重大的责任事故,必须有人承担相应责任,此前披露的一些处理细节,曾引起广泛的争议.有些争议至今仍未平息.此次在会上,俞正声书记公开表示“不能回避,更不能轻轻放过”,话语铿锵,掷地有声.
对此,公众、舆论应是乐闻乐见的,由此人们期待依法对事件的责任进行科学、细致的调查,并在调查结果基础上,不纵不枉地对责任人进行应有处罚.刑要上大夫,礼要下庶人.仍处在悲伤中的人们也好,记忆尚未消退的公众和媒体也罢,都愿意听到“不能忘怀”的陈述,但如何才是“不忘怀”?
人们不希望,这种“不忘怀”仅仅被象征化为深深鞠躬、亲切慰问,或是一个特别的纪念日,一座耗资不菲、设计不俗的纪念碑.从根源上、机制上寻到此次火灾的真正隐患,并切实从制度上亡羊补牢,避免类似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这才是真正的“不忘怀”,是对“11•15”火灾最切实、最有意义的纪念.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传统道德对普通人的基本要求,对一方政府,一任领导,要求自然更严格.人们乐闻“永不忘怀”的表态和承诺,更期待这些承诺的切实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