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读杨修之死有感5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3/29 23:54:14
读杨修之死有感
500字左右.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杨修遭曹操嫉恨而惹杀身之祸.
杨修是杨彪之子,字祖德.出身世代簪缨之家.为人绝顶聪明,真所谓"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举孝廉,除郎中,为丞相曹操主薄."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自魏太子以下,并争与交好",为曹操办事很得力.但由于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而又为曹操所不容.有如下故事:
曹操曾造花园一所.花园落成时,曹操去观看,不说好,也不说坏,只取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开了.人们不了解他的意思,只有杨修理解.他说: "'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后,又请曹操去看.操大喜,问道:"谁知吾意?"左右回答:"杨修也!"曹操虽然表现上称好,而心底里却很忌讳.又有一天,塞北送酥一盒给曹操.操亲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杨修看到了,竟拿取餐具给大家分吃了.操问其故,修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虽然喜笑,而心头却很厌恶杨修.
曹操多猜疑,深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睡了半天起来的时候,假装作梦,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惟独杨修又了解其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曹操第三个儿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很多人商议,想立曹植为世子.曹丕知道了这个情况,密请朝歌长吴质到内府商议.因怕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了解这个情况后,径直报告曹操.操派人在曹丕的府门进行观察.丕慌告吴质,质说:"不用担心,明天用大簏装上绢来迷惑他们."丕按照质的计谋,以大簏载绢人,里面不藏人.使者搜看簏中,果真是绢,回报曹操.操因此疑杨修诬陷曹丕,更加厌恶杨修,曹操想试曹丕、曹植的才干.一天,一边命令他们各出邺城门,一边又密使人吩咐门吏,不放他们出去.曹丕先到,门吏挡住他,他老老实实地只得退回.植听到这个情况问于修.修说:"你是奉王命出城,如果有人阻挡,就可以立即把他杀掉!"曹植听从他的话.及至门,门吏挡住.植喝叱说:"我奉王命,谁敢阻挡!"立刻把门吏斩了.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干.后有人告诉曹操说:"这是杨修教导他的!"操大怒,因此也不喜欢曹植了.杨修又曾为曹植作答教(有答案的问卷)十余条,如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剖析植,植对答如流.曹操心中甚为疑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曹操见了大怒说:"他竟敢欺骗我!"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曹操自平汉中时,困于斜谷界口,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悼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敦,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间道:"您为什么收拾行装?"修说:"以今晚的号令,就可知道魏王不久就将退兵回去;鸡肋,吃又没肉,扔掉又有些味道.现在进攻不能取胜,收兵又怕人笑话,在这里又没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回去,明天魏王肯定会退兵.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时慌乱."夏侯
说:"您真是魏王的肺腑知己呀!"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得知此情后,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曹操大怒说:"你胆敢制造谣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杨秉(91-165年),字叔节,是杨震的中子,是后汉桓帝刘志的得力宰辅,著名政治家.据《后汉书》记载:
"秉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遂不复娶,所在以淳自称.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八年(165年)死,时年七十四,赐茔陪陵."
可见汉代对他的评价和待遇是相当高的.
杨秉又是个治儒学的教育家.他"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直到四十多岁,他才开始出山做官,先拜侍御史,后相继出任豫、荆、徐、党四州的刺史,并迁任城(西汉置县,今山东微山县西北)相.他做官也和他父亲杨震一样,十分清正廉洁,以弹劾贪官污吏为能事.他自定刺史的工资为二千石,计日受俸,余禄不入私门.他的老部下任城孝廉景虑见他罢官归里,"雅素清俭,家至贫窭,并日而食",就送他百万钱,然而他闭门不纳,拒不接受.
他是桓帝的"劝讲",即老师.由于经常给桓帝提意见,桓帝有时不但不听,而且还要贬 斥他.有时他自己"以病乞退",有时则连坐免官.延熹三年(160年),碰上日食.太山太守皇甫规等讼秉忠正,不应该长久受压抑不用他.尚书令周景与尚书边韶也议奏:"杨秉任皇帝的儒师,一直比较谦虚;他隐居行义,以退让为节.每次征召他都不应,虽然有违朝廷重望,但这种退让的作法却可以抑制只知升官的风气.皇上圣明之时,就会有不召之臣,圣上大德,宜用优待的礼节.可以告诉杨秉所在的地方,让他明白朝廷的恩惠重大.如果还不应召,再讨论如何处罚的事."朝廷于是再一次征召杨秉,秉才赴任,拜为太常.
延熹五年(162年)冬,杨秉代刘矩为太尉.这时宦官正是炽热的时候,任人惟亲,用自己的子弟做官,布满天下,竞为贪淫,朝野嗟怨.秉与司空周景上言:"内外官吏职位,多为不适合其位的人,自己随意征吕且任用时不测试其才能,以致任意窃取公财,怨恨纷争不绝.过去的典制规定,宦官子弟不得做官,但现在他们的子弟却在各部任职,有的人年少庸人,却占据高位,以致上下怨忿忧患,为害天下.应该沿用旧典,辞退贪官,堵塞灾涝.请下司隶校尉、中二千石、城门五营校尉、北军中候,各自核察部下,那些应当辞退罢免的,各自列表呈上,三府廉察出有遗漏的,补上呈报."桓帝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于是杨秉条奏牧守以下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刺史羊亮、辽东太守孙值等50余人,或处死,或罢免,天下莫不肃然.
当时郡国的计吏多留拜为郎,杨秉对此很不满意.他告诉桓帝在三署看到了郎官700余人,这都是些拿干薪吃闲饭的人,而一些不良的守相,又想"因国为池,浇濯衅秽",就闹得更糟了.他主张"宜绝横拜,以塞觊觎之端".桓帝又听从了他的意见.自此终桓帝世,即到167年,计吏无复留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