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家》 写一篇作文.很急很急.好心人帮帮忙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0 18:44:21
《家》 写一篇作文.很急很急.好心人帮帮忙

翠北小学 六(5)班 王一如

“家”在人们心中,就是温暖的港湾,爱的停泊地.我的家也不例外,它虽不富丽堂皇,但也决不是那么无聊无趣.下面,就由我来介绍我家的三个成员吧:

“根”——我的父亲
根,是树木的生命之源,也是花草的命根.它们无私地将养料给予绿叶、奉献给需要它的万物.而我的父亲也正是如此,他不辞劳苦地到处奔波,供着我读书学习.他如同根一样,将自己所懂得的,所知道的,所拥有的,都毫不怜惜地给了我.
是啊,父爱如火,他时刻都在燃烧着自己,将火所拥有的光和热奉献出来,给了我.
清楚地记得,那是2005年7月,我不幸病魔缠身,得了重病.可父亲却瞒着我,每天给我端水送药,还说“别担心,明天就OK了,好好休息吧……”他总是这样激励着我.可他自己却瘦得更厉害了,人似乎也显得更憔悴了.
这就是我的父亲,他如同根一样,将自己一切的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了我.

“叶”——我的母亲
绿叶,是一种纯洁、高尚的代表,它用她的纯朴,衬托出了花朵的娇态.我的母亲就如同绿叶一样,用她那美丽,高尚的形象,衬托着我.
有人说,母爱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还要说,母爱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母亲,您知道您在儿女的心目中,是“真的”种子,善良使信,美的旗帜吗?
多少年来,母亲一直用自己的心血抚育着我.她给了我生活的尺,让我天天去丈量;她给了我一面模范的镜子,让我自己去照样.
在小小的稿纸上,我并不能对母亲说那么多.只好千言万语化为一语:“母亲,谢谢您!”

“花骨朵”——我
我,还是一朵未开放的花骨朵,但却受到了无比幸福的待遇,根给了我养料,绿叶衬托着我,同时,又有许多的人们在关心着我,使我能够健康成长.老师似园丁,给我浇水,同学似伙伴,给我友谊.
在这儿,我衷心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朋友,我相信,在阳光之下我一定能够健康成长!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家庭,我深信我们一家能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花,父亲似根,母亲是叶,而我,则是那一朵未开的骨朵.无论天气是如何的糟糕,我们都将会永远在一起,一起迎接那太阳的笑脸,一起接受那风雨的洗礼,永远,永远……
(辅导老师:陈璧珍)

写后札记: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的心中不禁喷发出一股充满亲情、活力与爱的岩浆,不错,父母无时无刻都在照料着我,关心着我,呵护着我,就像两棵大树中加着一株树芽,为我挡风遮雨;同时,也就如同我在文中写的一样,家,就像是三个亲人组成的一朵花,接受着那灿烂的爱的阳光,使我在阳光下开放出硕大而又美丽的花朵!
家长的话:
看了孩子写的这篇作文后,突然间觉得孩子长大了.在我的印象中,她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没想到孩子也有这么丰富的内心世界.作为家长,我明显地感觉到孩子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写作能力明显提高,也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儿了,我感到很欣慰.
家长:刘海英
2006年12月18日
同学点评:
文章没有华丽的语句却有素美的比喻,把小作者心中的感受更真实地描述了出来.其中,文章的题目简直是和尚的住处——妙.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常言道“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一篇文章的标题拟得好,就像温馨的店名更能吸引顾客的眼光一般,引起读者的兴趣.
先说说文章的题目,《家》吧.题目虽只是短短一个“家”字,但却概括了家里的人,家里的物,家里的事,突出了家的和谐,家的温馨.比起一些平凡无趣的题目来,《家》这样简洁而有意义的题目更能吸引人的目光.
除了《家》这个题目,文章还使用了三个小标题.文章的小标题用得很恰当,很确切.小作者分别用了“根”“叶”“花骨朵”来形容“父亲”“母亲”和“我”.从表面上看,小作者的比喻很有想象力,把一个家比作一株花,有根有叶有花骨朵儿,但往深处想,却又不只是这么一回事了.
父亲是一个家的梁柱,是一家之主,要撑起个家,总是为家而四处奔波;根也是如此,如文中所提到的,“根是万物的生命之源,是花草的命根”,如此一来,“根”和“父亲”就有异曲同工之处了,母亲在儿女眼中则是一位天使,她温柔、心细、纯洁、高尚,只是一直默默地为儿女付出.绿叶也一样,默默地为花朵衬托,在花朵开放后,叶也会在花背后悄悄地慢慢地伸展开来,期望为花多出一分力.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花朵和孩子也十分相似,一直享受着根和叶给予的养分.只是因为年龄未到,所以还没来得及为祖国出力.一切都那么合情合理,一切都那么相似,所以说,小作者对“家”的比喻是那么恰当.
文章写得真实、贴切,所以文中有许多地方都叫人很是感动.比如“‘家’就是温暖的港湾,爱的停泊地”.前半句把人比作小船,把家比作港湾,供船停泊;后半句则描述出了人们在外辛苦工作、学习,回到家就可以安心休息的情景.
文章结尾还有一句:“一起迎接那太阳的笑脸,一起接受那风雨的洗礼,永远,永远……”写得更是感人,突出了“一家人要永远在一起”的思想感情,一边表达了小作者对父母的爱,另一边也述出了小作者的愿望.
总而言之,《家》这篇文章虽然语言朴素,却生动地写出了“家”的温馨,文章可以说是哑巴遇到哑巴——没得说;还望小作者再接再厉.
(点评人:翠北小学六(5)班 李敏仪)

同学点评:
如果要写好一篇作文,最重要的三个地方莫过于题目、开头和结尾,题目就像文章的“眼睛”,“眼睛”如果是那种无神、呆板的,那就可以显示出这整篇文章的好坏以及作者的水平,此文章题目为《家》,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却能让读者从中读出家的味道与家的温馨,而且透着一股爱,让人能感受得到家的温暖.
而开头就要像虎的头一样要气派,要引人入胜,小作者就运用了抒情的开头切入了正文,给人以一种在诗情画意下的环境悄悄地进入文章中,而后开头最后一句便开始介绍人物了.
虽然题目、开头和结尾都要写好,可是文章内容也得要写得精彩,让人拍手叫好,如果开头结尾写得再怎么好,内容不精彩,那只是绣花枕头——包草而已,小作者恰恰注意到这一点,所以才能把中间的主要内容写得那么好,一如巧妙地运用了小标题形式,让人一目了然,依次将父亲、母亲和“我”比喻成根,叶和正在含苞预放的花骨朵,描写恰当、贴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一如对父母的感恩与爱,也可见一如的那颗充满爱的孝心.
文章层次分明,好词佳句多,能把父母亲和自己比喻成那么鲜明的事物,看来一如的文采真的是浪里的浪花——不是吹的啊!用一盆盆栽比喻整个家,一个一个步骤介绍这盆花的部位和重要性,也就是这个家的人物,这是本文的亮点.
说到结尾,那就要像凤的尾巴一样漂亮,结尾要引人深思,让人就像吃了个糖,吃完后,嘴里还满是香味,久久无法忘怀,看了还不停地回想.小作者的结尾不仅结束得漂亮,还给人一种幻想,幻想着这幸福的一家,多么欢欣、美满,他们一起勇敢地生活下去,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挫折,给人一片空间去遐想,遐想……
看了这篇作文,我的感觉就像两个哑巴亲嘴——好的没法说!也可以看出小作者的作文功底,语句优美,用词恰当,还能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写,就是海里的浪花——不是吹的!
望一如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写出更好的文章!,

(点评人:翠北小学六(5)班 苏虹曼)

同学点评:
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读了《家》这篇文章,也会有一丝丝暖意油然而生.这,是一篇由爱组成的文章,文中的每字每句,都含着作者爱的心跳,对家的无限热爱.如同一首爱的交响曲,字,弹奏着,符号,拨动着,爱的幽雅旋律.我的心,被作者的文章,深深牵住了,它是那么的真挚、感人,我十分相信作者深深爱着她的家,因为,她的家,是一株完美无瑕、含苞欲放的爱的花.
文章,按总—分—总的形式来写,格式新颖,引人,并且突出主题.整篇文章围绕着主题——“家”来加以描写,先写了父如根,将自己一切的一切毫不吝啬地献给作者,从而突出父亲的伟大;然后写了母如叶,衬托着作者,给予生活的尺子,让作者去衡量,给予人的镜子,让作者去照样,说明了母亲一直深爱着作者,严厉的教育作者.
文章的语句,十分委婉、感人,有着韵味.结构更是巧妙,根——父亲,叶——母亲,花骨朵——“我”,十分的清晰,井井有条,充分表达,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条有理,作者带着热烈的情感,所以描写出色,淋漓尽致,运用了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精彩.作者的表达方法意味深长,如同鲜茶一般,喝后留下淡淡的一抹清甜,回味无穷.
从文中的叙述,可以了解到,作者的家,既不辉煌,也不无趣,只是一个温暖的家,一个爱的停泊地.虽然,在文中只是介绍了作者的家的成员,可终究,要表达的只是一个美丽的字:爱.
描绘中,作者的家好似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作者心灵的支柱,迈向未来的勇气.因为作者的《家》太美的缘故吧!我也不禁默默祝愿着:“根”、“叶”和“花骨朵”能永远,永远的在一起……
(点评人:翠北小学六(5)班 黄燕怡)

同学点评:
我一读起这篇文章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妙”和“抒情”.而且文章的结构也很新颖,文章是用小标题的形式.还用根、叶和花骨朵来比喻一家人.让人读起来感到很温馨,也感受到有家的快乐.看到这篇文章,让我又情不自禁地想到现在的儿女,只知道享受父母给予的爱,并没像作者那样对父母有感恩之心.此外,作者在文章里用了许多好词好句,可见作者平时学习是蚂蚁的腿——勤快.我相信,这篇文章是发自作者内心写的,所以文章能自然地流露情感,把对父母的爱描写得淋漓尽致.
本文开头结尾照应开头,主要写“我”对家的理解.而中间几段是分写家庭成员.首先是“根”——我的父亲.这段充分体现出父爱也可以跟母爱媲美.同时,也把根的作用描写出来.接下来就是写母亲,作者把女人的天性与善良搭配得很恰当.
通过文章,让我们感悟到许多,一家子的感情是荷花结子——心连心.一个美满的家庭是要由顶梁柱——父亲和为我遮荫的绿叶——母亲所组成的,当然,还缺不了一个调皮捣蛋的我.唉,我最后在插一句,文章写得妙及了!
(点评者:翠北小学六(5)班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