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西湖的绿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16 23:16:56
西湖的绿赏析
西湖的绿》意境美探微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高塘学校 陈忠德
  “水光潋滟晴方好,三色空蒙雨亦奇”.吟诵宋代诗人苏东坡描写西子湖美丽的佳句,自然地想起了当代女作家宗璞的散文〈西湖的绿〉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文艺创作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者说,意境就是作家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创造出来的、有着丰富内涵和无穷韵味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古代文论家常拿意境来衡量作品的高下,当代的宗璞的《西湖的绿》便是意境很高的佳作.
  一、绿的逼人气势
  “奇怪的很,这次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子花的香.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
  此节“满湖烟雨,一片迷蒙”、“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子花的香”,这是作者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并用了“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的拟人化手法写出了西湖初夏风光别具风味.同时,引用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佳句,给西湖增添了几分神韵.这给读者第一印象是,六月的西湖在烟雨笼罩中有一种特有的空灵清丽之美.
  接下来作者运用虚实相给合手法,描绘了西湖丰富多姿的“绿”:
  每次一样,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几天中我首先领略了一个”绿“字,只凭这一点,已使我留连忘返.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了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琮琤,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这一节写出了绿的逼人的气势.写“雨中访灵隐,一下车,绿意扑眼而来”,这是虚写对绿的感受.“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这实写出灵隐的绿,绿得浓郁.写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似乎连雨丝儿也都是绿的”,这也是虚写对绿的感受.写峰上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这又实写了灵隐的绿,绿得深透.写冷泉亭旁平稳中琮琤的溪水也是“碧澄澄”的,影着一片绿色分外美丽,这些作者运用了虚实给合的方法,都描绘出树木、小径、溪水触眼是绿,无处不绿,表现了绿的广漠无际,浸透到了每个角落,绿意相争胜,大显伸手,为读者构筑了一绿的世界.作者将绿的气势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似乎有一种逼人的气势.
  二、绿的意趣美
  西湖有很多景点,各有各的特点,而作者抓住了黄龙洞、屏风山、九溪十八涧以及苏堤各自的特点写出了西湖另一种特色: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韧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这里写出了绿的意趣美.文中说到西湖胜景极多,即使一个绿色,也各不雷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幽”与“洞”相关,表现了黄龙洞内绿的浓厚深暗的特点;“野”与“山”相关,山上的绿到处都是,分布广泛,绿得奔放,无边无际;“闲”与“水”相合,如闲云流水,绿得自在,无拘无束.既抓住了特点,又写得富有情趣.“幽”、“野”、“闲”这三者意趣各不相同,写得生动形象.写苏堤两边的树木,“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树身布满绿茸茸的青苔”,使绿荫荫的苏堤更添了几分绿.青苔的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树木,如云霞”,“整片看来,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从颜色、质地、形状、布局、给人的印象等方面写出了青苔给苏堤带来了绿的意趣.这样的描绘简直是画意诗情,极富有绿的诗意美和情趣美,将人们带进了一个铺天盖地的绿色世界中.
  三、绿的茁壮的生命力
  “花港观鱼”也是西湖的一大胜景,在这里可观赏到具有生命的价值,从而又看到西湖另一种绿的特点: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地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地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作者在这一节写出了绿的茁壮的生命力.花港新荷,其姿态“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依在水面”.“圆圆的绿叶,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地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港边初春杨柳绿枝绿叶,一切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作者把新荷、初春杨柳的绿色之美写得栩栩如生,赋予动感,富有极强的茁壮的生命力,给人以哲理的思考和无穷的回味.
  四、静动相衬,平添情趣
  在作者眼里,西湖山山水水遍地是绿,无处不绿,而湖中一摇船姑娘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增添了情趣和意境: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波平如镜,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桨声唉乃,愈增加了一湖幽静.一会儿摇船姑娘歇了桨,喝了杯茶,靠在船舷,只见她向水中一摸,顺手便带上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她自己只微笑着一声不出,把鱼甩在船板上.同船的朋友看得入迷,连连说,这怎么可能?上岸时,又回头看那在浓重暮色中变得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湖水,惊叹道:“真是个神奇的湖!
  这一小节是静动相衬,平添情趣.作者在“兴尽晚归舟”途中所见,远山青中带紫,湖中“碧波如镜”.写至此,作者该歇息了,但见“船儿在水面上滑行”;渐听见“桨声唉乃”,增添了一湖幽静.忽见“一摇船姑娘歇了桨,喝了杯茶,靠着船舷,只见她向水中一摸,……把鱼甩在船板上”.真可谓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有声有色,使西湖美景静中有动,景中有人,平添了几分意境和情趣.
  通篇描写,无论是古木、小径、溪水、青苔、新荷,还是杨柳、山、洞、小溪、姑娘,无不如潮如海,满湖绿色,满湖生机,满湖诗意,正如作家杨朔所说的:“好的散文是一首诗”.本文绿的描绘简直是一首诗,其铺张扬厉,亦大有汉赋之遗风,给人一种壮美的享受.
  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心境?这也许与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钟情于山水,爱恋西湖分不开的.在作者眼里,自然界中的一切情趣,富有生命力的绿,看在眼里,爱在心里.作者之所以感觉到西湖有如此之美,把西湖的绿写得具体入微,多姿多彩,富有灵性,其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她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体验,善于感受.那山光水色间浓浓淡淡、深深浅浅的绿,让人大饱眼福,心旷神怡.通读全文,如炎热的盛夏喝了一杯醇香冰凉的饮料,沁人心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我们再深层追究作者心境与情感.
  作者写此文的时间是在1962年,是新中国成立不久.60年代初的中国虽然是比较贫困落后的社会,人民生活十分困苦,但是,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英勇奋战,创建着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那时的中华民族正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辉煌,正在茁壮成长.至此,不难发现:作者描写西湖的绿,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色充满着勃勃生机;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西湖处处是绿,触目是绿,满眼皆是绿色的生命,这不正是中华大地上处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缩影吗?作者借赞西湖的绿色之美,就是来盛赞西湖“茁壮的生命力”;赞美西湖富有“蓬勃的生机”、“茁壮的生命力”,也就是在盛赞、歌颂我们伟大祖国的“茁壮”、“成熟”的生命力.作者描绘西湖之变化、赞美西湖之变化,就是描绘祖国之变化,赞美祖国面貌的之变化,变得快,变得好,变得神奇,变得具有强盛生命力的国家.由此发觉:作者面对西湖此景,她看到了灵性的人间天堂,她看到了祖国的锦锈河山,她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激动而自豪,欣然命笔,用诗一般闪亮的语言尽情描绘西湖的绿色之美,抒发了对人间西湖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从而进一步抒发了对祖国秀丽风光和强大的生命力的挚爱和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