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什么样的地区?其中动植物有哪些特点?森林有什么作用?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5 13:18:14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什么样的地区?其中动植物有哪些特点?森林有什么作用?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 , 其主要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森林中的植物以乔木为主 , 也有灌木和草本.森林中的动物由于在树上容易找到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因而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 , 如鼠、貉、眼镜猴、长臂猿、避役、树蛙等.与树栖攀援生活相适应,这些动物在形态结构上具有一系列特征,例如 , 松鼠等动物具有弯曲而锐利的钩爪,足掌上有发达的足垫;眼镜猴等动物的指(趾)端具有特殊的吸盘 ; 避役的趾成对合呈螯伏;卷尾猴等动物具有缠绕性的长尾巴,可以缠绕在树枝上 , 将身体悬挂起来.由于森林中障碍物多,肉食性动物往往采用伏击的方式进行捕食 , 被捕食的动物往往采用隐蔽躲藏的方式来逃脱敌害.由于森林中地下树根密集,土壤很潮湿,不利于动物挖洞和穴居 , 因而森林中挖洞和穴居的动物比较少见.森林中的鸟类大都把巢筑在树杈上或树洞里,这显然要比在地面上筑巢安全得多.
特点:动植物种类繁多,种群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制造氧气:
绿色植物是二氧化碳的消耗者和氧气的生产者.通常一公顷阔叶林一天可以消耗1000千克的二氧化碳,释放730千克的氧气.
净化空气:
实验证明,林木在低浓度范围内,吸收各种有毒气体,使污染的环境得到净化.
例如,一公顷柳杉林每月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美人蕉、月季、丁香、菊花以及银杏、洋槐也能够吸收二氧化硫.
过滤尘埃:
森林吸附粉尘的能力比裸露的大地大75倍.一公顷的山毛榉树林,一年之内吸附的粉尘就有68吨之多.
此外,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护沙、调节气候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如果一个较大的国家或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而且分布比较均匀,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就比较优越,农牧业生产就比较稳定.
杀灭细菌:
据调查,闹市区空气的细菌,比绿化区多7倍以上.原因之一就是有些植物能分泌强大的抗生素,如橙、柠檬、圆柏、黑核桃、法国梧桐等植物,都有较强的杀菌力.
消除噪声:
成片的树木能吸收、阻挡声音,因此,在城市大量植树可以有效地降低噪声.
(一)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利用
首先是只允许在一定的时间内砍伐林木,反对滥砍滥伐.如《 逸周书·文传》说:“山林非时不登斤斧,以成草木之长.”《荀子·王制》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又说:“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管子·八观》:“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礼记·王制》:“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1]《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草木以时伐焉.”这也就是所谓“时禁”,或“以时禁发”[2].
禁止砍伐林木的时间主要是春季和夏季“草木荣华滋硕之时”.《逸周书·大聚》规定的禁期是“春三月”,即整个春季.《管子·禁藏》;“当春三月……毋伐木,毋夭英(谓草木之初生),毋折竿(谓笋之初生),所以息百长也.”《礼记·月令》中有孟春之月“禁止伐木”,仲春之月“毋焚山林”,孟夏之月“毋伐大树”,季夏之月“毋有砍伐”等记载.七十年代出土的《云梦秦简·田律》则有“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唯不幸死而伐绾(棺)享(椁)者,是不用时”的条文,这就是说,除了因不幸死亡需要木材做棺材的以外,一律禁止在春天砍伐山林.[3]《管子·轻重己》云:“春尽而夏始,天子令毋斩大木,毋斩大山,毋戮大渊,灭三大而国有害,天子之夏禁也.”一般说来,深秋以后才允许砍伐林木.《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仲冬之月,“日至短,则伐木,取竹箭”.《礼记·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但《周礼·山虞》也有“仲冬斩阳木(生山南者),仲夏斩阴木(生山北者)”之说.
与此相联系,是保护幼小的林木,以保证林木的生长和再生.《国语·鲁语》把“山不槎(砍)蘖(断木上长出的新生的枝条),泽不伐夭(未长成之草木)”作为“古训”加以强调.《逸周书·文传》也说:“无杀夭胎,无伐不成材.”《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方长不折.”这和上述“时禁”意义相同,只是从不同侧面予以论述而已.《礼记·王制》规定:“木不中伐,不鬻于市.”是通过市场管理所采取的保证措施.
即使在允许采伐的季节,采伐的时间也有限制.《周礼·山虞》:“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郑玄注:“时斩材,斩材之时也.有期日,出入有日数;为久尽物.”这种限制的意义在于防止过度的砍伐.
为了保护森林等自然资源,还采取以下两种措施:
一是建立山林“保护区”.《周礼·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郑玄注:“物为之厉,毎物有蕃界也.为之守禁,为守者设禁令也.”“厉”与“列”字同音通假,这里是遮列的意思.对山林中的各种资源(“物”)设立“蕃(藩)界”而“遮列”之,实际上就是建立某种资源保护区.当时的各种“时禁”,主要是在这些“保护区”内实施的.所以《周礼·山虞》又说:“春秋之斩木不入禁.”郑注:“非冬夏之时,不得入所禁之中斩木也.斩四野之木可.”所谓“禁”就是上文的“厉”,即山林遮列之处——“保护区”.非禁区春秋可以斩木,但也不是亳无限制,例如《礼记·月令》就规定季春之月“毋伐桑柘”,其范围当不限制在山林地区,主要意义则在于保护蚕业生产.
二是制定了防火法令——“火宪”.《荀子·王制》:“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蔬)[4],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管子·立政》:“修火宪,敬(通儆,警戒的意思)山泽林薮积草;夫[5]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使民足于宫室之用,薪蒸之所积,虞师之事也.”《礼记·王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月令》仲春之月“毋焚山林”,季春之月“毋烧灰”,云梦秦简《田律》“不夏月,不敢夜(注:夜,疑读为择)草为灰(取草烧灰)”,大概就是“火宪”内容之一.《周礼》中还有一个专门“掌行火之政令”的“司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