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请以史实为据为文景昭宣四帝分个高低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0 10:47:34
请以史实为据为文景昭宣四帝分个高低
你说的是哪个朝代?汉朝吧?
这是我个人排的我排的因为文景这样的皇帝还是太多了.而且汉武帝之后,其实汉朝已经是外强中干的烂摊子了.其中个人不看好景帝,没吃过苦,还残暴,只是守成.

NO.1 宣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
宣帝改名“询”的理由是“病”、“已”两字太过常用,臣民避讳不易.
宣帝与许皇后和霍皇后的感情纠葛是越剧《汉宫怨》的主题.
作为政治家的宣帝在训斥太子刘奭时讲出一句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
宣帝,名刘询(公元前91年-前49年),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孙.昌邑王被废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终年42岁.葬于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15里处).
刘询,本名病己,字次卿.戾太子(刘据)孙,史皇孙刘进子.出生数月,即逢刘据巫蛊事件.刘据因受江充诬陷,为父皇武帝所疑,他惧祸而被迫起兵讨伐江充,兵败被迫自杀.其母卫子夫(汉武帝皇后,卫青的姐姐)也随之上吊自杀,株连满门,幸存者也被削籍为民.刘询因为祖母史家收养,居住在民间.元平元年(公元前七十四年)昌邑王被废后,霍光等大臣将他从民间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于同年7月继位,时年十八岁.第二年改年号为“本始”.
由于刘询幼年遭遇变故,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
刘询即位之初,委政于霍光.地节二年(前六八年)霍光死后开始亲政.他大力整顿吏治,强化皇帝权威.为了打破霍氏左右朝政的局面,命令群臣奏事,以疏通下情,并规定丞相以下的百官都要奉职奏事,以便考核.地节四年,又借大司马霍禹谋反一事废皇后霍氏,从而彻底清除了霍氏的势力.
刘询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他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并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在对外关系上,刘询于本始二年(前七二年)曾联合乌孙大击匈奴,后趁匈奴内部分裂之机,与呼韩邪单于建立友好关系,使边境逐步宁息.又设置西域都护,使西域正式归属于西汉中央政权.神爵元年(前61年)击败西羌,后任将军赵充国实行屯田,加强边防,使羌人归顺.
刘询统治期间“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史称“宣帝中兴”.但是由于西汉王朝积弊已深,刘询大力推行的招抚流亡、安定民生的措施,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到了其子元帝即位后,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使西汉王朝一蹶不振.
公元前49年冬,刘询得病,12月病重,诏命侍中、乐陵侯史高为大司马兼车骑将军,太子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禄堪为光禄大夫,共同辅佐太子.
不久,刘询病死于长安未央宫,死后的庙号为中宗,谥号为宣帝.

NO.2 汉昭帝刘弗陵(前95年—前74年),西汉第八位皇帝(前86年—前74年在位),汉武帝幼子,谥号孝昭皇帝,昭帝的母亲钩弋夫人,是汉武帝朝的大美人,被称为“拳夫人”.据说她怀孕14个月才生下刘弗陵,大臣们都以为尧帝降生,纷纷恭祝武帝.武帝老年得子,更是爱不释手.武帝临死前,准备立刘弗陵为太子,但是为了防止“子幼母壮”、外戚专权的事情发生,他借故处死了钩弋夫人,然后请得力大将霍去病的异母弟霍光为首辅、匈奴人金日磾为次辅、上官桀为佐军以及桑弘羊为理财等四重臣来辅佐刘弗陵.武帝死后,年仅8岁的刘弗陵在重臣的拥立下登基継位,就是汉昭帝.
汉武帝是有眼光的,汉昭帝刘弗陵果然有乃父遗风,治理国家还是有声有色的,在处理和辅政大臣霍光的关系上,可以称得上君臣不相疑,是老臣和幼主成功合作的典范.
对父亲留给自己的辅政大臣,刘弗陵非常重视发挥他们的才能,遇事与他们商量,保持了大汉帝国的强盛.他曾经命令桑弘羊征召贤良文学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询问老百姓的疾苦.贤良文学力主罢盐铁、酒榷,均输官,历行节俭,刘弗陵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推选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有效地缓和了汉武帝末年的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过刘弗陵毕竟年幼,即位之后,他的同父异母兄长燕王刘旦心里很是不服气,老是想着夺位自立,辅政大臣霍光自然成了他的眼中钉,意欲除之而后快.霍光的政治敌对势力上官桀等人于是和燕王刘旦勾结起来,密谋策划先除掉霍光,然后废掉刘弗陵,拥立燕王为帝.
有一天,霍光出长安城去检阅御林军,并且调了一个校尉到大将军府,应该说,这是霍光的正常工作.上官桀等人认为这是陷害霍光的好机会,于是乘机以燕王刘旦的名义给昭帝上书,状告霍光.罪名主要有两个,一是霍光检阅御林军的时候,一路上耀武扬威,乘坐的马车与皇帝出巡时乘坐的一样,严重违反了礼仪规定,不是人臣所为;第二个罪名是霍光擅自作主,私自调用校尉,有图谋不轨的阴谋.同时还表示愿交还燕王大印,回到宫里来保卫皇上,查处奸臣作乱.刘弗陵看了上书之后,什么话也没有说,也没有表示自己的态度.
第二天早朝时,霍光已知道被上官桀等人告到皇帝那里去了,就不敢擅自上朝,而是留在偏殿里等待刘弗陵的处置.刘弗陵一上朝,发现霍光没有上朝,马上就问: “霍大将军怎么没来上朝啊?”上官桀立即回答道:“大将军因被燕王告发,心里有鬼,当然不敢进来了.”刘弗陵没有说什么,只是派人去叫霍光进来.霍光赶紧入朝,心里自是紧张得很,他脱下帽子叩头请罪:“臣罪该万死!请皇上发落.”刘弗陵说道:“大将军不必紧张,戴上帽子,快请起来.朕很清楚上书是假的,你没有什么阴谋.”霍光听了小皇帝的话后,真是又惊又喜,于是问道:“陛下怎么知道上书是假的呢?”刘弗陵胸有成竹地答道:“你出京城去阅兵,也就是这两天的事,选调校尉人府也不过十来天罢了,可是燕王远在北方,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呢?就算能够知道,马上就写信过来,现在也赶不到京城啊.再说大将军真的要作乱谋反,调一个校尉也没有什么大的作用.这件事明摆着是有人想陷害你.朕虽然年幼,但也不会上这种当,怀疑大将军的.”一席话说得大臣们惊讶不已,霍光也放下心来.聪明机智的刘弗陵接着下令追查冒名伪造上书的人.上官桀等人怕查下去会暴露自己,就劝刘弗陵:“这点小事不知道是谁恶作剧呢,就不值得再追查了吧!”刘弗陵一听,嘴上虽然没有坚持,但实际上已经开始怀疑上官桀等人了.
上官桀等人陷害霍光的目的没有达到,并且实际上已经暴露了自己,但他们还是没有收手,经常在刘弗陵跟前说霍光的坏话.刘弗陵已经不信他们所说的了,于是警告他们:“大将军是先帝临终前托付的忠臣,他辅佐朕治理国家,做了很多事情,天下百姓有目共睹,以后再有人毁谤他,朕一定从严处罚,绝不宽贷.”可见,刘弗陵年龄虽然小,但是已经很是识人.上官桀等人密谋在长公主府刺杀霍光,发动宫廷政变,结果阴谋泄漏.刘弗陵在霍光的帮助下,粉碎了政变阴谋,把上官桀等人处死,燕王刘旦和长公主也畏罪自杀.刘弗陵和霍光君臣相互信任,在朝廷安危的关键时刻,平定了政变,保持了西汉王朝的稳定.
另外,昭帝十分果断,对匈奴的政策十分得当.面对汉武帝时代的连年征战、增加徭役,昭帝听取重臣的建言,减少赋税,足足减少了3倍,进一步深化了武帝晚年重新施行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在首辅大臣霍光的主持下,昭帝朝的百姓生活比以前富裕,四夷来朝,使汉朝出现了中兴稳定的局面.
可惜,前74年,昭帝暴病而死,这位有望为中兴之主、十分有作为的皇帝英年早逝,享年仅21岁,在位13年,可谓天妒英才.有人说他的死有值得怀疑的地方,但这不是我们所关注的.在他短短的一生当中,他还有来得及发挥自己的才智,但是在用人方面就已经显示出过人的一面,很多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班固在《汉书》中对他赞道:“昔周成以孺子继统,而有管、蔡四国流言变.孝昭幼年即位,亦有燕、盍、上官逆乱之谋.成王不疑周公,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时以成名,大矣哉!”汉昭帝死后葬于今天西安市的平陵.
汉昭帝,名刘弗陵(公元前95年-前74年),武帝少子,武帝死后继位.在位13年,病死,终年22岁.葬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3里处).

NO.3 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一前157年)是汉朝的第四个皇帝,高祖刘邦第三子,汉惠帝刘盈弟,母薄姬,初被立为代王,建都晋阳.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吕产、吕禄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刘恒在周勃、陈平支持下诛灭了诸吕势力,登上皇帝宝座,是为文帝,在位23年.汉文帝在位期间,是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他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他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甚至12年免收全国田赋,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他还亲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对当时农生产的迅速恢复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逐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当时各诸侯王掌握着封国内的政治、经济大权,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央政权的巩固形成了严重威胁.汉文帝先后粉碎了刘兴居和刘长的谋反,又接受贾谊提出的分割大的诸侯的建议,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他还妥善处理好汉朝同南越和匈奴的关系,对南越王赵佗实行安抚政策,对匈奴继续实行和亲政策的同时,加强了边防的力量.匈奴曾三次侵犯汉境,都被他及时派兵还击,赶出了塞外. 汉文帝在高祖的基础上,进一步废除了肉刑和诽谤妖言罪等一些严邢苛法.他实行平狱缓刑,约法省禁的政策,并带头执行法制判决,作为一个封建国君,这是难能可贵的.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提拔重用了贾谊、晃错、张释之、周亚夫等人才,开创了文景盛世的繁荣局面.他节俭敦朴,严于律己,在封建帝王中是做得比较好的.在位期间,宫室、苑圃、车骑、服御很少增添.有一次他想修筑一座露台,一算需花费黄金100斤,相当于中等人家l0户的家产,就作罢了.他反对厚葬,其坟修在长安附近灞水的旁边,称做灞陵.修筑时顺着山陵形势挖掘洞穴,不再加高,陪葬品全用陶器,不准用金银等贵重金属.他还主张死后把夫人以下的宫女遣送回家,让她们改嫁.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病死于长安未央宫,庙号为太宗,谥文帝.其子刘启继位,即景帝.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的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NO.4汉景帝
在刘启还是东宫太子时,吴王刘濞的儿子和他赌博玩耍,二人争执不下,他竟然提起赌具击杀了吴王的儿子,吴王刘濞怨恨在心,这与他后来的反叛也有直接的理由.
后来,刘启继承帝位,是为汉景帝,但其禀性难改,他任用大才子晁错为重臣,把国事都托付与他,晁错帮他削藩收权、整治朝政,他坐收渔利.后来又听袁盎鼓舌造谣,杀晁错作为各叛王撤兵的条件时,又下令以大逆不道的罪名把晁错的全族都灭了.七王叛乱不息,他这才突然想起了父亲文帝临死时交待他的话;让周亚夫指挥军队前去平叛.周亚夫在接受任务时,显得有些傲慢,使景帝觉得可能有点不大尊重自己这个年轻的皇帝.
亚夫出兵之后,屡破敌军,仅仅3个月,吴王刘濞被杀,吴、楚叛乱被平定.吴、楚是叛军的主力,在他们失败之后不久,其余五国也在汉将的进击之下节节败退,不多久,作乱的藩王或是自杀,或是伏诛,七国之乱很快被平定.
平定七国叛乱,周亚夫功劳很大,赢得了人们的一致称誉,景帝也重用了他.然而,在平叛的过程中也得罪了一些人.
首先找周亚夫麻烦的人就是梁王刘武,梁王刘武之所以恨他,还是因为公事.当时,周亚夫主持平叛,率领军队开到河南一带.吴、楚联军正在全力攻梁,周亚夫分析了形势,认为吴、楚联军锐气正盛,汉军难与之争锋,决定把梁交给吴、楚联军,任由他们攻打.梁王向景帝求救,景帝也命令周亚夫援梁,但周亚夫给景帝来了个“不奉诏”,而是派骑兵截断了吴、楚联军的粮道.吴、楚联军久攻不下,锐气尽失,又断其粮草,被迫找汉军主力决战,周亚夫则深沟壁垒,养精蓄锐,一举打败吴、楚联军.虽然平叛胜利了,但却和梁王结下了梁子.因此,梁王每逢入朝,经常与母亲窦太后说起周亚夫,极尽中伤诬陷之能事.窦太后听信了梁王的谗毁,就经常向景帝中伤周亚夫.
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立长子刘荣为皇太子,但因为其母栗姬渐渐失宠,景帝就想另立王皇后之子刘彻为太子.周亚夫初登相位,认为太子并无过失,随意废立,会引起混乱.周亚夫禀性直爽,不懂劝谏艺术,与景帝发生了争执,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窦太后要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王皇后为人十分乖觉,专会讨好窦太后,因而博得了窦太后的欢心,稳住了地位,至于封外戚为侯,并非没有先例,但景帝估计亚夫不会同意,就先找他做思想工作.果然,亚夫断然否决,他说:“高祖皇帝曾经与诸大臣歃血为盟:非刘姓而王,非有功而侯者,天下共击之.”直接搬出刘邦的话压压皇帝也就算了,他还直言不讳的说:“王信虽是皇后的哥哥,但无功劳,如果把封了侯,那就是违犯了祖宗的规矩.”其实想想,这位名将真是老实地可爱,皇帝老儿愿意给谁封官许愿随他去好了,反正俸禄又不用自己帮皇帝掏银子.景帝自然因为亚夫驳了自己的面子而十分恼怒,但是亚夫执之有故,言之凿凿,无懈可击,只能“默然而沮”.
不久,匈奴部酋6人来降,景帝非常高兴,并想把他们都封为列侯.亚夫却说:“他们的先人背弃了汉朝而投降了匈奴,现在又背叛了匈奴而投降了汉朝,陛下如果封这样的人做列侯,又怎么能责备作臣子的不忠于君主的呢?” 这次,景帝认为“丞相之议不可用”,断然拒绝了亚夫的建议,将6人封侯.(想起来我们的飞将军,他怎么这么没有运气,李广难封,委屈啊)我估计,景帝拒绝亚夫,基本上不是考虑他的话的正确性,多半出于一种孩子气的心理:纵使你次次都对,也不能事事都听你的,你做皇帝还是我做皇帝啊,这次一定要我说了算.亚夫见景帝不从,也算知趣,比前辈名将韩信强,就上书称病辞官,景帝也不挽留,巴不得这个老顽固早点退休.
如果事情到此了结,倒也罢了,也用不着我瞎费心了,问题是周亚夫既然开罪了有着生杀大权的boss,又功高德望,景帝自然对他不放心.一次,皇帝专门宣召周亚夫,想看看他对于现阶段的生活是否有怨气.这次“保鲜”,亚夫过关没事,又一日,景帝特赐食于他,亚夫虽然退休,但还在皇城根下,随叫随到,进去后,只见皇帝独坐在那,行过拜谒之礼,简单说了两句,景帝就让上菜,这自然是皇恩浩荡,但是席间并无他人,只有这一君一臣,亚夫有点惶恐,呵呵,如果你要说:“子非亚夫安知亚夫之惶恐?”我只能说,呵呵,我是猜的.等他入席才
发现自己面前的只有一只酒杯,并无筷子,而菜肴又都是大块的肉,根本无法吃,就知道是景帝在戏弄他,转头看看主席的人,想让取双筷子,当然,景帝要玩他,不会这点都想不到,早就嘱咐好了,主席人装聋作哑,亚夫再次提起筷子,景帝到底是少年心性没有耐住,插话道:“这还未满君意?”周亚夫一听,怕得要死,赶紧起座下跪,脱帽谢罪,景帝才说了一个“起”,亚夫赶紧起身,匆匆跑了.
几天后,突然有使者到,叫他入廷对簿,亚夫一听,知道自己快挂了,但不知道所为何事.原来,亚夫年事已高,就让儿子筹备丧葬用品,买了500副甲盾,为了将来护丧之用,儿子使佣工拉回家,又未给钱,使得佣工怀恨上书诬陷.大理寺来审理.
对于这里,我有点疑问和启示:(呵呵,自己瞎想的,各位高人可以全当戏言,别拍我了)
疑问1:堂堂退休的宰相,在现在也是个总理吧,家里就寒酸的没有个家丁什么的,还要找佣工,要是知道现在我们的公仆们这么潇洒,估计就不当这个宰相了.
疑问2:一个小小的佣工,这么容易就能告到最高人民法院,还告的是上届的二把手,你长了几个脑袋?还是那时上访制度比较健全呢?想想现在的民告官
启示1:温总理的那句话:民工工资不能拖欠啊,我加上一句,你敢么,你比退休宰相牛叉?看看周亚夫都因为这事都不能安享晚年了.周老大人,您大人有大量,不会计较我这个晚辈后生,肖小之徒拿您说事吧?呵呵
大理寺当堂审问到:“为何要谋反?”
言归正传,周亚夫辩解道:“我儿子所卖的东西全系丧葬所用,怎么能谈得上谋反呢?”
官员无话可说,但知道皇上欲置其于死地,就必须要找个借口,于是给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闻者流泪、听者伤心的判词:“不反天上,亦反地下!”就是说,你这个老小子,即使不想在活着的时候造反,也会在死了以后到阴曹地府造反的.周亚夫听了,听了也明白了,是景帝要自己死,于是5日不食,绝食而死.
说到这,我自己都晕了,说汉景帝呢还是说周亚夫呢,怎么说周亚夫说这么多,呵呵,也许是我个人比较欣赏这位名将吧,这就是我想说的明君的嫉恨,晁错和周亚夫,一文一武,不世出的汉室忠良,就这么死了.当然,晁错的死与他在七国之乱后,个人没有形成很好的对策,老是撺掇着景帝要亲征平叛,皇帝也是人啊,没事有病啊跑到战场上送死,是“诛晁错”又不是针对我.周亚夫的死也与个人太过刚直的秉性有关系 ,当然,我觉得,在无法控制自己生死的皇朝里,景帝的嫉恨心才是把他们送上黄泉路的“黑白无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