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怎样理解人格形成过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04/25 23:51:37
怎样理解人格形成过程
儒体系和道体系类似于弗洛伊德的超我和本我的结构,可以说他们是中国化的超我和本我,但是弗洛伊德的人格划分可以说是有普遍性的,至少对大部分的文明社会是适用的.[本我-超我的矛盾结构是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这对矛盾的体现.中国人的人格中同样存在这对冲突.但当进一步考察超我-本我的历史渊源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方式时,却发现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不同.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中国社会逐步形成了一套结构相当精巧的用于缓和文明与本性冲突的机制.中国的文化是多种文化体系交汇融合而成的,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西方那样的一神教独占人的思想很长一段时期的现象出现.这样,在中国人的人格中超我与本我的冲突不像西方人表现的那样泾渭分明.中国人的文化超我的内容迥异于西方.西方人的具象化超我是“上帝”,过去以宗教裁决保证其有效性的;近代则以“理性”为超我符号,以“法”的手段保证实施.中国人的超我内容除了理智、神性外,尚有“仁”、“义”这样的情感内容,其贯彻主要依赖“礼”、“良心”这样的道德手段、人际舆论来督察,由族长来执行.西方人的理智和情感是分离的,而中国人却把他们混在一起.西方人对待本我如性的态度在历史上经历了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一端是禁欲主义,一端是性解放.而中国人即便是朱熹的“灭人欲”的时期,也主张有度的发泄欲望,影响中国文化较深的道家、佛家,皆主张对本我欲望的利用,如道家修炼时讲究“活子时”、“返精还老”、“采补术”等.佛家所说的“淫性即佛性”等.中国民间对性的态度也开放得多.刘达临指出:“而只是到了宋代理学盛行以后,中国社会才实行了八百年的性禁锢与性封闭,但也是禁下不禁上,表面上禁而实际上禁不住.总括中国的历史,中国人所受到儒、佛、道教的熏陶甚深:儒家视性为人类自然的本性与需要之一;佛家认为诸天神佛大部分都是男女同体、集雌雄于一身的;道家更进了一步,视男女交合是采阴补阳、长生不老之道.”在宗教中,西方人的人格中超我和本我的是分离的,互不联系的.他们同上帝的联系仅仅通过遵循上帝的教诲而在末日审判时获重生,而中国人的“天”、“理”、“佛”、“仙”、“圣人”都可通过自我修炼而达到与之同一的境界.通过“道”这个超越的概念,中国人的超我-本我冲突的解决方式是:混淆人格各个成分的界限,以绝对服从、自我阉割、追求超越三种具体方式体现[11].西方人的自我理想,以前追求的是对本我的净化,达到一个纯粹超我的境界,伴随的是自我的异化,而今追求个性的张扬,又走向了极端的退化,而中国人追求的是“道”,“天人和一”、“内圣外王”的境界,自身需求和环境要求的和谐统一.
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的人格中社会性和生物性这两个最主要矛盾的统一趋势特性.由于他们两者混杂的现象,再把他们命名为“超我”和“本我”已不符合弗洛伊德的原意,故分别命名为“儒体系”和“道体系”.
但是儒体系和道体系并不是均衡发展的.中国人从小到中年的末期,一直都是儒体系逐渐发展,而道体系逐步受压制.到了老年道体系又逐渐浮现.直到最后达到中儒道平衡的境界.当然,儒道平衡的状态在中国人的一生是极罕见的,也不可能长期存在.人格总是在“道-儒一道-儒道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循环发展.这符合辩证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观.
儒体系和道体系通过符号系统在人的认知系统中形成一系列的指令,指令类似于计算机的程序,他们是一些指导、支配人的行为,引发人的情感反应的符号.由于精神的自我保护机制,多个内容的来源冲突的指令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起涌入意识.我们的注意一次只能集中于处理一条指令.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当一条指令处于意识中时,就有一条与之相反的指令被压抑在下意识层面.这两者冲突最大的.冲突次要的就暂时压抑在其他地方.这就是精神划区中的交错结构.这一点对了解巴甫洛夫的人来说也许有些耳熟,我们会联想起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对熟谙荣格心理学的人来说并不陌生,霍尔就谈到:“事实上所有的人格理论家,不管他抱有什么样的信念,坚持什么样的主张,都认为人格同时容纳着可以导致两极冲突的倾向.……没有紧张,也就不会有能量,从而也就不可能有人格.”而精通森田正马理论的人会说我的说法来自他,这和他的精神拮抗作用的提法是类似的我们甚至可以追溯到康德,他认为人的生活由前提的命令和绝对的命令支配,前提的命令告诉人们必须做什么才能满足愿望,后者告诉人们一个善良的人必须做什么.处于意识层面的指令体现为一种模糊的信念或一种行为的合理性理由.由他和支配出现的行为成为应对,这里的应对的概念接近于Jeff & Bast的:“应对反映了人对现实环境有意识的,灵活的,有目的的调整行为.”而下意识层面的指令表现为一种愿望,与之相应的行为称之为防御.应对和防御有时是统一的,有时是分离的.这是因为根据希尔加德的新分离理论,人的意识是分离的,不同水平的意识能同时起作用.无论是信念或愿望,要付诸行动,都必须有情绪或情感的参与,而在他们产生应对或机制的过程中,又对情感或情绪产生调节作用.比如潜意识层面的愿望(如攻击)要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就要在潜意识和意识层面的情感作用下,联合起前意识层面的指令——比如说是道指令——综合形成一种对儒体系的否定的判断,这样的过程中前意识层面中的道指令就进入意识,这些指令的内涵就比较清晰可辩,如“弃知绝学”,这些指令作为内在观念又进一步强化了上述的情感.形成的一个相对封闭的对道体系的正反馈循环结构.于是,认知系统中的指令和情感、行为一起,塑造着一种道体系为主流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