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我们应该学习王守仁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6 05:53:31
我们应该学习王守仁什么?
据我所知:应该学他的哲学思想还有教育思想.
(一)哲学:
王守仁心学的特点是他的“良知说”.他认为,人心之灵明就是良知,良知即是天理,故不可在良知之外求天理.他说,良知是造化的“精录”,“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生,真是与物无对”.天地万物皆从良知中产生.没有我的良知,便没有天地万物,但良知为人心之所固有.他又说,良知是“天渊”,是天地万物发育流行的根源,因此,良知又称为“太虚”.天地万物在太虚中发育流行,就是在良知中发育流行,而不在良知之外.
王守仁王守仁所谓良知,实际上是主观的道德意识,它既是是非标准,又是善恶标准,即真理和道德标准.他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这种是非善恶之心人人皆有,圣愚皆同,本来圆满,原无欠缺,不须假借.圣人不会多一些,常人不会少一些,因此,人人都可成为圣人.既然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可用自己的良知作为衡量是非善恶的唯一标准,故不必求之于圣人,亦不必求之于典籍,“良知便是你自家的准则,便是你的明师”.一切是非善恶,良知自会知道.它就在你的心中,如果求之于心而非,“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如果求之于心而是,“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王守仁的良知说,虽是一种先验论,但它打破了圣人同凡人的界限,在客观上具有动摇儒家权威的作用.
王守仁又提出良知无善无恶的思想,认为良知是超出善恶之上的绝对至善,是超出是非之上的绝对真理.善与恶对,是与非对,这都是相对的,但良知是绝对的,因此他称之为“至善”或“无善无恶”.他晚年提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作为立言宗旨,表现了王守仁思想的内在矛盾,引起了王门后学的争论和分裂.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二)教育:
王守仁 - 教育思想
王守仁30多岁开始讲学授徒,前后达25年之久.他每到一处任职,都修建书院,倡办社学,利用从政之余进行讲学.谪居贵州龙场驿时,建龙冈书院,主讲贵阳书院;巡抚江西期间,立社学,修濂溪书院,集门人于白鹿洞讲学;总督两广军务时,办思田学校、南宁学校和敷文书院.退职回乡期间,先辟稽山书院,后办阳明书院,并讲学于余姚龙泉山寺,各地学者云集,环坐听讲者达300余人.他的办学、讲学活动,对明代书院、社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道德教育
王守仁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
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王守仁提出下列四个基本主张.
(一)静处体悟
王守仁这是王守仁早年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去蔽明心”,即去除物欲的昏蔽,发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因而,道德修养无须“外求”,而只要做静处体悟的功夫.他在《与辰中诸生书》中写道:“前在寺中所云静坐者;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孥,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虽然王守仁在这里表白他所说的静坐与佛教的“坐禅入定”并不是一回事,然而,所谓“静处体悟”,实际上就是叫人静坐澄心,摈去一切私虑杂念,体认本心.这是对陆九渊“自存本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与佛教禅宗的面壁静坐、“明心见性”的修养功夫,也并没有根本的区别.
(二)事上磨炼
这是王守仁晚年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各种弊病,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因此,他改而提倡道德修养必须在“事上磨炼”.很显然,王守仁晚年重视“在事上磨炼”,是他“知行合一”思想在道德修养方法上的反映.
(三)省察克治
王守仁主张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察,自觉克制各种私欲.很清楚,这是对儒家传统的“内省”、“克己”修养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其中所包含的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合理因素,是可以批判地吸取的.
(四)贵于改过
王守仁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一些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错,即是大贤人,也难以避免.因此,在道德修养中,不贵无过,而贵改过.这种“贵于改过”的主张,体现了王守仁在道德教育中的求实精神和向前看的态度,是可取的.
王守仁道德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虽然是为了维护明王朝的统治,但他对于道德教育的某些主张,反映了学校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对现代教育是有启发的.
儿童教育
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比较集中地阐发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1、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
2、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3、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
4、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王守仁认为儿童时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力、身体、智力等方面都在发展过程中,即所谓“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因此,教学必须考虑到这个特点,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便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同样,如果不顾及儿童的实际能力,把大量的高深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就像用一桶水倾注在幼芽上把它浸坏一样,对儿童毫无益处.
同时,王守仁还认为儿童教学“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因此,教学应该留有余地,“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使儿童“精神力量有余”,这样他们就“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不会因学习艰苦而厌学,而乐于接受教育.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虽其目的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即所谓“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但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等主张,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早在15、16世纪就已提出这一思想,确是难能可贵的.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