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对沁园春长沙中写景语言的简要分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3/29 16:21:50
对沁园春长沙中写景语言的简要分析
一、整体把握
1.从整体上理解这首词所写的内容.
点读  开头三句,写深秋时节,作者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这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中间七句,从“看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景物进行描写,其中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对照鲜明,生机蓬勃.这里写景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字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的雄姿,“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营造了气氛.最后三句,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前两句,诗人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同学,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间七句,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写那时候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许多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短短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主沉浮”的问题.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下阕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地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来主宰这个世界.
二、细部探微
2.全词的词眼是什么?
点拨  全词的词眼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在《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你能把“立”“看”“怅”“问”“忆”“记”这六个动词联系起来,大致摸清这首词的思路吗?
点拨  先围绕“立”字,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看”字总领以下7个短句,用浓墨大笔描绘湘江秋色,并以“万类霜天竞自由”收束,为下文蓄势.进而从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抒发忧国忧民的激愤心情(“怅”)和由谁主宰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虑(“问”).下阕主要以“忆”字引出旧事,其中突出了敢于“主沉浮”的豪情和为“主沉浮”而作的努力.最后以问句的形式,借“记”字引出击水湘江的情景作结,笔墨落回到“江”上,群泳与“独立”相对应,首尾遥相呼应,也写出对战友的怀念和勉励.总之,这6个动词连成线索,纵贯全篇,巧妙地把写景、叙事和抒情熔为一炉.
4.“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原义是失意,此处应是失意吗?这一句与前面写秋景有什么关系?
点拨  读词,不能局限于某一字,必须放眼全篇,要在全词的大背景下去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怅”字,原义是失意,但我们结合全词来思考,毛泽东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和强烈的革命责任心与使命感,使我们自然会得出这里的“怅”字其实是一种由沉思而慷慨激昂的思绪.
面对秋景和苍茫大地,一下子问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自然不同凡响,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类呢?主宰大地,就是拼搏进取,就是改天换地,就是进行革命斗争.
5.上阕和下阕中的两个问句有何作用?
点拨  第一个问句是在描绘了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之后而发的,缘于“怅寥廓”的心情.“怅”在这里是感慨的意思;“寥廓”指高大广远的宇宙.可见,面对苍茫的宇宙,诗人感慨无限地问道:“这辽阔的祖国大地,到底由谁来主宰呢?”这里暗示了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豪情壮志.结合前面所描写的景象,毛泽东看到了各地蓬勃发展的工农革命运动,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正在激烈地进行着,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命运到底由谁来主宰?词人含而不露地指出了只有富有进取心和革命斗争精神的青年人,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新生的无产阶级才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才是中国革命的主宰.
第二个问句是在回忆过去革命斗争生活之后而问的.它紧承第一句,并在暗中回答了第一句,主宰中国革命的重任只有那些“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勇敢的年轻人才能担当!当年在大风大浪里游泳,急流勇进,奋力前行时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的行船都给阻挡住了,这里充分显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非凡的勇气和气魄.当年在这里所进行的革命斗争掀起了巨大的革命浪潮.今天,在如火如荼的新的革命浪潮里,在激烈的革命斗争中,一个真正的革命家一定要继续发扬当年的革命精神,勇敢地担负起革命的重任,为彻底打碎旧世界,建立一个无限光明美好的新中国而英勇奋斗!这里充分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和气魄.
6.“自古逢秋悲寂寥”,文学作品中的秋景不少是萧条、肃杀的.请你举出一些悲秋的诗句,然后思考一下,本词描写的秋景具有怎样的特色.
点拨  文学作品中的秋景很少有朝气昂扬的,像“秋风秋雨愁煞人”“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等等,都有凄凉、萧条之意.而青年毛泽东眼中的秋,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美,一种催人奋发、给人以力量的美.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的、美好的、充满生机的.虽然从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惆怅、沉重的心情,但他笔下却没有一般旧体诗词中的肃杀和伤感.这与“风急天高猿啸哀”“枯藤老树昏鸦”等在意境上是不同的.

一、中心主旨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作者及其战友们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二、写作特色
1.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
上阕写景抒情,以“独立”开篇,以江、洲为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动着词人激荡的思潮,为下文“怅”“问”“忆”蓄势.接着用一“看”字承首句“立”,领以下七句,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奠定了全词壮怀激越的感情基调.下阕叙事,是上阕感情的发展与延续,用“百侣”呼应“独立”,再用“忆”字直贯以下几句,追叙当年词人就学期间的战斗生活,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表现出革命者的豪情壮志.末三句更进一层,展现革命者不畏惊涛骇浪、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艺术地回答了上阕的发问:只有我们革命者,才是主宰天下的主人.至此,诗情得到了酣畅的表达.
2.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上阕使用的意象有多种,相应的句子有“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由远及近,自上而下,动静结合.特别是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子扩展到了世间万物,并对寒秋严霜下万物的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的情状,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括,意境高远,引人深思.
3.用词精当,写景传神.
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词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碧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雄姿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一“击”一“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之力,炫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
4.对比手法,增强效果.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含的对比.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Health/gaoyi/66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