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初中文言文知识归纳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3/29 22:29:57
初中文言文知识归纳
在古汉语词汇中,实词占绝大多数,所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是正确阅读文言文的关键,也是中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文言实词的重点是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止有剩骨”(《狼》)中,“止”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只”.又如“满坐寂然”(《口技》)中,“坐”是通假字,其本字为“座”,初中课本中涉及的通假字,大约有六十个,我们列表把它们集中起来记忆.通假字的读音要按其本字的读音来读,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读作“pī”,通假字的意思也要按本字理解,“被”作“穿着”解释.
(二)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有些字词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应用范围有所变化,同样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意思,在那个句子中又是另一个意思.要读懂文言文必须了解一个词的多种含义,以便确定其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因此,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一定要心中有数,平时要多留意和掌握常见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例:1.以为妙绝(极)  群响毕绝(消失)
2.朝服衣冠,窥镜(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三)古今异义.
语言,特别是它的词汇,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变迁,古今词汇及其意义有了明显的差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掌握常用实词的变迁情况,对于读懂文言文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古今词义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再”古义为“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的意思不仅指第二次,还指几次以上或重复与继续,使用范围扩大.
2.词义缩小.“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在古代包括“妻子和儿女”.现在只表示“男子的配偶”,词义范围变窄了.
3.词义转移.“涕”在古义中指“眼泪”,如“汪然出涕曰”,现在则专指“鼻涕”.词义出现了转移.
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其词性,这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在平时的学习、朗读过程中,要把握这种语言现象,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况:
(1)名词活用为动词.“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作“用蹄子踢”理解.
(2)动词活用为名词.“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提携”本为动词,在这里活用为名词,作“用手搀扶的小孩”理解.
(3)形容词做名词.“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险”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名词,作“险峻的大山”理解.
由于《中考说明》规定“不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故初中生对这一内容稍作了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