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8 20:01:43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
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然而,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老师却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用鼓励的方式固然好,提倡表扬的同时,不应忽视惩罚!谈谈你的看法!马上就交了,
赏识教育与惩罚利弊分析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展示课上“你真行!”“你真棒”此起彼伏,孩子们在赞颂声中成长.可是这些孩子一旦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不是常常能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因为什么事被老师批评了,想不开,做出极端的举动吗?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们这个信奉了几千年“棒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弟”的国度,居然就出现了这种教师不敢批评学生,更不敢惩罚学生,甚至谈罚色变的现象.学校在所谓的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等不完整教育的怪圈中徘徊打圈——众多学校为把学生培养成经不得风雨、见不得世面的温室之花而努力着.
在某些理论“教育家”看来,“不用惩罚的教师才是良好的教师”.我在和某教育工作者交谈到这一话题时,此人竟说我们现在已经不用惩罚这个词了.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在深深地思索着.现在的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工作怎么了?.其实许多教师受体罚学生这根高线的影响,自然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事实上也确有少数学生在受批评后,动不动就寻短见,或离家出走,这样的例子让许多老师在教育工作中放弃了使用惩戒的武器.教育惩戒也就成了教师们碰也不敢碰的事情,生怕一不小心会被扣上变相体罚的帽子.过度的美声,不断地捧学生,使原有教育出现了偏差,赏识中少了一些惩戒,教育中缺了一面镜子.
捷克著名教育家、教育科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认为:惩罚是必须的,学校没有惩罚犹如磨盘没有水.学生如果在犯错误的时候,教育者或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或隔靴搔痒等,就会打乱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其侥幸心理得逞,放纵自己的错误行为,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其发展成长是有害的.美国教育家和儿童学家詹姆斯·多布森说道:“许多人犯罪,正是教师从未严格要求学生、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教会学生控制自己冲动的结果,而且这些学生一部分也正是出自娇生养的家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更是大声呼吁:“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在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在2002年6月公布了一项方案:“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一定程度的体罚”,并明确规定了体罚的对象、程度和方式.应该说对犯错误的学生,“有分寸地打击一下孩子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 正确对待赏识教育
1、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爱听好话是每一个人的天性.在美国的街头就有一种“赞美机器”,路过的人无需花钱,就能听到让人身心愉悦的赞美之词.对于这种“赞美文化”有人肯定也有人存在质疑.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常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来看,“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成功的实质是不怕失败.学生第一千次摔倒了,做教师的要坚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学生一旦有进步,得到老师及时、中肯而饱满热情的评价,哪怕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都会让他们感到无限温暖,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一旦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赏识,便会立即点燃希望之火,其本能的表现则是积极的配合.
2、赏识教育的弊端
现在,赏识教育、师生平等观念、服务于学生等等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教师的心,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已经成为教师施教的前提,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同时不能不看到,由于对这些观念的错误理解,不敢批评学生甚至放任学生的现象逐渐增多,一些学生的纪律观念开始淡薄,甚至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现象开始出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沉思.一方面,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只要我想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意识,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地去取、甚至去夺.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看成具有潜在的危险的事情,因此孩子的全部创造都是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完成,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虽然在学校生活中有一定的集体生活,也常听到老师、父母教育他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但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他们还是小皇帝、家庭生活的主心骨,因此互相帮助等行为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缺少真正的行动.试想,如果一味地用"表扬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甚至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大人们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大人们那种表面上的夸奖.可见只是一味地表扬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
二、惩罚是教育的必要手段
1、惩罚天然是一种教育手段
这里,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是: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体罚是对学生给予身体上感到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并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损害的侵权行为.它包括体罚和变相体罚,即“体”罚与“心”罚.体罚是我国现行法律中明令禁止的行为.《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不仅明确规定了禁止体罚,而且对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都作了规定.因此,体罚是违法的,不仅不应当提倡,而且应该严格禁止.而惩戒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后果上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其中最关键的在于,体罚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
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这并不意味教育手段只能是和风细雨式的.相反,有别于体罚的惩戒如果运用恰当的话,它还会成为赏识教育的积极补充.综观美、英、日等国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尽管在那里个性发展的大旗高高飘扬,但惩罚教育的威严丝毫不减.“不打不成器”、“小树不修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古训都提到惩罚的育人作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犯错误的孩子处以惩罚,能够培养他们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而这正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著名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说过:“那些小时候过多的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以会遭到更多的失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
2、惩罚它有自己的原则和尺度
惩罚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受到惩戒,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它的目的是教育,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因此惩罚,它有自己的原则和尺度.
(1).惩罚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教育者使用惩罚时要明确其目的,要懂得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绝非最终目的.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维护纪律,使受惩罚的学生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使大多数学生受到教育.如果这个目的不明确,教师就可能滥用惩罚,教师在惩罚学生时就可能带有个人的情绪、抱有偏见,就可能有“教训”学生的心理,结果就会对学生造成体罚. 2.灵活性原则.要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程度,以及被惩罚对象的性格类型,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而不能一成不变、千篇一律.比如,对于故意违纪的学生与过失违纪的学生,对于初犯和屡犯,对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惩罚的程度及方式都应该有所区别. 3.惩罚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的原则.不能孤立地使用惩罚手段,必须与整个教育方法体系结合起来,尤其应该与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4.惩罚必须能解决问题,而不产生新问题的原则.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惩罚就容易产生消极的作用.所以,在运用惩罚时要注意把握度、把握时机,注重惩罚的实际效果,不能产生副作用.
(2)惩罚的尺度 1.惩罚也需要尊重与信任. 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比如完不成作业,罚抄写课文20遍,罚去操场跑步之类,并不是真正的惩罚. 2.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学生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我们总说学生没有责任心,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父母从小就剥夺了学生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父母包办得越多,学生的能力越差,这样的事情现在太多了.学校里,老师也包办代替,像少先队活动,不少都是老师策划组织、写演讲词.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感到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 3. 惩戒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老师在惩罚学生和训斥学生的时候,自己同样也是很生气很痛苦的.没有哪个老师会以故意拿出学生的丑当做乐趣,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为了我们的学生更好.“打是亲,骂是爱”或许有些偏激,但是也不是全无道理.
三、 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并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有一次上课我刚进教室,我班的一个最调皮捣蛋的学生廖海明把几个同学的桌子洒满了水,教室乱哄哄的,反响很大,我在稳定纪律后让学生说说他这样做的后果,舆论之下这一调皮学生不得不低下了头,然后我当众“宣判”他违反了哪一条班规就按哪一条处置,按规定做坏事一次罚做十次好事,学生对这样做拍手称好,我当时心想对少数学生来说光有说服和感化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相应的惩罚措施,而这个措施不是体罚.后来这个学生通过为班级打水备用、帮同学修理桌椅、替老师收作业、做值日等弥补了过错,过后我想对他再进行教育,便问他有何感想,没想到他却说:“想不到做好事的感觉是这样的,真爽”.这样惩罚他其实他心里也明白是为他好,理解的过程也就是心灵沟通的过程.看来对违纪的学生进行惩罚与充满爱心的教育并不矛盾.
赏识与惩罚睦邻友好,不能因恐惧惩罚引起的后果而讳言惩罚,更不能因担心赏识膨胀的自我意识而拒绝赏识.无疑,赏识与惩罚是一对矛盾,但爱是平衡二者的杠杆.我认为:“优秀的学生很少懂得感谢教过自己的老师.”那不是赏识的错,而是教师定错了赏识的标准,将优秀学生和后进生进行了一刀切,于是优秀学生就总是占上风,“赏识风”常吹,让优秀学生淹没在教师错误的爱里,吹得他们晕头转向了;而“那些经常被批评的学生遇到昔日的老师反而特别亲热”,也并非批评的功劳,而是因为受批评的学生读懂了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情愫,生出了由衷的感激.总之一句话,无论赏识与惩罚都应该是教师爱的表达方式,爱是赏识与惩罚的天平.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专制不是爱,把人家不需要的爱强加给别人,是专制;溺爱不是爱,溺爱对人是不尊重,明明你行我觉得你不行.在信任了解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远超出大人的想像.当然,如同在教育中不能只有赏识教育一样,我们的教育也不能只有惩罚教育.我们不仅要把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结合起来,而且还要和其他的教育手段结合起来,比如挫折教育等.毕竟,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学生的爱,都希望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成为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