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请老师给出思路,举写例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1 16:21:20

解题思路: 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两则材料的相同之处,即都讲“静气”:第一则材料中有“这样的花朵有静气”“这样的人也有静气”,第二则材料中有“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异中求同”即可得出“静气”这一相同点,而且材料都是谈及“静气”的“正能量”。
解题过程:
【写作指导】
作文材料由两段材料构成。对于多则材料构成的作文题目,行文时要运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原则。此处的两则材料一则涉及花草,一则涉及齐老,两则材料有别。但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两则材料的相同之处,即都讲“静气”:第一则材料中有“这样的花朵有静气”“这样的人也有静气”,第二则材料中有“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异中求同”即可得出“静气”这一相同点,而且材料都是谈及“静气”的“正能量”。由此,该材料作文可以看作是以“静气”为话题的话题作文。行文时围绕“静气”这一话题展开来谈“静气”的积极作用即可。
【参考例文】
说“静气”
如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追逐物质生活的强烈欲望给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要适应这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没有勇气不行,没有志气不行,没有静气更是不行。
静气不是放弃,不是等待,不是柔弱,更不是束手无策。静气是一种大修养、大胸怀、大智慧、大境界。
静气是一种“淡泊”的心态,是心无杂念,淡泊浮名,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修养与境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段美文出自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已成千古名句,无论是“淡泊”还是“宁静”,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颐养静气。
静气是大事面前的从容淡定,是一种高明的大境界。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率领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来东晋,统一天下。当时东晋的军队数量远远比不上前秦,东晋国都建康一片惊恐。可是丞相谢安却镇定自若,他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派谢石、谢玄和桓尹等人率兵八万前去抵御。谢玄心中忐忑,临行前向谢安询问对策,他只回答一句:“我以安排好了。”结果,东晋军队利用前秦军心不稳的弱点,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敌军。当捷报送达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便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客人忍不住问他何事,谢安淡淡地说,没什么,“小儿辈大破贼”。
静气是一种“自定力”,一种凝练的大智慧。
宋代苏洵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静,使佛家达到四禅八定的境界,开慧、开悟;使道家修已入静,以成金丹大道;使儒家获得睿智,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阶梯;使拳家养成“清逸大勇”的精神境界;使兵家从容不迫,胜敌于谈笑之间,所以,一个人如能控制好自己的“定力”,做到行与智的统一,自能达到一种大境界。
可见,静气不是与身俱来、天生就有的。一个人,只有掌握好了自己的“方寸胸怀”,万事面前保持一种静气,才能拥有“沐浴晨光、风拂舞动的潇洒”,才能达到“日暖风和草木幽,万顷波中得自由”的境界。正如《菜根谭》中所说:“性躁粗心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