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吗?只要一则就够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10 19:18:37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吗?只要一则就够了
原文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 张溥列传》
编辑本段译文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一遍,就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立刻完成.所以他在当时名声很响.
详细内容去百度百科:七录斋
再问: 长一点的,200字左右的
再答: 2.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为学异常勤奋,数十年如一日,《史》《汉》本传说他专心学业,“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后引本传,不复出注)!王充《论衡·儒增》亦载:“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桓谭《新论·本造》甚至说:“董仲舒专精述古,年至六十余,不窥园中菜。”真不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儒!他游心于六艺,陶醉于胜境,对当时社会时尚,生活享受都漠不关心。《史记》记载当时六畜兴旺,马牛繁息,“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人们乘马也非常讲究,乘母马者被“摈(排斥)而不得聚会”。可董仲舒对此并不留意,“尝乘马不觉牝牡,志在经传也。”(《太平御览》卷840引)他沉迷于圣经贤传之中,简直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董仲舒学通五经,义兼百家,且长于议论,善为文章,《汉书·儒林传》载:“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王充说:“董仲舒者,文之乌获也。”(《论衡·效力》)喻之为文章圣手,着作的大力士。此外,董仲舒还多见博闻,知道许多希见奇怪之物。王充称赞董仲舒“文说美善,博览膏腴”,读了很多内容丰富的书,认识举世罕见的“重常之鸟”(《别通》)。当时诸生多专主一经,不能旁通;有的甚至“或为雅,或为颂”(刘歆《移太常博士书》),数人才能合治一部《诗经》。与那些浅薄之士相比,董仲舒真是鹤立鸡群,形若天渊,无惭“通才”“鸿儒”之喻。此外,董仲舒还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优雅的言谈举止,他言中规,行中伦,“进退容止,非礼不行”。智能全面,品学皆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四方学士,“皆师尊之”。
再问: 对不起,为难你了,我们是要办小报,这样的东东小学生看不懂也
再答: 【何妨一下楼】抗战初期,因地处边陲,远离战火,相较于北平、武汉和长沙等地,蒙自简直就是一个动荡中的桃源。对于在蒙自的环境,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学术环境,闻一多都是比较满意的。尽管此时不时传来的都是一些战局不利的消息,但此时闻一多对抗战的前途还是比较乐观,其心境也较为平和。尽管比清华园的生活要艰苦许多,但闻一多却几乎是在延续着清华园的生活状态。对闻一多而言,作为一个学者共赴国难的最好方式就是坚守自己的岗位,潜心于学术。1938年5月,闻一多在给友人张秉新的信中说:“蒙自环境不恶,书籍亦可敷用,近方整理诗经旧稿,索性积极,对国家前途只抱乐观。前方一时之挫折,不足使我气沮,因而坐废其学问上之努力也。”自从来到蒙自后,闻一多就一直埋头于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除了吃饭上课之外,难得下楼一次”。闻一多在西南联大的同事郑天挺曾回忆说:“我和闻先生是邻屋,闻先生十分用功,除上课外轻易不出门。饭后大家去散步,闻先生总不去,我劝他说何妨一下楼呢,大家笑了起来,于是成了闻先生一个典故,一个雅号——‘何妨一下楼主人’,犹之古人不窥园一样,是形容他的读书专精。”后来文学院迁回到昆明,罗庸在一次学术讲演会上讲起这件事,结果“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传遍整个校园。 【这些你留着自学吧,何妨一下楼有名士风范,这个故事让我难忘,共勉。勤学的故事,网上太多了,自己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