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初三上册人教版的第一、二、三单元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4/29 05:00:43
谢谢
解题思路: 希望解答使您满意。欢迎继续交流。
解题过程:
初三历史复习提纲
1.文艺复兴
时间:14世纪前后
地点:意大利
原因: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人文主义思想
实质: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人物、成就:但丁[意大利]诗人(《神曲》)
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大师(《最后的晚餐》、《蒙娜利莎》)
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巨匠(《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利叶》)
意义: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开辟
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过程:1)葡萄牙的迪亚士从葡萄牙往东航行,到达好望角。
2)1492年,哥伦布受西班牙王室的资助,到达美洲。
3)葡萄牙人达•伽马到达印度等地
4)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
影响:
1)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对世界影响)……
2)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资本主义发展影响)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时间:1640—1688
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开始标志:1640年议会的召开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领导者:克伦威尔
文献:《权利法案》(革命后颁布)1689年,议会颁布
作用: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
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产阶级扫清了障碍,推动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革命特点:时间长、过程曲折、妥协(不彻底)
4.美国独立战争
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原因)
时间:1775—1783
开始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领导者:华盛顿
结束标志: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文献:《独立宣言》(革命中颁布)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颁布
作用:标志着美国的诞生
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
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
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革命后颁布)
1)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
2)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
1)战争的正义性
2)人民群众积极参战(主要原因)
3)法国等国的支援
4)华盛顿等人的正确领导
4.法国大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领导者:罗伯斯庇尔
高潮标志:罗伯斯庇尔上台执政
文献:人权宣言(革命中颁布)宣称人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5.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
①宪章运动:时间:1836—1848
内容:要求取得普选权
特点: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
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结果: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
②《共产党宣言》
时间:1848年
起草者: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
内容:《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
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影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③巴黎公社
背景:1)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法国战败,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
3)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
影响:
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7.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
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
核心矛盾: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时间:1861—1865
战争目的:维护国家统一
领导者:美国总统林肯
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内容: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的军队。
作用:宣言的发表引起很大的反响,广大黑人奴隶踊跃报名,参加北方的军队,北方获得了雄厚的兵源。
性质: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影响: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通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
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北方胜利的原因:
1)内战中,北方政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支持。(主要)
2)北方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顺应了历史潮流。
3)北方政府维护国家的统一,具有正义性。
8.资产阶级统治的扩大和巩固
①俄国1861年改革
背景:由于农奴制的阻碍,
时间:1861年
领导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内容:
1)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2)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影响:
1)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这次改革虽然流下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②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1)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大权旁落,实际权利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受到美国等国的侵略。一部分
中下级武士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并取得成功。
时间:1868年
人物:明治天皇
内容: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影响:1)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2)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对比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1.都是在国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2.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4、改革后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5、都成为两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6.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19世纪中期,美、日、俄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各自通过什么途径解决?
面临的主要问题:美国——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不可调和;日本——幕府统治危机;俄国——农奴制危机。
解决途径:
1)美国通过1861年—1865年的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2)日本经过武装倒幕斗争,建立了明治天皇政府,并于1868年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
3)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实行了废除农奴制的资产阶级改革。
9.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时间:19世纪70年代
开始标志: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特征:电力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注意蒸汽的“汽”与电气的“气”的区别)
成就:1)“发明大王”爱迪生(美国)研制耐用碳丝灯泡
2) “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德国)设计出内燃机,带动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汽车和飞机;
10.俄国十月革命
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领导者:列宁
意义: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注意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国)
★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
相同点:领导力量基本相同,都是由布尔仁政什维克党领导的。
不同点:反对对象不同,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革命性质不同,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性
质的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产生的结果不同:二月革命后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进行对外参加
一战,对内镇压人民的政策,而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11.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外有帝国主义保卫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2.但这一模式也有严重的弊端: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4)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总之,从长远来看,它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1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如何形成的:
1)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召开了巴黎和会。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定了《凡尔赛和约》。
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定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
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1921年—1922年,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
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评价: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13.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和法西斯的发展
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影响:1)经济危机中,人民群众深受其害。
2)垄断资本家为保持价格,维持利润的,大量销毁产品
★罗斯福新政
时间:1933年
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措施: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
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影响:1)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
2)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3)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4)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5)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明显增强。
6)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法西斯的发展
1)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2)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
3)德国法西斯政权还掀起迫害犹太人的狂潮。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
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1936年,军部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4.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开始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英法对德宣战。
★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
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捷方必须在十天之内从上述领土撤出。
★绥靖政策
含义: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人们把这种政策称为绥靖政策。
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想顶峰。
影响:绥靖政策的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特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二战开始和扩大
1)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1940年四五月间,德军又向欧洲西部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英国也遭到了德国飞机的猛烈轰
炸。
3)1941年6月德军掉头向东,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
4)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战的转折点:1942年7月-1943年2月,俄国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5)1945年5月2日,德国守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二战的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改变了社会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性质:反法西斯国家的正义战争(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17.美国经济的发展
①战后的繁荣(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又称为黄金时期)
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3)政府也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表现: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②经济危机和经济调整(20世纪70—80年代)
70年代经济地位下降的原因:
1)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经济危机,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西欧、日本的高速发展冲击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
70年代经济危机的表现:
1)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2)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3)1975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经济发展缓慢,但通货膨胀)
80年代经济好转(但负担加重)的原因:
1)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2)通货膨胀
3)债务负担较重(受美苏争霸的影响)
80年代经济好转的表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济形式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
③美国新经济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
原因:
1)美国政府进行社会经济改革
2)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
3)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表现:
1)经济增长加快
2)通货膨胀率下降
3)低失业率
4)财政赤字逐年递减,出现盈余
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18.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①欧洲经济的发展
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的原因:
1)利用美国的援助(直接原因)
2)采用最新近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主要原因)
3)工业基础好,劳动力素质高
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的表现:
1)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大体达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
2)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②欧洲的联合
1.20世纪60年代,法国等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
2.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1991年签署协定,两年后生效)
原因:
1)使西欧各国联系密切
2)在美苏争霸,美控制西欧的情况下,西欧国家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促进经济发展,有必要联合发展
作用:欧盟成立以后,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③日本的崛起
原因:
1)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战略的需要,开始扶持日本(直接原因)
2)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3)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表现:
1)20世纪50年代(1955年)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速度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年
均增长10%)
2)1964年,日本东京成功的举办了奥运会
影响: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膨胀,军费支出增加,引起亚洲临国的关注和不安
19.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①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在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改革。
开始:1956年苏联共产党的“二十大”
结果:1964年,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失败的根本原因: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经济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势力有所提高(在美苏争霸中占主动),但他的改
革仍没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②苏联的解体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了政治方面。此后苏联政
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1991年12月15日,苏联解体,叶利钦成为俄罗斯的领导人。
影响:改变了历史进程
1)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
2)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