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科教兴国的观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4/29 14:47:54
科教兴国的观点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科教兴国意义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 院士大会
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我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中央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又进一步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今后作为科技进步源泉的科学研究的投入将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全国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正在深入开展,科研经费申请的审批方式已从过去单纯的上级审批拨款,改革为专家论证评审.(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96年第5期)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明确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我国发展战略的首位.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编辑本段科教兴国历程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江泽民在会上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同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 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为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农业、工业、国防、财贸等行业和部门都提出了依靠科技振兴行业的发展战略.各省、市、自治区及各地(市)、县(市)也制定了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针.1988年,江苏省率先提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决定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去主要依靠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逐步转换到主要依靠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上来.“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战略提出后加速了地方科技事业和经济的发展.1996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立,各地方随继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或科教兴省(区、市)领导小组,截至到1997年6月,全国共有26个省(市、区)和计划单列市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据统计,到1997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200多个城市制定了以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计划. 1998年4月,在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第3次大会上,我国学者宣布,从1981年到1997年的10多年里,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31.65%.同年5月,为了严格执行《教育法》、《科技进步法》,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有关教育、科技投入的规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科技经费预算安排和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保证预算内教育和科技经费拨款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通知》第一次明确了对财政预算执行中的超收部分,也要相应增加教育和科技的拨款,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法律规定的增长幅度. 1998年经中央批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立,并于6月9日举行第一次会议.朱镕基总理主持,指出要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知识经济和建立创新体系的重要批示精神,国家要在财力上支持知识创新工程的试点,要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
编辑本段由来和发展
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同志始终把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提出战略设想.早 邓小平
在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重提我国实现现代化历史任务的最初时期,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就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①明确地把科教的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深刻地论述了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又依赖于教育的关系,从战略的高度强调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意义.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论述20年内我国发展战略的重点时强调:“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②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重申:“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③同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号召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④1988年,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⑤这个划时代的论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必然性.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再次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⑥他号召全党全社会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邓小平同志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依靠科学和教育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论断,为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这个战略思想,党中央在1985年先后发布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分别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⑦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⑧的战略方针. 1992年,党的十四大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90年代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江泽民同志在会上深刻指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⑨1993年,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在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中明确提出,“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⑩并且提出了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重大举措.199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时战略,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召开全国科技大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阐明:“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重申“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同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整个21世纪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科教兴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编辑本段科教兴国战略
如何理解科教兴国战略
1,21世纪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世纪.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 科教兴国示范基地经验交流会
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传统的经济结构,生产组织和经营模式,推动生产力发展出现质的飞跃. 2,科教兴国,科技立国是世人的共识.2001年以来,不少国家和地区出台了许多新的举措,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具体有日本,欧盟,美国的计划见《导与练》P104),知识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决定着各国在全球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和尊严.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适应时代要求的. 3,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将最终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而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代化建设中,科技是关键. 科学的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创新浪潮此起彼伏.科学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经济结构,生产组织和经营模式的变革,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怎样实施这一战略
1,科技创新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的动力.要形成全党,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创新的新局面.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切实解决科技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2,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加大科技用人制度的改革力度,充分体现知识和人才应有的价值,鼓励科技人员在竞争中创新创业. 3,尽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要努力从学习,工作,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推陈出新,让优秀年轻英才不断涌现.建立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扩散和应用. 4,尽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步伐,加速 科教兴国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尽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从根本上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5建立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科研体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加强原始性创新; 6,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鼓励探索未知世界和客观真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倡团队精神,不拘一格地选用创新人才.这样,我们的事业就能蒸蒸日上,就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7,要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待遇.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项激励政策措施,使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贡献在分配上体现出来.我们要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我国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 8,科技工作者自觉地把创造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自己的使命,把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作为自己的职责,把用科学知识造福于人民作为自己的追求. 9,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1)重要性.(2)体制保证,体制创新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保证.(3)物质保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4)组织保证,成立国家科教领导小组.(5)人才保证.具体见《导与练》
编辑本段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编辑本段重要意义
21世纪是富有挑战性的世纪.在世纪之交,我国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意义十分重大.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使古老而文明的中华民族,在21世纪再次腾飞,站在世界科技强国之林.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的一项跨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深入探索领会这一战略决策的理论内涵、运行机制和实践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编辑本段一种新的国家发展的运行机制
以科技进步作为运行的动力和过程
科技进步是指科学技术自身的增长和长入经济、社会活动,并产生效益的现象和过程.它以解放科技生产力为动力;以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为全过程.它的理论基础,既邓小平同志高度概括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关于科教兴国的演说
国家富强的财富来源在哪里,财富是由什么力量创造出来的?这是经济学诞生以来,一直引人关注的问题.重农主义者认为是农业,重商主义者认为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A•斯密斯指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西方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法则在推动,科技只不过是“外生力量”,是“天赐之福”. 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理论,论述了劳动创造财富.他认为“科学是财富的最可靠的形式,既是财富的产物,又是财富的生产者”.“生产力也包括科学”,“另一种不需资本家花钱的生产力是科学力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种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进入生产过程,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本世纪20年代,英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创新而得以发展,创新是内在的因素,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外,从历史的经验分析,可以说,西方经济的周期性繁荣,取决于整个经济体系中对新技术的运用程度和应用的时机. 科教兴国离我们还有多远
80年代中后期美国年轻的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新增长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在信息时代,生产已不仅仅由资本和劳动两大要素组成,科技已成为组成生产的第三大要素.“新增长理论”专门阐述经济学中最难以理解的,但又是极其重要的课题:增长的根本原因.保罗认为,科学技术是“内生的”,是经济体制的主要成份.保罗提出,科技的增长与人类科技方面的投入的资源成正比,科技能够增加投资的效益.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保持强劲的增长率,主要原因就在于此.他强调投资能够使科技更有价值,而科技反过来,能使投资更有价值.这是一个有效力的周期,它能够长期提高经济增长率.
以增强科技实力作为运行的基础
科教兴国战略是以增强科技实力为起点,并作为运行的基础和“能源”.因此,也可以说它是科教兴国战略所追求的一个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科学现代化,就没有工业、农业和国防的现代化”.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诺贝尔奖获得者、巴基斯坦物理学家萨拉姆说:“南北国家在经济影响力方面,日益扩大的差距,根本地说是科技差距.”日本外务省官员远藤哲也说:“科学技术已成为左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经济的繁荣.”以上这些政治家的看法,现在已成为社会各方面人士的共识. 科技实力,从字面上可以解释为科学技术各种要素的含量和水平,以及组合所形成的合力.具体说,最重要的是科学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能力、生产能力).科学能力作为特殊生产力,推动科学知识的创生、发育、增长和变化,并且给社会生产提供着力点,进而决定科学事业的兴衰.正如生产力是一个社会的生产水平的标志一样,科学能力是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标志.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科学家队伍的社会集团研究能力、实验技术装备的质量、“图书——情报”系统的效率、科学劳动结构的最佳程度、全民族的科学教育水平.科学能力是上述五个要素的有机结合.一个国家的科学能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本领.同样规模的科学投资,对具有不同科学能力的国家来说,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依靠新技术推动企业发展的能力.具体说,是企业 科教兴国育英才
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使企业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增强竞争力、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大体包括以下六个基本要素: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投入能力、发现新技术和创新的组织管理能力、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研制新产品、新工艺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涵盖了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技术能力是把科学知识转化成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生产能力则最后完成科学技术向“直接生产力”的过渡,实现科学技术物化的能力.
以科技和经济的结合作为运行的基本结构
科技生产力的释放是以科技和经济相结合为基础的.事实上,科学、技术和经济并不存在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即科学技术发达,而经济就自然而然的也发达.只能说,科学技术发达为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前提条件.问题的关键在于科技和经济的有机的结合,科技生产力能量的大小,取决于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强度. 长期以来,科技和经济各自独立和相互脱节.经济学家们虽然承认科学技术对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但并不把科学技术活动看作是经济分析的现象.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琼•鲁宾逊曾说过这样的话,技术进步是“上帝、科学家和工程师给定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本世纪初关于技术进步的许多灼见长期被人忽视.英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并不落后,那么为什么经济力量落后了呢?人们普遍认为,主要是英国放松应用研究,技术成果商品化比日美相差甚远. 我国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科研机构和经济机构脱节,研究的目标和方向与需求的目标方向相脱节,这必然造成科技进步的“梗阻”现象.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形成有机的社会结构,目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大向科学技术的资金投入.没有资金的投入,就不会有更大的产出.发达国家这些年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R&D与GNP的比例,一般都在2%~3%之间.美国为2.8;日本为3.1%;新兴的工业国家为1.6%,韩国到本世纪末要达到5%.二是推进产、学、研之间的相互结合,建立全社会的技术开发体系.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提高自主技术开发能力.三是建立科技经济一体化的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按市场规律来推进研究与开发,使科技体制成为经济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