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5 03:56:53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中国音乐里音色表现的一个内涵即是“音即一切”的音色观。音色的表达是在音色里就完成的,不需假借任何外在的旋律、曲式、结构的发展。音色里的实音、虚音、合音,就有层次。如《思春》,由一个音的五种音色变化就可以带出心有戚戚,但欲言又止,最后终于倾吐出来的心情变化。一个“音”在这里事实上就具足了一切。
就中国音乐“音即一切”的音色特质,我们做几点简单介绍。任何音乐系统都有它喜欢的音色。中国音色虽然比较多元,但还是有它基础音色的存在。这基础音色跟桐木音色有关。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它要的是材质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而在这点基础上再做变化。   
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以《阳春》为例,它所以有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就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这首曲子不能拿到吉它上弹。也许当吉它弹出第二十个音时,它第一个音的共鸣恐怕还在那里。所以吉它很适合伴奏,而琵琶只能做主体的、独奏的表现。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虽然站在梧桐木的基础上面,但个性很清楚,颗粒很清楚地直接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常说中国乐曲的音色是非常个性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再有,音色还常体现一个较音色更基底的角色出来。过去琴人讲,散音不动,像地;泛音空灵,像天;按音是人来变化它的,代表人。一个好的乐曲一定要在天地人中间得到协调。所有的古琴曲,一开始不是散音,就是泛音。最后的结束一定是泛音,为什么,因为散音代表地,泛音代表天,代表音乐来自天地。最后好的音乐,要回归于天。这里体现出了中国人特殊的创作观。
“音即一切”还涉及到中国音乐对下指落弦的功力讲究。中国音乐,讲软弦对软弓。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乐器,弓拿起来,弓毛是垂在下面的,弓毛可以缠三匝。其好处是可以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我们听20岁的《塞上曲》,中年的《塞上曲》,老年的《塞上曲》,这样一种因音色的变化而产生的情怀对应,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感受到。乐谱是没有办法表现音色的。所以从谱子认知一个中国作品,可能那个原点就缺了。而这样一个原点缺失,就会导致中国音乐里可能最重要的一块就从根柢流失了。
(节选自《文汇报》林谷芳《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音乐里的音色表达,与旋律、曲式、结构无关。
B.中国的乐器都是悟桐木制成的,是因为中国音乐音色的需要。
C.中国人独特创作观是要体现乐曲在天地人之间的协调。
D.中国乐曲是不能从谱子去认知的,乐谱难以表现中国音色。
小题2:下列对乐器与中国音色关系的表述,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3分
A.吉他等西洋乐器不太适合演奏中国乐曲,因为吉他只适合伴奏。
B.琵琶“多骨少肉”的构造,可以产生“大珠水珠落玉盘”的音色效果。
C.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是软弓,目的是为了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D.因为桐木木质中和,表达音色比较单纯,符合中国人讲究材质本身音色的需要。
小题3:总结“音即一切”的音色特质所具有的特点:4分
答:                                                         
小题4:文段中作者列举了三首中国乐曲,谈谈作者借这三首乐典分别说明了中国音乐音色的哪个特点:(对每一首乐曲的说明不超过25个字)6分
《思春》:                                                                 
《阳春》:                                                                 
《塞上曲》: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①具有淳厚中和基础音色;
②重视音色本质,讲究个性,颗粒清楚;
③音的运用体现天地人的协调;
④音色因年龄变化不同,产生的清怀对应也不同。
小题1:思春〉:说明一个音的音色变化就可以表现心情变化的过程。
〈阳春〉:说明中国乐典的音色具有个性化、是颗粒清楚的特点。
〈塞上曲〉:说明在实践中才能感受音色的变化所产生的情怀对应。

小题1:原文意思中有这样几点表述中国音色与梧桐木的关系:①中国音色的基础音色跟桐木质地有关;②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要的是材质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③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是站在梧桐的基础上面的,以上三点均不能得出“中国的乐器都是梧桐木制成的“这一结论。
小题1:A 文章说中国人在音乐上不大讲究共鸣,吉他的共鸣效果好,所以适合伴奏,不适合独奏像《阳春》这样的曲子,而不能得出“吉他等西洋乐器不大适合演奏中国乐曲”的结论。
B.原文意思是“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共没有谈及琵琶的构造.
D.(应为“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而非“桐木木质中和”.
小题1:答出任何三点即可得4分。
小题1:每点2分,意思相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