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读者》读书笔记一篇7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6 04:40:47
《读者》读书笔记一篇
700字左右
两篇观点完全相左的的读后感:
《读者》的魅力在哪里
我一直没弄明白《读者》为什么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那么多的温床,在一张张慵懒的温床上它滋生蔓延,让双手捧着它的大中学生乃至于一部分小学生及小资们视为至宝,他们软绵绵地躺在床上沙发上或靠在公园的坐椅上,在午后的阳光中,在迷蒙的清茶的袅袅热气中,享受着比绅士还绅士的雅士的感觉,在这片土地上,拥有一本《读者》,品读一本《读者》,言必谈《读者》,一切的一切,《读者》已经成了一个高雅的符号.
   作为一本号称全国销售量第一的文摘型刊物,它所选摘的文字,它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几乎没有烈度.在它的身上,我们见不到壮怀激烈的心胸,感受不到慷慨悲歌的境界,见不到充满阳刚之气的风骨.
   它是一壶温吞水.没有灼人的热度,更没有涌动的岩浆,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它有的只是小温情,小脉脉,小情调,小感动,小哲理,小回味,小资料,小婉约,小隽永,小深沉,小风花,小雪月,流淌着似水柔情,象是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又象是笼着青纱的梦;象是一杯牛奶加咖啡,更象是一块棉花糖,而以半月刊面目出现的它,更多的时候成了一块块口香糖.
   它没有重量,没有含量,没有厚度,没有博大的视野,没有深沉的思想,期期重复,内容虽不一,但调子大同小异.而十几年前的它,那时,它的名字叫《读者文摘》,形式虽然没有现在的花哨,内容虽没有现在的充实,广告虽没有现在的繁杂而明星四射,但是,正是因为它的实实在在的含量,构建出了不少永恒的经典.它的九十年代的很多期刊,我现在还保存着.如今,它随波逐流滑入了市场经济的潮流,利益驱动成了它的主要目的之一,要想不流于世俗怎么可能呢?它标榜自己高雅它就高雅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大浪淘沙,一切都将现形于时间的流程和历史的过程.
   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悯情怀,偶尔出现一点对弱者的同情心,也成了可怜兮兮的点缀.穷人的艰辛,弱者的呼号,冤者的哭泣,正义的蒙羞,良知的泯灭,官场的无耻,人生的义务与责任,民族的兴衰与进取,在一期接一期的内容里,又能见到多少呢?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它成为一个思想家,不能苛求它所选摘的作品成为思想家的著作,那样,对它的品读将有一种艰辛与苦涩了.我们很难以平静的心态接受的是,它的毫不客气地以读者身份出现的自我表扬,而它的自我检测自我剖析自我的客观的评判甚至自我找差距,我们却几乎没有看到.“孩子是自己的好”在所有的编辑面前,他们的“孩子”———《读者》,永远是最好的.他们的“孩子”,在为全国的众多的读者“传道,受业,解惑”.
   其实,作为一本通俗刊物,《读者》有很多的优点,它的内容,没有一些污七八糟的东西,这些,不言自明.我之所以谈出以上的看法,是针对着《读者》的自我标榜——它把自己定位为人生的导师,高雅文学的范本;针对一种全民性的一边倒的阅读的心态,而这种阅读,充其量,只是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而已.
《读者》的魅力
《读者》,名列是中国大陆期刊发行量第一,综合指标亚洲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发行量第四.这样一本看似平凡的杂志,有着怎样的力量,可以打动世界百万读者呢.   
从内容来看,“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视野”,是这本文摘杂志最初的办刊宗旨.而这十六个字至今仍是《读者》的主旨.《读者》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极具时代气息的事实说话、用真善美说话、用吸引大众的精美语言说话,成为《读者》选择稿件的重要标准.它优中选优,从数千种内外报刊杂志中选取读者最需要、最喜欢的文章.不管时风如何变化,它始终保持长期以来的以高雅文化、人文关怀的办刊主旨.不随波逐流,也不盲目跟风.读者给它的评语是“书淡如菊”,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读者》的确显得淡漠而安静.正如戏剧家魏明伦评论道:“《读者》不靠‘枕头’,不靠‘拳头’,却能超越‘两头’书刊的销量.靠的是什么?文学感染力,知识信息量,观赏趣味性,德育、智育、美育,多种维生素.”不媚俗、不炒作,清新淡雅的封面,温馨流畅的文字,自创刊二十三年来一直如此. 因此,它成了老少皆宜,男女共读,雅俗共赏的大众读物.《读者》的社长彭长城曾说:“《读者》有自己的观念.面对市场上各种各样、定位各不相同的期刊,《读者》不一定要当弄潮儿,但《读者》必须能触及人的心灵,因此我们提出了‘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这个概念.《读者》杂志所倡导和注重的人文关怀,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为标尺,以大众为中心,从人文的视角来思考中国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
《读者》之所以受欢迎,具体说来应该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文化关怀.《读者》的文化气息很浓.它致力于打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通道,倡导文化的开放性,立足民族文化,包容世界优秀文化(如每期都有外国作家的文章).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努力去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二、情感关怀.《读者》以情动人,以情感化人.所谓“大众情人”,就是说它总有一种与广大读者割断不了的情素,使你难以忘怀,使你手不释卷.它通过对一个个小人物的生活经历、以及人性本质的关注和温暖的文字,极力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使每个读者都能感到温暖,正像有人评价的那样,《读者》是一份人性化的期刊;三、个人成长及实现自身价值的关怀.《读者》提供的经验、思想和情感的信息,弥漫于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似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古老的阅历和新鲜的体验都可能与之遭遇,也就是说,每个人读后都能找到共鸣;四、社会关怀.多年来,《读者》始终很注重通过文化的传播实现对社会的关怀.比如刊发了许多关于教育、环保等方面的文章,同时它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做了很多有益于社会的事.多年下来,积累、延续成为一股力量,通过传播、接受、认知这样一个过程,最终作用于个人、社会,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读者》社长彭长城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监狱死刑犯在执行前往往情绪不稳.一次,一个犯人临刑前一天得到一本《读者》,他非常认真地看了,说,如果早看到这么好的杂志,也许我就不会走上犯罪这条路了.
《读者》的文章可读、耐读,令人在互动交流中陶冶情操.它的一篇散文、一则小故事、一两句话的意林和言论,甚至一幅漫画、一幅插图,都坚持要有益于读者开阔视野、怡情养性.它每期登载的文章都不长,一般在一个页码,多者不过三千字.真正实现了短小精悍,不浪费时间.实现了快餐化阅读,是大众文化快餐.它的文章写法往往引导写作新潮流,许多写手或初学者都从这里借鉴创作经验或新的表现手法.
《读者》好像一位真正的哲人,从不显山露水,却一直隐藏在某个角落,静静地发出某种声音,那种声音不强大,却很有分量.让这种安静有如此分量的,是对读者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责任.打开一期《读者》,在不那么沉重的凡人小事中,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人情味与对人生、人性的真切关怀.这种关怀散发着一种绵绵磁力,吸引着寻求温暖的灵魂.这就是 《读者》的魅力所在吧.